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国制造的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

简述德国制造的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

一、简述德国产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论文文献综述)

郑彦宁[1](2017)在《新型挖装机挖掘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地铁施工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用于地铁施工的设备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广泛采用的浅埋暗挖法施工,相应的设备需求也日益增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隧道施工的挖装机的挖掘臂很难满足此类施工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很难实现横向沟槽和侧向沟槽的机械化挖掘及针对于掌子面的全断面开挖需求。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开发了一种针对地铁隧道施工的工作装置(挖掘臂),同时总结出了该类挖掘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针对不同的隧道断面能够快速完成适应全断面开挖的挖掘臂的初步方案设计,再通过运动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对初步方案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出适用于各种隧道断面的挖掘臂产品。本课题首先对国内外地铁施工设备特别是挖掘臂的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读。然后通过对浅埋暗挖工法的分析,确定了挖掘臂的作业工况主要分为挖掘上方土、挖掘核心土、挖掘下方土、挖掘横沟槽和挖掘侧沟槽等五种工况。根据这五种实际工况,设计出既满足挖掘动作要求,又可具备足够挖掘力的挖掘臂。利用基于Pro/Engineer的骨架模型设计了挖掘臂的初步方案。根据地铁隧道施工设备的工作特性,从几何空间尺寸、运动学动力学特性、结构强度等方面分析了挖掘臂的方案可行性。根据设备适用的隧道空间设定合理的动臂、斗杆尺寸及相应的铰点位置。完成了挖掘臂的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挖掘臂的作业性能。并对挖掘臂铰点进行优化设计,确定了各油缸的具体参数。最后对优化后的挖掘臂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关键结构件包括动臂、二节臂、斗杆座、斗杆等零部件进行细化设计,最终设计出满足所需性能要求的挖掘臂。本设计解决了目前隧道挖装机工作装置不能实现全断面作业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地下施工设备在整个施工周期内的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和应用价值,并对同类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孙伟亮[2](2017)在《复杂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宜万铁路堡镇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复杂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埋深大、地形地质差、顺层偏压严重、围岩软强度低、地下水丰富、隧道围岩稳定性差等不利因素,深入研究分析了复杂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变形特点及关键施工技术。结合地应力现场测试结果,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软件,通过对堡镇隧道隧址区域地应力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工况下隧道围岩初始地应力,拟合结果与实测地应力一致,推断了隧道工程区极高地应力区和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岩爆和软岩大位移变形的地质灾害,为进一步分析隧道施工过程围岩稳定性的提供了可靠基础。通过建立隧道施工安全监控量测系统,准确及时获取了不同地段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特点和实际受力状况,对隧道右线正洞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优化了平行导坑支护结构断面形式和施工参数,对初期支护方案、初期支护补强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机提出了建议。针对复杂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的特点,结合施工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制定了“提前加固、初支补强、适当变形、释抗结合、适时衬砌、实时监控、及时优化”的施工原则和总体方案,并对长大隧道通风技术措施和施工机械优化及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长大隧道结合平行导坑的通风和机械化配套的施工辅助技术,为隧道安全施工和提高施工进度提供了保证。

王耀[3](2016)在《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在建和规划的高海拔隧道日渐增多,然而高海拔地区低温、低气压和低氧的恶劣环境严重影响着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作业效率,导致隧道施工难以达到安全、高效的建设要求。国内外目前对高海拔隧道施工技术侧重于隧道防寒保温等方面的研究,对高海拔环境下施工机械配套、施工人员保护和施工机械效率恢复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鉴于此,论文依托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高海拔低温、低气压和低氧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在分析当前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相关技术基础上,主要进行了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效果测试分析、高海拔环境对隧道施工机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研究和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模式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雀儿山隧道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效果进行了分析测试,分析了隧道机械配套存在的问题。(2)通过对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的油耗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高海拔环境对隧道施工机械影响情况,并对施工机械功率的恢复措施进行了研究。