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率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离岸金融功能区的理论与实践_金融论文

上海浦东率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离岸金融功能区的理论与实践_金融论文

上海浦东率先创建中国特色的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的理论与——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浦东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离岸金融是当代国际金融的集约增长点,也是浦东开发所要培育的核心功能之一。自浦东开发以来,关于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的创议与阐述已为数不少,可谓“千呼万唤”,但至今尚未能付诸实践。究其原因,除了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制约之外,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还存在着某些疑难之处需要释解,如离岸金融在浦东开发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定位究竟如何,一旦搞起来为什么外国银行会将巨额资金放到浦东来离岸流动等。二是在操作上还存在程序规范需要设计,第一步从何着手,又需要哪些相继步骤,才能确保这一系统工程顺利启动并取得预期效益。本文正是试图在前文论述基础之上,加以进一步的探索与细化,以求为中国第一个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早日在上海浦东问世作出贡献。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创建的必由之路

率先创建中国特色的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是上海建设三个“中心”必不可少的重要内涵,是“九五”浦东功能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及集约增长点。这不是一个任意提出的定位,而是由国际国内客观历史条件及离岸金融自身特性所决定的。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等商务活动的急剧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银行的国际化营运,开启了国际金融发展的新纪元。离岸金融直接反映着资本国际化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为资本的国际化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和顺畅、高效的渠道,有助于资金、资源在全球市场按照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

离岸金融的发展,使各国银行业突破了国民属性,走向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之广阔天地。它反映着新科技革命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对金融手段的需求,是当代国际金融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创新。由此,离岸金融功能区成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手段与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金融贸易对外开放的“领头羊”,引进的世界著名外资银行及国际金融机构与日俱增,近年来更有美国花旗、香港汇丰、渣打、东京三菱、 荷兰等9家外资银行的区域资金运作和行政管理中心,以及泰国泰华银行全球总部都争先恐后抢滩浦东、落户上海。这对离岸金融业务既提出了强烈的客观需求,又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就浦东开发而言,离岸金融的突破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不能抓住机遇迅速站到世界离岸金融交易的前列,则开发进程就可能受到贻误。“九五”开局以来,浦东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积极慎重地吸引跨国公司(银行)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全球性要素市场。早日开拓全方位的离岸金融业务,便利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调拨与融通,是该领域内后来居上极为关键的一项战略举措。

因此,离开了离岸金融,就不成其为国际金融中心;对离岸金融敬而远之,就繁荣不了上海浦东CBD。 创建离岸金融功能区对于作为长江流域及我国21世纪改革开放“龙头”的浦东开发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由之路;不是遥远前景,而是当务之急。

二、浦东率先创建离岸金融特区的八大优势

浦东离岸金融市场能否建立得起来,建起来后能否站得住,是人们关注的又一个方面。应该说,这些耽心确实事出有因。除了近期国际金融市预期总量短缺,世界各国特别是亚太地区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之外,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同时浦东开发才七年,正处在从基础开发阶段向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并重阶段推进的转折之中。从浦东当前国际资本流动量、金融相关比例、金融机构数量、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法规体系、国际金融高级管理人员等方面来衡量,在短期内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确有不少困难,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然而,在清醒地估量上述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许更应看到上海浦东能够率先建立中国特色的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的八大优势:

1.腹地优势。市场腹地是指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所能辐射到的东道国腹地市场容量的大小。这是衡量离岸金融市场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浦东正是在这一关键指标上具有令所有外国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抵御的能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浦东是拥有4 亿人口和中国最广阔腹地的长江流域大市场的“龙头”,上海已成为全国资金拆借、外汇调剂及证券交易的中心,从而在这方面拥有着周边国家无可比拟的强劲优势。

2.区位优势。区位指标是指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在全球全天候交易网络中所处的地理区位。这是以当今世界最大金融中心为基准来判断某一市场接口弹性强弱,也是判别特定市场商业机会及潜力的基本指标。上海浦东位于太平洋的西岸,是远东的中心点。独特的空间位置使得它白天能与亚洲的金融中心交易,早晚能与纽约、伦敦金融中心承接,形成昼夜不停地交易时序。

3.实力优势。实力指标是指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城市或地区经济实力强弱,这是关系到离岸市场综合配套条件及辐射效能的一项指标。上海是我国经济的“领头羊”,浦东新区GDP7年中平均递增22%,1996年达510亿元。 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支柱产业正在崛起,外贸向高层次高附加值阔步迈进,海外投资总额3亿美元, 为离岸金融市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4.在岸优势。在岸(金融)指标是指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城市或地区之在岸金融业务的规模及资金融通周转速率,这是与离岸业务运筹空间相呼应的一项基础指标。 上海金融市场空前繁荣, 每秒种有2000笔证券交易自动撮合,每月有200多亿资金拆借出入。浦东1996 年末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954亿元,存款规模838亿元,形成巨大的辐射力。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本币业务为离岸市场的运行制导与繁荣提供了最好的影子轨道与接口。

