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与国家管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与国家管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赵海燕[1]2001年在《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与国家管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短期资本跨国流动是指到期期限为1年、或1年以下、或即期支付的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目前短期资本市场跨国流动出现了新的态势: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速度大大提高,投机和保值性短期资本跨国流动的扩张有所放慢。短期资本跨国流动的作用可谓利弊兼有。 短期资本跨国流动的形式主要有资本流入和流出二种。短期资本跨国流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条件:一是要有不实施外汇管制或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二是必须拥有健全而完善的法规来保障发达的短期资金市场的有效运行。 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主要可分为四类,其法律问题有:1.贸易资金的流动,包括出口信贷协议和国际货物买卖中的结算。2.银行资本的流动,包括国际商业银行短期借贷协议、欧洲货币贷款协议、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和套利。3.保值性资本流动,包括套期保值和调期保值。4.投机性资本流动,包括汇率变动、利率变动、金价变动、证券价格变动和商品价格变动。 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一般都是借助于各种信用工具——票据进行。各国票据法律规定的票据特点有:票据是一种有价信用工具、设权信用工具、要式信用工具、无因信用工具;票据的种类主要有汇票、本票和支票,其中汇票为最典型的票据;从内容看,票据法可以分为叁大法系:法国法系、德国法系、英国法系。票据是一种可以流通的信用,各国票据法都规定了两个不同于民法上债权转让的票据流通条件:转让票据上的权利无需通知债务人,且票据上权利一经转让,已支付对价而善意取得票据的受让人的权利,优于让与人的权利。票据流通的法定程序由下列几种票据行为组成,即,出票、背书、提示、承兑、付款、拒付和追索。国际联盟理事会制定了关于票据的国际公约,其中《日内瓦公约》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交往中在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订了一个统一的《国际流通票据公约草案》,并于1982年7月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讨论通过。 目前,对短期资本跨国流动实行国家管制是十分必要的,实行管制的主要法律 制度有:外汇管制,政府颁布一些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法令、条例和政策,采用限 制性贷款,各国国内政策的协调等。对短期资本跨国流动实行国家管制,利弊兼有。 加入WTO后,短期资本跨国流动既可给我国带来利益,也可带来风险,因此必 须对其实行国家管制。我国对短期资本跨国流动实行国家管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这种管制主要集中在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方面,而对资本流出的管理则存在许多不 足。因此,加入WTO后,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适度保护条款,制定有 关短期资金市场开放的保护措施;同时,完善汇率、利弊形成机制,利用利率、汇 率政策的协调对加强对短期资本跨国流动的国家管制c

李杉[2]2004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WP=1>博士学位论文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李杉指导教师: 焦津洪教授专业名称:

李治刚[3]2008年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及其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开现代国际金融的大事年表,人们会深刻感受到短期资本流动与近年来国际金融动荡的不解之缘。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有关。另外,美国的长期资产管理公司(LTCM)的破产及各种对冲基金的失败都显示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十分巨大。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动、资产价格的大幅度调整、货币汇率的异常波动和危机的频繁出现已在全球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另外,由于金融创新,使短期资本的流动更加隐蔽,使各国的监管机构无能为力,全球也正在研究如何对其进行监管的问题。本论文在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与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对于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主要研究短期资本流动对一国宏观经济,包括金融市场、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危机的传导机制等方面。对于监测与监管,首先建立一个短期资本流动的预警系统,然后研究中国如何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管。第一章主要是对短期资本进行定义并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短期资本流动的特征与趋势。随之我们研究了虚拟资本、投机资本、对冲基金、风险资本等,与短期资本的联系,以及它们的规模、流动性、风险等。接着,研究了短期资本的来源。最后讨论其流动特点。第二章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来源、流动媒介和运行方式。首先,讨论影响短期资本流动的因素。本文根据利率平价学说、理性预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利差、汇率差、心理预期、政府声誉、资本项目开放、经济周期、国际贸易、通胀等方面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讨论短期资本流动的形式。本文从贸易、融资、证券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短期资本流入/出的时机选择。第叁章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本文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了短期资本流动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表现,分别研究了对金融市场、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危机的传递。第四章是国际上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与控制。这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对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的监管,二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叁是一国的货币政策,四是一国的法律、法规。首先是央行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及金融机构的自组织能力。其二,就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分析资本项目控制及托宾税。最后,简单讨论了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第五章是研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国际合作监管。对于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的危害,发挥其作用,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合作。这包括央行、证券等部门的合作。这主要涉及IMF、世界银行、WTO、BIS及国际证券业协会等组织。第六章是研究我国对中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主要介绍我国面对的国际短期流动资本的现状和所采取的监管措施的效果分析,并提出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监管改革方向。