(3)通过对隧道内空气质量进行测试,测算爆破和施工机械CO排放量,研究分析了高海拔环境下隧道施工机械对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针对隧道施工机械排放的CO严重污染隧道空气质量的问题,提出对应的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尾气净化措施,并对尾气净化措施进行了现场试验。(4)结合对雀儿山隧道现有机械配套的测试结果,对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现有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优化后的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方案进行了应用效果测试。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优化后得到的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方案进行了评价。(5)分析研究了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结合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特点,对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流程和高海拔隧道基本配套模式。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雀儿山隧道现有施工机械配套效果进行现场测试,表明雀儿山隧道现有施工机械配套方案的总体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但是也出现了施工机械效率下降、尾气中有害气体排放增加,出碴作业时隧道内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凿岩作业时钻孔速度未达到应有水平等问题。(2)通过对施工现场内燃机械的油耗测试,分析了高海拔环境下内燃机械功率下降,油耗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海拔环境气压低,柴油机绝对进气压力低,吸入的氧气质量少,柴油燃烧不充分,因此提出了使用匹配合适的涡轮增压器、内燃机富氧进气和增加发动机喷油提前角等措施减少高海拔环境对内燃机械效率的影响并得到了应用。(3)通过测试隧道内空气质量并测算爆破和施工机械CO的排放量,分析研究了高海拔环境下施工机械对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提出采用尾气净化技术、增氧助燃技术等施工机械尾气CO减排措施以减小施工机械对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在雀儿山隧道施工现场对这两种CO减排措施效果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增氧助燃技术的机前尾气净化器更适合用于减少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尾气对隧道内空气的污染。(4)使用增氧助燃技术的机前尾气净化器具有使用寿命长、增加柴油机功率、降低油耗的特点,并且净化效果良好;通过测试出碴阶段采用机前尾气净化器前后隧道内C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看出采用一套净化器后CO含量平均下降5.4%,效果明显,可以预测雀儿山隧道内在相同通风条件下,5台现用的内燃机械均采用净化器CO含量可平均减少27%左右,效果将更加明显。(5)根据对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效果测试分析,提出了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优化方案,经过综合效益对比选择后,选出的优化方案与现场应用的优化方案相同,对现场使用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应用效果测试,表明现场使用的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在提高隧道施工机械效率,减少隧道内空气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6)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优化研究时提出的三个雀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选出的优化方案与雀儿山隧道选择应用的优化方案相同,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7)分析研究了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针对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特点,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并总结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流程和高海拔隧道基本配套模式。论文研究成果为提高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作业效率和减少高海拔环境对施工机械设备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为今后高海拔隧道施工技术提供借鉴或参考。(1)论文总结了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并针对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特点,研究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目前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研究时可供分析的工程实例也较少,论文主要依托雀儿山隧道以及其他高海拔隧道施工实例进行了研究,提出的高海拔机械配套原则还不够全面,后续研究中还应对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进行深入研究。(2)论文研究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流程,根据隧道参数和施工方法对各工序的机械设备进行了选型,然后经组合配套成多种施工机械配套方案,再通过评价,选择出合适的施工机械配套方案。但具体的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方法还有待研究,例如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时施工机械主要参数和隧道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隧道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数据库;编制出通过输入隧道参数后即可自动打印出施工机械配套方案的程序等。