5.声誉优势。声誉指标是指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及其所依托的东道国城市在国际金融界中所享有的声誉高低,是用以评估该离岸市场所拥有无形资产多少的一项参考性指标。上海作为世界近代史上东亚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尤其是陆家嘴被宣布为我国迄今唯一的国家级金融贸易开发区,更使上海及浦东的金融业锦上添花。

6.电讯优势。电讯指标是用以衡量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与世界各在离岸金融中心、各大跨国银行及各国国内金融网的实时交易能力及信息交换能力的指标。浦东开发以来,电信业和金融电脑化也步入快车道,与Intel,路透社等终端并网,实现了信息数据传送与国际接轨。 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东上海信息港”工程,更使得浦东离岸市场将能在全世界四通八达。

7.隔离优势。隔离指标是用以衡量特定离岸金融市场(通常为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市场)在地缘与业务上与东道国之间的隔离程度,这也是涉及东道国对离岸市场管理难易及效率的一项指标。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在全国封关面积最大(10平方公里),使金融管理机关能有效监督离岸资金的转移、运用,避免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冲击,从而为有形离岸金融市场提供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地域载体,还可以使区内贸易金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8.政策优势。政策指标是指某一特定离岸金融市场,从东道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所能获得的国际惯例便利及国别政策优惠程度的指标。浦东开发作为我国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的点晴之笔与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龙头,享有以功能先试为主、税赋优惠为辅的系列政策。如率先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保险公司,创新各类金融服务、优先开拓服务贸易等,是我国对外开放度与市场准入度最大的地区。如再加上将相继出台的有关离岸金融市场的系列政策,必将使浦东离岸功能区的吸引力经久不衰。

三、中国特色离岸金融特区的目标模式

特定目标模式的正确设定是上海浦东离岸金融特区从理论探讨向实践迈进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前所述,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选择与确立,与东道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全能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一般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和香港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自由化政策,国内或区内具有强大的经济背景支持。隔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或称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一般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不发达地区,通过无税收,无外汇管制等优惠政策,形成跨国银行的注册和记账场所,发挥簿记及逃税作用。其离岸资金来源和运用一般全部在境外,或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限制型。如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通过对银行营业执照的分类限制,同时存在全面性商业银行、限制性商业银行和离岸商业银行。对后者从事在岸业务设置了较多障碍,对离岸业务给予了优惠的税收,同时对离岸银行的开立也给予了较多便利。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符合国际惯例,适应本国国情的各类模式均能取得较好的成绩。1994年东京的离岸金融市场规模达6383亿美元,新加坡的离岸贷款达3577亿美元即是一例。但与此同时,上述各种类型也都在运转中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浦东离岸金融功能区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崭新模式,既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传统模式,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现存模式有所完善与创新。从浦东开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拟可创建中国特色的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市场。

所谓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是指在东道国政府有效的监管控制下、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出发,通过有形与无形的离岸金融市场相结合(就上海浦东而言是陆家嘴无形离岸金融市场与外高桥有形离岸金融市场相结合),全方位地展开跨国界资金调拨与融通;并将部分离岸资金实时反馈,以最忧的数量、时间、效益组合,能动地导向东道国腹地市场的离岸金融功能区。它将是国际金融发展史上有别于现存的全能、隔离、限制等类型的一种崭新模式,具有着以下特点:

首先是它的宽松性。这是体现所有离岸金融市场共性的一种特性。市场内的各种交易,既不受交易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政策与法规的影响,也不受我国金融外汇政策的限制。国际资本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向能取得最高回报的方向。

其次是安全性。这是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所共有的特性。它通过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的“国际银行设施”及“离岸隔离帐户”等系统配套的操作管理法规,实现与国内金融市场在地域及业务上的严格隔离。能有效地防范与杜绝离岸金融操作中所引发的各类风险向国内的传递及冲击。

第三是制导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特性。它能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需求及系统最优控制的原理,将所吸附的部分国际离岸资金能动地导向我国腹地市场,以补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部分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外高桥离岸市场也积极稳妥地将国内部分金融资金,特别是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所拥有的部分外汇留成储备导向国际资本市场,在风浪中逐步提高能动地参与及影响世界经济进程的本领。

第四是全能性。这一特性充分反映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客观需求。作为亚太世纪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不仅要为实现小平同志关于振兴中华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资金多作贡献,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全球资金及资源配置,推进创建国际金融和经济新秩序。所以浦东离岸金融功能区应具有世界历代金融中心所发展的全部离岸业务功能,并不断推陈出新。

