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完全吸收时间的影响论文_梁陆敏

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完全吸收时间的影响论文_梁陆敏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了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完全吸收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眼底激光治疗方法,而观察组采用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完全吸收时间等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底渗出被完全吸收时长、眼底出血被完全吸收时长、视网膜水肿症状改善时长等临床参数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降低患者的被完全吸收时间,改善患者病情,在临床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激光;雷珠单抗;治疗效果

引言: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为进一步了解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至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研究对象: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样本数量:7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7.13±3.52)岁;观察组中17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5.41±3.74)岁。两组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眼底激光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眼部检查,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199)对眼球散瞳进行处理,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87)对患者进行眼部麻醉处理,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部视网膜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的仪器选取法国光太机器,治疗过程中设置激光为3级,光斑直径200~300μm,曝光时间为0.2s,光斑强度为中度[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医护人员先在患者眼球内注射0.05mL雷珠单抗注射液(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注册证号S20110085),注射剂量为10mg/mL,每月1次,在角巩膜缘后4mm颞上方注射。在注射之后对进针部位适当压迫,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在此部位进行涂抹[3]。若注射后一周内眼部情况稳定,无感染等情况后进行眼底激光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完全吸收时间等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将患者视网膜病变等症状消失,视力完全恢复视为显效;将患者视网膜病变等症状有所改善,视力有所恢复视为有效;将患者视网膜病变等症状没有改善,视力没有恢复或更加严重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有效率。将患者眼底渗出被完全吸收时长、眼底出血被完全吸收时长、视网膜水肿症状改善时长等相关临床参数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治疗有效率及不良症状发生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患者安全吸收时长等相关临床参数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对两组数据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39例患者中显效人数21(53.8%)例,有效人数11(28.3%)例,无效人数7(17.9%)例,治疗有效率为82.1%。观察组的39例患者中显效人数26(66.6%)例,有效人数12(30.9%)例,无效人数1(2.5%)例,治疗有效率为97.5%。两组数据比较Χ2值为5.01,P值为0.0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视网膜临床相关参数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眼底渗出被完全吸收时长为(8.76±1.03)周,对照组为(12.14±0.95)周,两组数据比较T值为15.06,P值为0.00;观察组患者眼底出血被完全吸收时长为(2.07±0.43)周,对照组为(3.26±0.83)周,两组数据比较T值为7.95,P值为0.00;观察组患者视网膜水肿症状改善时长为(4.16±0.53)周,对照组为(5.39±0.76)周,两组数据比较T值为8.29,P值为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危重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视力恢复。采用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治疗效果高于单一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使患者的新生血管闭合速度加快,利于患者的视力恢复[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底渗出被完全吸收时长、眼底出血被完全吸收时长、视网膜水肿症状改善时长等临床参数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采用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降低患者的被完全吸收时间,改善患者病情,在临床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飞.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118.

[2]孙红鑫,曹蕾.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03):140-141.

[3]吴伟柯.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0):182-183.

[4]史婧.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07):95-97.

论文作者:梁陆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眼底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完全吸收时间的影响论文_梁陆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