梁佳坛[4](2016)在《挖掘传输机人机尺度优化及外观造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矿山资源建设与发展中,各类矿采工程机械装备得到广泛的应用,挖掘传输机便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地下矿山巷道采矿、露天矿场矿石原料传输的采矿工程机械装备。随着国内工程机械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在产品功能设计、产品机电液技术性能方面已与有关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在产品的形态设计和人机工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上,存在相当的差距。在实际调研、比较中,发现其差距的表象主要表现为色彩设计过于单调重复,部分结构裸露,操控部位的作业装置及作业空间设计重功能化、轻人性化,人机界面设计不合理,作业者的作业舒适性和安全性不高,人机关系不良等诸多方面,其本质在于,忽视产品的工业设计。由此也形成国内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在品质上的较大差异性,形成国内产品较低的市场竞争力。本课题以某企业一款挖掘传输机的实际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和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产品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研究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以期获得高品质的外观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了人机工程学及设计美学的有关基础理论,为工作研究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二是进行了市场调研,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三是从人机工程学和外观造型设计两方面对当地企业某型号的挖掘传输机进行分析;四是结合设计要点,给出研究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选与完善,五是进行产品的三维建模和效果图绘制,并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本课题的研究以实例为基础,力图拓展到其他机械产品的研究设计中去,为同类机械装备的外观造型及人机尺度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刘大明[5](2016)在《LWL-120扒渣机工作装置有限元优化及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与江西四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目前市场上的扒渣机普遍存在效率较低,工作空间范围大,生产规模小,劳动时间长,单位装载运输成本大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和解决扒渣机作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装碴效率,进行对LWL-120扒渣机进行三维模型和参数计算,对其重要的工作装置进行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研究,以及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1)整体的方案设计,根据厂家提出的问题对LWL-120型扒渣机各零部件进行选型和结构设计。然后对本机的性能各方面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应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对LWL-120扒渣机各主要零部件建模和装配建模,对扒渣机进行干涉检查;并进行了三维工程图的设计。(2)运用ANSYS Workbench完成了对LWL-120扒渣机工作装置的薄弱零件如大臂、小臂的结构进行强度和刚度静力学分析,得到了各自的仿真分布云图,观察结构应力集中的部位,然后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并对扒渣机工作装置处在最危险的工况时,对大臂进行了模态分析,然后与大臂的固有频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是在正常运行时不会发生共振现象。(3)运用软件ANSYS Workbench进行目标驱动优化分析,得到了影响大臂刚度最敏感的相关参数尺寸,经过改变影响的参数尺寸,对大臂进行结构优化。优化过程以减小大臂的质量为目标函数,得到一组最佳参数,质量由143.63kg减少到123.84kg,减轻的重量将近是13.78%,优化后减轻了质量。(4)通过对LWL-120扒渣机工作时典型工况的负载分析,以及功能需求,通过计算对比分析确定控制方式为LUDV,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扒渣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原理图。在应用AMESim液压仿真平台对负荷敏感泵和多路阀进行建模,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把各执行元件连接起来,对其模型进行动静特性的仿真分析研究。经过仿真分析得到的曲线变化图与样本曲线图对比,基本保持一致,验证了扒渣机液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设计了电气原理图。本论文的研究,为LWL-120扒渣机的设计在结构的设计,零件的选型和整机的性能参数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和优化研究,以及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为后续的扒渣机研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

宋海浪[6](2015)在《矿用扒装机挖装部件装载效率与动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矿用扒装机是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渣石快速转运装备,它采用将电动机机械能转换为液压系统的液压能,来驱动各功能部件完成整机行走转向、渣石扒取、大块岩石破碎以及渣石转运等功能动作;其中挖装部件为其最关键和最复杂的功能部件,它主要完成大臂升降、小臂收放、挖斗旋转、破碎锤伸缩和挖装部件回转等一系列作业动作,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整机的扒渣效率和整机动态工作性能,对扒装机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影响极大;装载效率是衡量扒装机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如何提高挖装部件的扒渣效率,合理优化其扒掘轨迹路径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终途径和措施,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业内人士关注。随着井下装岩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矿用扒装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对扒装机的转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扒装机挖装部件的装载效率和动态特性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基于扒装机及其挖装部件结构和工况特点及工作原理分析与研究,运用工程微分几何及相关数学、运动学及力学的理论,采用矩阵矢量法建立了扒装机挖装部件的运动和力学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各关键接点的位置坐标的求解,揭示了扒装机挖装部件的运动规律和受力特点。