第五是激活性。这是体现着浦东新区整体功能开发需要的特别创建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经历一个高位启动,逐次到位的过程。通过陆家嘴无形离岸金融市场,即主要借助“国际银行设施”这一国际通用的有效隔离工具开展离岸业务的国际金融市场,激活外高桥有形市场的功能活力;又通过外高桥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有效地激活陆家嘴在岸市场的同步高速运转并促使其向全能中心发展。

上述这些特点从各个方面说明上海浦东离岸金融功能区的目标模式能基本符合浦东开发的实践需要,同时也具备着明晰的可操作性。

四、创建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操作方案

1.创建进程

上海浦东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的创建进程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筹备阶段(1997年下半年)

本阶段主要目标为在广泛深入调研,争取各方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巴塞尔协议等国际惯例的浦东离岸金融市场暂行运行规范及管理条例;完善优化以陆家嘴金融中心区(CBD区)与外高桥C区为核心的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网络的各项硬件设施及配套;鼓励海外各大国际银行及跨国金融财团前来加盟。

(2)试运行阶段(1998年~2000年)

抓住香港回归的历史机遇,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区(CBD 区)与外高桥C区分别试办上海浦东离岸金融市场一(无形)、 二(有形)分市场。依据国际惯例及中国国情先行开办境外融资等20项以隔离避税与游资制导为主的离岸业务;试行境外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依据实时反馈原则,检验与调整管理条例,提高规范水平,拓展相关服务贸易。经三年运行,吸引符合资格审查的外行(机构)30家,中行(机构)20家,市场规模150~200亿美元。

(3)完善阶段(2001~2005年)

充分利用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等契机,逐步强化制导功能,全面开展离岸金融及相关服务贸易各项业务,率先试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拓离岸保险市场。本世纪初达外行(机构)100 家,中行(机构)120家,市场规模800~1000亿美元, 吸附内导率25 ~30%、国际资本市场参与率10~12%,新增GDP6~8亿美元(50~65 亿人民币),基本建成离岸金融功能区。

2.业务范围

上海浦东离岸金融市场业务范围在试行初期应坚持以国际资金流动为主,国内企业结算为辅的原则。可从外汇存贷、票据贴现、担保汇兑等传统业务起步,但在离岸业务范围内逐步允许采用传统项目之外的各种创新形式,如银行购回协定、可变利率定期放款、货币市场互惠基金、流动优先股、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以增加离岸市场的吸引力与国际竞争力。待运行稳定后再分期分批,积极慎重地放开区外三资企业资金运转筹措、经常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吸附离岸资金内导及国内金融国际化与世界资本市场同步接轨等制导类项目。

3.政策要素

启动离岸金融特区的基本政策要素应包括以下几点:

(1 )离岸银行包括全能行离岸部(下称离岸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不受国内金融政策(利率、汇率、存贷)限制。

(2)免提离岸行准备金,降低隐含税赋, 减征或免征离岸交易营业税、印花税、利息预扣税、银团贷款所得税、贷款利息及海外收入预扣税,银行所得税低于15%。

(3)允许离岸行海外利润派息自由汇兑, 离岸行及其职员收入可自由汇出,并及早解决双重课税。

(4)区内首先实行境外人民币自由兑换, 待条件成熟后再向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外行全领域本币业务)推进等。浦东开发以来先后颁布的《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1990年9 月)、《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条例》(1996年5月)、 《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1996年12月)等法规已为各类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进入上海浦东新区和申请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造了前提,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全国任何其他开发区保税区可望而不可及的先手优势。

4.风险预后

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战略方向把握不准而贻误时机。或被南(深圳)北(天津)占先(深圳、天津已公开宣称争办离岸金融并有所实践突破,仅深圳1996年离岸金融业务利润近1亿美元); 或减弱对台湾亚太营运中心、韩、越、东京金融市场的抗衡竞争力。管理风险即由于管理人员素质欠缺,而对离岸金融管理的特有内在规律不甚明了,仅凭主观热情而发生的失误。

小平同志在1991年初视察上海时曾语重心长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许多年后,但现在就要做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 上海浦东离岸金融功能区是世纪之交一项关系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创建与辐射长江服务全国的国力工程。一步行动胜于十打纲领。当前急需在市委市府支持下,抓紧主动设计研讨,将中国特色的全能制导型离岸金融功能区的创建推上“九五”浦东开发的最前沿。

标签:;  ;  ;  ;  ;  ;  ;  ;  ;  ;  ;  

上海浦东率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离岸金融功能区的理论与实践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