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论文_张艳梅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论文_张艳梅

张艳梅

(磐石市呼兰镇卫生院 吉林 磐石 13230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299-02

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调控滴速和数量,药效发挥快,利用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的用药方法。因输液操作不当可导致药物变色、输液并发症(循环超负荷、微粒反应和感染)和静脉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为安全隐患。本文探讨了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和防范措施,并对此进行相关讨论,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1.安全隐患及其主要因素

1.1药物变色

导致药物变色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过早配制液体。药物配制后,外界光照、温度以及液体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可影响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放置时间越长,外界因素影响越大,稳定性随之降低,易发生结构改变,出现变色反应。其次药物配制过早,可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改变,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②不规范操作。在使用新药前,未按药品说明书指定程序配制或选择不恰当溶媒和稀释液,导致药物变色。

③忽视输液中药物间配伍禁忌或pH值。将两种存在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药物先后输入,使其在输液管中出现混浊变色;或者连续将不同pH值药物输入,如泮托拉唑与止血敏、头孢匹胺钠和硫酸西索米星发生混浊[1]。

1.2循环超负荷

导致循环超负荷的因素包括:①输液速度。输注过快或输液量过多,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②年龄因素。老年体弱者的生理机能减退或代偿能力下降,可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③药物因素。输入氨基酸、甘露醇等高渗制剂,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可造成循环超负荷反应。

1.3微粒反应

造成微粒反应的相关因素较多,除药物自身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外,输液包装器具、输液器具、配液加药过程、配伍用药及其数量和环境污染等[2],可引起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等危害。

1.4感染和静脉炎不良反应

引起的原因包括:①选择静脉穿刺部位不当。关节处、细小静脉、患者烦躁不安都使输液药物外漏几率增大,特别是甘露醇、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外漏可导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②静脉穿刺部位处理不当。PICC、深静脉置管局部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成为感染源。③万古霉素、红霉素、依替米星等刺激性药物配制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④静脉留置针反复冲管造成机械性刺激以及滴注高渗液体等,也可致静脉炎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防范措施

2.1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技术

保持治疗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特殊药品做到现配先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可能减少加药次数,防止发热反应的发生。

选择恰当的注射部位和针头必要时给予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适当约束烦躁患者,保证顺利完成输液,减少药物外渗或外漏。加强动脉、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时处理局部渗血渗液,防止局部感染发生。

重视输液中配伍反应,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的药品应在治疗单上加以注明标识,间隔输入,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冲管后再输入。

加强新、特药药理知识学习,看清药品说明书,选择专用溶媒和指定稀释液,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

2.2输液过程中的防范措施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药物性质要求,选择恰当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观察患者有无心慌、心悸、突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及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做到及时发现早处理,保证生命安全。加强医护沟通,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安全输液提供指导。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输液滴速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及输液滴数变化可能危害,减少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发生。

2.3静脉周围组织炎的预防

宜选择粗、直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滴注液宜稀(<0.1%),缓慢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min。加强巡视,防止液体外漏。使用肝素盐水封管,减少封管频次[3]。液体输注完毕后勿中途冲管,以免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4]。

3.讨论

3.1加强静脉输液管理

要加强静脉输液宏观质量管理,制定输液过程比较细化的标准和管理要求。护理质量考核不能仅仅满足于输液是否完成,更重要的是检查输液全程是否安全,输液量的安排、药物配制是否合理、无菌,对违规操作者可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护士的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相关法律法规,使之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做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自觉遵纪守法。

3.2做好静脉输液健康教育

要设置专职或兼职健康教育员,协同专业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如实告诉患者静脉输液所用药品的性质、不良作用、输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短期内快速输液可使肺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肺水肿的发生,液体外渗可造成患者局部的损伤,尤其是化疗药物、氯化钾等刺激性大的药物,使患者及陪护了解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疗。可采取口头宣教与书面宣教相结合,随机宣传与示范宣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5],杜绝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现象发生。

3.3增强道德责任心,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

增强道德责任心、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是防范输液管理缺陷的基础。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要有风险意识,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护士更应加强工作责任心,执行静脉输液时严把三查七对关,做到勤巡视、勤观察,防止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加强对新药知识的了解,做好常规用药和特殊用药的解释和告知,避免解释不当引起护理纠纷。

综上所述,护士应严把输液各环节质量关,提高风险和防范意识,重视药理知识学习,合理选择溶媒和稀释液,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特殊药现配现用,保证药物质量。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杜绝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护士要向患者和家属做好对于药物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静脉炎的解释工作,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轻局部反应,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岳宁慧.头孢匹胺钠与硫酸西索米星注射液发生配伍反应.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13):78.

[2] 贺丽娟.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及其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345-346.

[3] 姜凤荣,包影,初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1(14):55-56.

[4] 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13):1-3.

[5] 董明芳,林爱宝.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67-68.

论文作者:张艳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论文_张艳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