通过对直接影响装载效率部件挖斗齿尖点运动轨迹的求解和优化,给出了影响其装载效率及动态特性的相关因素及主要因素,其中合理的扒掘路径为主要影响因素,它与挖装部件上各主要油缸的具体行程相关;得出了在不同大臂摆角下挖装部件的扒掘轨迹长度计算公式,为扒掘轨迹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井下作业的特殊工况及结构的设计要求,提出了挖装部件“高装取率、等强度、高稳定性”的设计理念,给出了其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相应的制造技术。本研究对象经工程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合理科学,所提出的设计与制造方法可行有效,所给出的影响因素准确,对扒装机的研发具有较好的技术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扒装机的实际生产应用和加速其国产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闫倩如[7](2015)在《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铁路隧道工程建设随着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隧道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大大加快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速度。隧道挖掘装载机是隧道钻爆后出砟的主要机械装备,它的主要作用是挖掘、出砟、输送砟石等,优点是出砟效率高,能够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另外,在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公路和地铁的建设时期,配套的机械产品也应大力发展以适应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对挖装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实现产品的自主化,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WZ330挖装机的工作装置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对工作装置的大臂和小臂进行强度校核分析,并对工作装置的大臂进行结构优化,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按照本课题的设计要求,先利用软件SolidWorks 2013对挖装机工作装置中的各个零件进行实体建模。再利用ADAMS/View对挖装机的工作装置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得出挖装机工作装置的运动范围包络图以及工作装置各铰接点的受力曲线图。然后将得出的最大挖掘半径、最大挖掘深度、最大挖掘高度和工作装置最大摆角与原始尺寸进行比较。接着选择三种特殊危险工况,利用ANSYS Workbench 12.0对工作装置的大臂和小臂进行静强度分析,校核大臂和小臂是否安全可靠。最后选择最危险的工况利用ANSYS Workbench12.0的优化模块对工作装置的大臂进行结构优化,在满足目标函数的前提下,使得大臂的材料厚度得到优化。

蔡顶春[8](2014)在《遥控矿用挖装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用挖装机主要工作于空间狭窄的矿井或小型隧洞中进行扒挖和输送装车作业。本文针对某公司的ZWY-80/18.5型矿用挖装机进行遥控系统研究,并设计出视距外有线遥控系统,目的在于以此遥控系统为依据,使操作员远离恶劣危险作业区,改善操作环境与操作强度,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分析了挖装机现状和遥控式机械研究情况,对ZWY-80/18.5型矿用挖装机的操纵作业过程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操作环境恶劣、作业区存在安全隐患和手柄操纵力度大等。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装机遥控化,论文做了如下工作:在整机结构、液压和电气系统、作业过程和环境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地面设置操控室对井中挖装机进行超视距有线遥控的方案,确定了遥控系统整体结构并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即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以便实施具体设计与研究。首先针对液压系统的遥控研究,根据液压系统的遥控要求和设计方法,采用了基于电液比例多路阀的液压系统设计,并选择了液压元件型号及参数;在此,以该公司现有XYZL-F20L型液控多路阀为对象,特提出以高速开关阀为导阀进行电液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介绍了高速开关阀特性及电液原理,建立了高速开关阀控多路阀主阀芯位移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控油腔压力、主阀芯响应及PID调节等,论证了可行性,为该公司下一步电液系统降本优化提供指导。其次针对电气系统的遥控研究,规划出遥控操作面板,分析了手柄控阀电气及控制线缆,设计了机上控制箱及操控台的电气系统,以实现遥控操作。然后针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研究,制定了遥控矿用挖装机视频监控方案,根据视频监控系统相关技术选择了各监控设备,包括摄像机、传输器、画面分割器、电子稳像器及监视器等,设置了操控室显示界面和机上监控视角,延伸了超视距遥控操作视野。最后进行了遥控系统组装和调试。本文通过ZWY-80/18.5型矿用挖装机的遥控系统研究,对改善矿用挖装机操作环境和操作强度,提高操作安全性和舒适性,具有实用价值;对矿用挖装机的进一步遥控系统研究及系统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魏苍栋[9](2014)在《ZWY-160/55型挖掘式装载机总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施工中,对于硬度大于8的硬岩巷道或者断层多、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层,使用悬臂式掘进机或掘锚机组无法实现经济截割,目前只能采用钻爆法施工。井下挖掘式装载机作为钻爆法施工中的成套设备之一,是一种集挖装、行走、输送与一体的综合性连续出矸设备,与液压钻车配套使用,可实现煤矿巷道快速机械化掘进作业,因此,挖掘式装载机整机性能高低已成为硬岩巷道能否快速掘进的关键。根据相关设计标准、煤矿巷道施工条件以及钻爆法作业等特殊要求,对挖掘式装载机的整机进行总体设计。确定了反铲工作装置、刮板运输部、履带行走部、液压系统等系统的性能参数,以及各主要部件间的连接与装配关系,使之适应于煤矿井下恶劣工况。通过对挖装机工作时典型工况的负载分析,确定挖装机液压系统主要相关参数的参数值,并以此为依据,绘制液压系统原理图,并对液压系统中包括主泵、行走马达等元件参数进行设计计算,确定系统散热部分相关参数。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挖装机挖装力的分析研究,提出挖装机各液压缸理论挖装力及整机理论挖装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阐述挖装机进行挖装作业时的四种特殊工况,并指出合理确定挖装作业范围在方案设计时的重要性。