刘克峰[4]2003年在《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给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场所——国际证券市场的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使得证券市场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地证券市场发展的一种潮流。中国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成为世界上对国际资本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中国证券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为多渠道引进国际资本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证券市场将在更高的战略架构、更广的业务领域,更深的合作层次来加快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水平。本文把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相结合,以新的视野,秉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综合、系统、动态地考察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有关问题。 论文有七章,按逻辑框架可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是对国际资本流动与证券市场作用机制做出分析。 在第一章中,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基本特性和类型给予了说明,介绍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评述了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其中包括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宏观理论和综合理论:以及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等。 在第二章中,应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影响证券市场的一般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从中可以看到,国际资本流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国际资本大量、快速、直接地流入或流出证券市场时,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市值规模迅速膨胀或萎缩,使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极易造成金融动荡;而当国际资本不能直接进入证券市场时,国际资本可以通过对汇率、利率、外汇储备、资本形成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来间接影响证券市场。以详实的资料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新特征,进而阐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证券市场格局及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是对国外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第叁章中,在参考其它学者对证券市场国际化定义的基础上,笔者给出对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的理解及操作层面上的内容说明,并介绍了从不同角度考查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度量指标。选取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叁大国际证券市场作为成熟证券市场,研究其国际化的模式;选取智利和中国台湾作为新兴证券市场,研究其国际化的模式。由于各国在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放理念的差异,各证券市场采用了完全直接开放、有限直接开放和间接开放等不同国际化模式。虽然,不同的模式间存在很大区别,但我们也注意到,不同证券市场国际化中也有着共同的、一般性的规律,比如受同样的动因驱使开展国际化,国际化进程又面临着同样的因素影响,并且国际化过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等。各国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文摘要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同时,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般性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第叁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研究了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有关问题。 在第四章中,综合归纳了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包括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及资本外逃。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方式从以银行贷款为主转变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且国际证券投资也日渐活跃,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渠道也在扩展。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联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有助于中国证券市场形成长期的、理性的投资理念,降低市场的波动性,使证券市场流动性趋向合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第五章中,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回顾总结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必然性;提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阶段和基本原则;借鉴国外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做出选择,对比分析了叁种过渡制度安排的优劣,并对B股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第六章中,深入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市场环境方面,有管制的资本账户、非市场化的利率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开放方式;在市场制度方面,行政化的体制缺陷、不完善的法律规则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叁公”的正常秩序;市场结构方面,单一的股票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多种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结构的失衡,使证券市场形成较大的系统风险;在市场机制方面,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弱化,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缺位,导致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中国证券市场与成熟的、规范的、市场化的、国际化的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在第七章,详细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金融危机的防范。证券市场本身就存在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特别是泡沫风险危害极大。当证券?

戴学来[5]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为核心内容,改变了整个世界乃至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成为各国必然的政策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中国正在推进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而且,它又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既获得国际投资收益又有效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证券市场开放实质上是资本以证券为媒介的跨国交互流动,属于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范畴,是在一国金融开放的后续阶段完成的开放任务。一般来说,证券市场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即收益与风险并存。不同的开放战略选择是一组收益与风险的交替曲线,而最佳选择是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开放收益的最大化。国际证券资本的特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证券市场开放必须在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协调中推进其进程,开放状态要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金融改革等保持一致性。而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有助于寻求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和方案。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研究中必须基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为使中国证券市场安全顺利地开放,不走或少走弯路,必须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二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把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放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市场系统中进行系统化研究,考虑整个系统的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研究才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应用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理论,围绕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主题,对证券市场开放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而言,本文是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为主线、以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为框架、以证券市场开放收益与风险为思路、以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以中国特殊性分析为重点,较为系统地探索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环境、条件、选择以及实现途径。内容由8章构成。 第1章从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证券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构建了研<WP=8>究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相关理论的应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构建了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2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收益风险论。开放收益分析是以开放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对已经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开放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客观上也会带来风险,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潜在的风险表现及其成因、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及其行为以及开放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由于开放证券市场最应防范的是金融危机发生,本章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角度,以亚洲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为案例,重点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性。第3章从新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对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和进程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的规律性,包括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和模式选择,并总结概括了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为较为系统地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依据。第4章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必然性,并具体分析了国际证券市场的虚拟性、中国加入WTO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融资环境的近期变化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从证券投资开放、证券融资开放、证券服务业开放叁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业已形成的证券市场开放格局和路径,概括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客观评价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效果、开放程度,并且对现阶段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进行了利弊分析。第6章客观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宏观经济条件、相关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通过评价中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开放条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快速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条件还很不成熟,更不具备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快速推进开放进程,而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使其更加完善。通过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分析,为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第7章是对本文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的总结。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的框架下,从收益风险论思路出发,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开放证券市场面临的国际环境、业已形成开放路径、开放条件,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选择、开放模式和开放目标、以及分阶