应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反铲工作机构进行实体建模,并导入SolidWorks Simulation中,进行有限元结构静力分析,获取其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为工作装置优化设计及结构改进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对挖掘式装载机整机及其工作装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相关机型的设计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龙紫照[10](2014)在《60型扒渣机夹轨装置及其动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轮轨式扒渣机作为井下巷道内收集出渣装备,是采矿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夹轨装置对于提高扒渣机作业稳定性、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60型轮轨式扒渣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类小型扒渣机的特点,提出一种水平缸式夹轨装置方案来解决扒渣机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问题。并对作业过程中夹轨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分析了轮轨式扒渣机驻机作业过程中产生滑动的原因,结合小型轮轨式扒渣机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水平缸式夹轨装置防滑的方案。2、通过对驻机作业过程中扒渣机工作装置作业阻力分析、车体防滑阻力以及夹轨装置夹持力的分析,总结出影响夹轨装置的力源,结合不同的挖掘工况、夹紧位型及安装位置对夹轨装置受力状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夹轨装置力列矩阵。3、以KED法(机构弹性动力学)为依据,建立了夹轨装置的动力学模型,找出机构固有频率随夹紧位型变化的规律。运用数值积分法对夹轨装置弹性位移进行求解,得到了夹轨装置的重要节点在不同挖掘工况、夹紧位型、安装位置下的弹性位移响应,总结出较为合理的夹紧位型及安装位置,并找出对夹轨装置影响较大的作业工况。4、利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扒渣机及夹轨装置进行了虚拟样机分析,对夹轨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验证,并通过仿真过程中对关键节点的弹性位移变化的分析,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分析的合理性。运用ADAMS/Vibration模块对夹轨装置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分析总结出安装距离与动态特性之间的关系。5、以60型轮轨式扒渣机为实验平台,验证了夹轨装置防滑的有效性。通过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虚拟样机仿真方法的及夹轨装置弹性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二、简述德国产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述德国产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挖装机挖掘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挖掘臂总体方案
    2.1 挖掘臂方案及建模
        2.1.1 地铁隧道工况分析
        2.1.2 挖掘臂设计
        2.1.3 挖掘臂工作原理
    2.2 挖掘臂骨架建模
        2.2.1 Proe骨架建模简介
        2.2.2 挖掘臂三维骨架设计
    2.3 PROE及其模块运用
        2.3.1 Pro/Engineer简介
        2.3.2 机构分析模块
        2.3.3 Mechanica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挖掘臂运动分析及铰点优化
    3.1 挖掘臂动态分析
        3.1.1 工况一运动分析
        3.1.2 工况二运动分析
        3.1.3 工况三运动分析
    3.2 铰点优化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挖掘臂各部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4.1 有限元分析模型简化
        4.1.1 有限元简介
        4.1.2 Mechanica模块简介
        4.1.3 方案模型及工况分析
    4.2 各工况挖掘臂有限元分析
        4.2.1 工况一有限元分析
        4.2.2 工况二有限元分析
        4.2.3 工况三有限元分析
        4.2.4 工况四有限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复杂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高地应力隧道施工技术
        1.2.2 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1.2.3 软岩及大变形隧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堡镇隧道工程简介
    2.2 工程地质情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结构
    2.3 水文地质情况
    2.4 工程特点
        2.4.1 地质条件
        2.4.2 围岩等级
        2.4.3 施工难点
第三章 隧道复杂地应力分析
    3.1 隧址区域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3.1.1 地应力测试
        3.1.2 地应力特征
        3.1.3 隧道施工期地质灾害预测
    3.2 隧址初始地应力模拟分析
        3.2.1 地应力拟合模型建立
        3.2.2 计算参数选取
        3.2.3 计算工况
        3.2.4 计算结果分析
    3.3 隧道围岩应力应变特性试验分析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样选取与制备
        3.3.3 试验方法
        3.3.4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地应力隧道施工变形监测
    4.1 测试项目及断面布置
        4.1.1 测试项目
        4.1.2 测试断面布置
    4.2 测试方法及频率
    4.3 测试结果分析
        4.3.1 砂质页岩顺层地段
        4.3.2 炭质页岩贫水地段
        4.3.3 炭质页岩富水地段
        4.3.4 混凝土衬砌应力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地质应力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5.1 总体思路及方案
        5.1.1 施工作业面划分
        5.1.2 施工难点及对策
    5.2 一般地段施工
    5.3 高地应力地段施工
        5.3.1 支护结构优化
        5.3.3 施工工序优化
        5.3.4 二次衬砌时机及参数优化
        5.3.5 仰拱施工工艺优化
    5.4 隧道施工通风技术
        5.4.1 通风特点
        5.4.2 通风技术分析
        5.4.3 方案选择
        5.4.4 洞内降尘措施
        5.4.5 通风设备配套
        5.4.6 通风系统的设计计算分析
        5.4.7 通风安装及管理
        5.4.8 通风效果检验
    5.5 快速施工机械化配套优化
        5.5.1 机械化选型配套的特点
        5.5.2 运输方式的选择
        5.5.3 机械化配置
        5.5.4 施工运输规划
    5.6 施工标准化管理
        5.6.1 作业时间管理
        5.6.2 工序制度化管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效果测试分析
    2.1 雀儿山隧道工程概况
    2.2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情况
    2.3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测试方案
    2.4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测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环境对施工机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1 高海拔环境对内燃施工机械的影响
    3.2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效率恢复措施
    3.3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4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尾气减排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研究
    4.1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
    4.2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应用效果测试
    4.3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模式研究
    5.1 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
    5.2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
    5.3 高海拔隧道机械配套流程
    5.4 高海拔隧道机械设备配套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二: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挖掘传输机人机尺度优化及外观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来源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产品设计中的工业设计理论研究
    2.1 产品设计中的工业设计思想
        2.1.1 工业设计思想的发展
        2.1.2 工业设计思想的成熟
    2.2 消费理念引领设计方向
        2.2.1 消费市场的变革
        2.2.2 工程机械发展的高峰
        2.2.3 消费市场的发展
    2.3 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
        2.3.1 人机工程学定义与内涵
        2.3.2 机械系统中的人机关系
        2.3.3 人体模型
        2.3.4 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
    2.4 产品设计中的美学基础理论
        2.4.1 产品的设计之美
        2.4.2 产品设计的美学法则
        2.4.3 产品设计中的造型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挖掘传输机市场调研及分析
    3.1 机械行业市场状况
    3.2 市场产品分析
    3.3 工程机械设计发展趋势
    3.4 工程机械外观造型趋势
    3.5 造型设计对消费者形式心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挖掘传输机人机分析及造型设计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分析
    4.2 作业空间设计
        4.2.1 作业空间舒适性
        4.2.2 作业空间划分
        4.2.3 作业域
        4.2.4 作业空间设计原则
        4.2.5 作业空间设计
    4.3 操控塔座人机界面
        4.3.1 人机界面设计要求
        4.3.2 操控塔座人机界面划分
    4.4 显示界面设计分析
        4.4.1 人的视觉特性
        4.4.2 显示元件设计原则
        4.4.3 显示界面色彩设计
        4.4.4 显示界面设计
    4.5 操控界面设计分析
        4.5.1 操控元件设计原则
        4.5.2 操控界面分析
        4.5.3 操控界面设计
    4.6 外观造型设计分析
        4.6.1 外观造型设计原则
        4.6.2 外观造型设计分析
    4.7 环境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挖掘传输机方案设计及分析
    5.1 方案的构思
    5.2 方案优选及完善
    5.3 设计方案的最终整体效果展示
    5.4 人机尺度优化设计
    5.5 外观形态构型设计
    5.6 色彩设计
    5.7 三维建模展示
    5.8 尺寸图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LWL-120扒渣机工作装置有限元优化及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扒渣机发展概况
    1.4 扒渣机的基本介绍
        1.4.1 扒渣机常用机型
        1.4.2 扒渣机的基本组成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WL-120 扒渣机的方案设计
    2.1 扒渣机的简述
    2.2 LWL-120 扒渣机的结构构成及工作原理
        2.2.1 结构组成
        2.2.2 工作原理
    2.3 主要部件的方案设计
    2.4 扒渣机性能计算
        2.4.1 最大的牵引力
        2.4.2 爬坡能力
        2.4.3 输送能力的校核
        2.4.4 整机功率匹配校核
    2.5 工作装置的设计计算
        2.5.1 挖掘阻力的计算
        2.5.2 扒渣机不同工况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扒渣机的三维设计
    3.1 三维建模系统的简述
    3.2 扒渣机的三维设计
        3.2.1 特征建模的概述
        3.2.2 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3.2.3 零件的干涉检查
        3.2.4 零件工程图的绘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扒渣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4.1 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导入
        4.1.2 设置材料属性
        4.1.3 划分网格
    4.2 添加约束和施加载荷