谢罗奇[6]2016年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叁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叁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叁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肖健明[7]2010年在《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文中认为如何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构建起既能够促进本国银行业发展、增强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又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本国银行业并有效防范银行业开放风险的法律体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从1979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全面开放对我国而言可谓利弊参半。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促进中资银行国际业务的增加,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如何防范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所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的金融安全将受到怎样的冲击?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以保障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安全?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而本文将从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着手,通过对国际组织及代表性国家与地区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法律角度全面剖析北欧银行危机与美国银行危机,并在全面论述对推进银行业开放、促进国际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协调起着重要作用的跨国银行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应如何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开放条件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基础理论,开放条件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等。第二章是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对比分析了WTO、巴塞尔资本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并以国际法为视角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叁章是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美、英、日叁个发达国家和欧盟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经验,得出启示。第四章是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实例分析,该章对北欧和美国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五章是开放条件下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关键——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从跨国银行的基础理论、东道国的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母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有关跨国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六章是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分析我国现行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着手,对如何构建预防性、保障性、事后补救性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锋华[8]2009年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资本项目开放将会给我国带来短期资金的融通、证券市场的发展等经济利益,但同时也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短期资本跨国流动的风险。如何管理好国际资本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因为,当跨国货币交易与金融风险相联系的时候,资本流动或者货币运动方向的突然反转可能会对我国金融机构产生损害。资本的过度流入和流出会导致我国资本市场资产泡沫风险和居民资本外逃风险。依照我国汇率制度现状和相关的外汇管理现状,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将主要面临实际汇率升值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的风险、过度借贷引发的金融体系风险以及短期资本大量流出入的风险,而资本项目开放后,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的脆弱性,故而,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需要在有管理的法律框架下开放,以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从资本项目开放金融风险防范的视角出发,我国应当以强化短期资本流动疏导与兑换管理、完善银行业对外开放监管和证券投资开放管理为基石,全面构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防范法律体系。从资本项目开放的定义、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和相关的金融理论入手,对中国现行外汇管理法律体系下资本项目开放的金融风险进行剖析,可以分析出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银行业对外开放监管和证券投资开放管理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基础,建议重构我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完善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监管法律制度和证券投资开放管理法律制度。

丁志杰[9]2001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连客犬誉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专业:时间:志杰白钦

曾文革[10]2003年在《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也在进一步深化。我国为了发展经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引进外资银行后,外资银行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金融风险。外资银行的风险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数量会大量增加,经营限制进一步减少,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我国的情况看,自我国改革开放恢复引进外资银行以来,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进行了相关立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金融法制的健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立法还不尽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基本问题的分析,探讨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各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及立法实践,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对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完善进行思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立法,提出完善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政策法律措施和构建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机制的思考和建议。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及其法律问题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问题、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和政治学基础,各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及立法实践。从完善法制的角度上讲,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完善等多方面的内容。鉴于本文主要探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的的完善,本文主要从东道国的角度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问题及相关国际合作进行论述。在论述中,笔者根据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分析的需要采用了历史分析、经济学分析、政治学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对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述和跨学科研究,对于该问题提出理论思考和立法执法建议,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共170000字,分为5个部分: 第一章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概述 该章首先通过外资银行的各种定义界定外资银行概念的内涵,论述外资银行从早期该跨国银行业到近代跨国银行业、现代跨国银行业、当代跨国银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以及外资银行对作为东道国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外资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包括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外资银行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外资银行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市场约束、政府管制等风险控制措施。该部分论述的目的是论述我国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涉及的的基本问题,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 其主要观点为:从外资银行活动的实践看,外资银行是相对于本国银行而言,凡是由外国资本建立的或有外国资本参股的银行都属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并避免引进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消极影响,外资银行监管的重点应当是对外资银行风险的防范;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不应是一项单一的金融监管措施,而应当是各种风险控制政策和措施的综合体和系统工程;外资银行风险的复杂性和要求我们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宏观环境、控制手段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第二章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该章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分析了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首先,从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引申出与监管理论具有相关性的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逐一论述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社会利益理论、追逐论、管制新论、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国际金融体系失缺理论,并对上述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理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评述。其次,在评述20世纪金融危机后提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政治学理论问题。在论证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相互关系的的基础上,分析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于东道国金融安全的影响,论述加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对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意义。该章论述的目的在于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不同角度对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原因、必要性紧迫性作出充分论证,为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观点为: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原因不仅涉及一般银行监管的理论原因如金融体系脆弱理论,也涉及外资银行在跨国经营需要风险控制的理论原因,如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国际金融体系缺失理论等,这些理论共同对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原因作出说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经济学理论说明外资银行风险控制具有必然性,外资银行风险控制的措施还有为金融体系的安全网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的作用;由于外资银行风险的产生和扩散和传递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资银行风险控制不能照搬任何一种金融监管理论和风险控制措施,而应当随着外资银行发展的国内国际状况的变化不断推进风险控制理论的进步并?

参考文献:

[1]. 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与国家管制的法律问题研究[D]. 赵海燕. 大连海事大学. 2001

[2].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 李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及其监管研究[D]. 李治刚.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D]. 刘克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5].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D]. 戴学来. 复旦大学. 2003

[6]. 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

[7]. 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D]. 肖健明. 武汉大学. 2010

[8].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D]. 刘锋华. 湖南大学. 2009

[9].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D]. 丁志杰. 辽宁大学. 2001

[10].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D]. 曾文革. 西南政法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与国家管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