    4.3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4.4 大臂模态分析
        4.4.1 施加约束与求解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臂的结构优化
    5.1 结构优化的简述
    5.2 基于Ansys Workbench优化的简述
    5.3 大臂的优化设计
        5.3.1 大臂优化的主要步骤
        5.3.2 大臂优化的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扒渣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模拟仿真分析
    6.1 液压系统的概述
    6.2 AMESim概述
    6.3 液压系统设计
        6.3.1 液压系统控制方式的确立:
        6.3.2 基于LUDV的液压系统整体设计
    6.4 仿真模型建立
        6.4.1 负荷敏感泵建模
        6.4.2 多路阀模型
    6.5 系统仿真与分析
    6.6 电气系统设计
        6.6.1 电气系统的概述
        6.6.2 扒渣机的操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矿用扒装机挖装部件装载效率与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矿用扒装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扒装机研究现状
        1.3.2 国内扒装机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扒装机挖装部件装载效率及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扒装机挖装部件运动轨迹分析
    2.1 矿用扒装机结构与原理
    2.2 挖装部件结构与原理
    2.3 挖装部件运动轨迹分析
        2.3.1 挖装部件运动轨迹分析目的与方法
        2.3.2 坐标系建立与相关符号约定
        2.3.3 挖装部件回转运动轨迹
        2.3.4 大臂的运动轨迹
        2.3.5 小臂的运动轨迹
        2.3.6 挖斗和连杆机构的运动轨迹
        2.3.7 破碎锤机构的运动轨迹
    2.4 本章小结
3 扒装机装载效率研究
    3.1 影响扒装机装载效率的因素分析
        3.1.1 扒装机使用工况分析
        3.1.2 影响扒装机装载效率的关键因素
        3.1.3 挖斗斗容与挖掘阻力计算
    3.2 扒装机挖装部件扒掘轨迹优化
    3.3 本章小结
4 挖装部件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4.1 挖装部件的结构设计
    4.2 基于SolidWorks的挖装部件三维模型建立
    4.3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挖装部件结构有限元分析
        4.3.1 ANSYS Workbench简介
        4.3.2 有限元分析方案确定
        4.3.3 实际工况分析与姿态调整
        4.3.4 模型简化与模型导入
        4.3.5 定义材料属性与网格划分
        4.3.6 约束与载荷施加
        4.3.7 求解并进行结果分析
    4.4 挖装部件关键构件加工工艺研究
        4.4.1 大臂座的加工工艺方法
        4.4.2 大臂的加工工艺方法
        4.4.3 小臂的加工工艺方法
        4.4.4 挖斗的加工工艺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的现状
        1.2.2 国外的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实体建模
    2.1 WZ330挖装机概述
        2.1.1 WZ330挖装机整机结构
        2.1.2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3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主要参数
        2.1.4 WZ330挖装机设计创新点
    2.2 WZ330 挖装机工作装置的实体建模
        2.2.1 各零件的三维建模
        2.2.2 WZ330 挖装机工作装置的整体装配
        2.2.3 干涉检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1 虚拟样机技术和ADAMS软件介绍
        3.1.1 虚拟样机技术
        3.1.2 ADAMS软件概述
        3.1.3 ADAMS软件仿真分析步骤
    3.2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3.2.1 工作装置的基本尺寸与范围
        3.2.2 特殊工况下液压缸的缸距
        3.2.3 模型导入ADAMS
        3.2.4 质量属性和添加约束
        3.2.5 添加驱动
        3.2.6 模型检验
        3.2.7 仿真分析
    3.3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动力学分析
        3.3.1 载荷的计算
        3.3.2 WZ330挖装机大臂和小臂各铰接点受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静力学分析
    4.1 有限元法概述
        4.1.1 有限元方法的发展
        4.1.2 有限元方法分析的过程
    4.2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4.2.1 通用有限元软件介绍
        4.2.2 ANSYS Workbench 12.0 介绍
    4.3 三维模型的导入
    4.4 前置处理
        4.4.1 设置材料属性
        4.4.2 划分网格
        4.4.3 边界约束条件
        4.4.4 加载载荷
    4.5 大臂的静力学分析
        4.5.1 工况Ⅰ―最大挖掘半径位置
        4.5.2 工况Ⅱ―最大挖掘深度位置
        4.5.3 工况Ⅲ―最大受力位置
        4.5.4 大臂仿真结果分析
    4.6 小臂的静力学分析
        4.6.1 工况Ⅰ―最大挖掘半径位置
        4.6.2 工况Ⅱ―最大挖掘深度位置
        4.6.3 工况Ⅲ―最大受力位置
        4.6.4 小臂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Z330挖装机大臂的优化设计
    5.1 基于ANSYS优化设计介绍
        5.1.1 优化设计的基本含义
        5.1.2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5.1.3 Design Explorer的特点
    5.2 大臂的参数化建模
    5.3 大臂的静力学分析
    5.4 大臂的优化设计
        5.4.1 设定优化变量
        5.4.2 设定设计点
        5.4.3 输入参数的响应
        5.4.4 目标驱动优化
    5.5 优化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遥控矿用挖装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矿用挖装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矿用挖装机研究现状
        1.1.2 矿用挖装机发展趋势
    1.2 遥控式机械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遥控式机械国外研究情况
        1.2.2 遥控式机械国内研究情况
    1.3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1 课题背景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用挖装机工作原理及其遥控系统方案
    2.1 矿用挖装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矿用挖装机整机结构
        2.1.2 矿用挖装机液压系统
        2.1.3 矿用挖装机电气系统
        2.1.4 矿用挖装机作业过程
    2.2 矿用挖装机遥控系统要求
    2.3 矿用挖装机遥控方案研究
        2.3.1 遥控系统分析
        2.3.2 遥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3 遥控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2.3.4 遥控系统结构的具体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控矿用挖装机液压系统研究
    3.1 液压系统的遥控改造设计
        3.1.1 遥控矿用挖装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3.1.2 遥控矿用挖装机液压系统设计思路
        3.1.3 遥控矿用挖装机电液系统设计
        3.1.4 遥控矿用挖装机液压元件选型及参数
    3.2 以高速开关阀为导阀的电液控制研究
        3.2.1 采用高速开关阀的必要性
        3.2.2 高速开关阀特性介绍
        3.2.3 液控多路阀介绍
        3.2.4 以高速开关阀为导阀的电液原理图
    3.3 高速开关阀与换向多路阀数学模型与仿真
        3.3.1 高速开关阀控多路阀主阀芯数学模型
        3.3.2 多路阀主阀芯位移 AMESim 仿真
        3.3.3 多路阀主阀芯 PID 调节
        3.3.4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控矿用挖装机电气系统研究
    4.1 遥控操控台面板
    4.2 操作手柄
        4.2.1 电位器式传感器原理
        4.2.2 电位器型操作手柄
        4.2.3 手柄控制液压阀电气原理
    4.3 遥控矿用挖装机电气系统分析
        4.3.1 线缆控制分析
        4.3.2 机上电气系统设计
        4.3.3 操控室电气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遥控矿用挖装机视频监控系统研究
    5.1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
        5.1.1 视频监控系统原理
        5.1.2 视频监控系统组成
    5.2 遥控矿用挖装机视频监控系统分析
    5.3 监控设备元件选型与技术参数
        5.3.1 监控摄像机性能分析及参数
        5.3.2 电子稳像器技术特点及参数
        5.3.3 画面分割器必要性及参数
        5.3.4 双绞线传输与传输器技术及参数
        5.3.5 监视器选择及参数
    5.4 遥控矿用挖装机视频监控视野
        5.4.1 操控室视频监控显示界面
        5.4.2 机上摄像机布置视角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遥控矿用挖装机组装调试及其性能评价
    6.1 遥控矿用挖装机组装
    6.2 遥控矿用挖装机调试
        6.2.1 视频监控系统调试
        6.2.2 电液系统调试
        6.2.3 遥控操作作业
    6.3 遥控矿用挖装机性能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ZWY-160/55型挖掘式装载机总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挖掘式装载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挖装机整机研究
        1.3.2 工作装置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1.3.3 工作装置参数优化及有限元分析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ZWY-160/55 型挖掘式装载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结构布局
    2.2 整机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ZWY-160/55 型挖掘式装载机液压系统设计
    3.1 工况分析及系统参数的确定
    3.2 挖装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3.3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WY-160/55 型挖掘式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
    4.1 反铲式工作装置工作概述
    4.2 挖装机理论挖装力概念及计算方法
        4.2.1 工作液压缸的理论挖装力
        4.2.2 整机理论挖装力
    4.3 整机挖装作业范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挖装机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 SolidWorks Simulation 简介
    5.2 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
        5.2.1 建立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模型
        5.2.2 分析工况位姿与载荷的确定
        5.2.3 求解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60型扒渣机夹轨装置及其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扒渣机的概述及发展状况
        1.2.1 扒渣机的概述
        1.2.2 扒渣机发展状况
    1.3 轮轨式扒渣机概述
    1.4 现行扒渣机夹轨装置分析
    1.5 机构动力学的研究理论
        1.5.1 机构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分析
        1.5.2 夹轨装置的动力特性分析
        1.5.3 KED法(机构弹性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6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扒渣机夹轨装置设计及力学模型建立
    2.1 产生滑动的原因分析
    2.2 夹轨装置设计方案的提出
        2.2.1 夹轨装置防滑策略的确定
        2.2.2 水平缸式夹轨装置特点分析
    2.3 作业过程中夹轨装置受力分析
        2.3.1 作业过程中工作装置受力分析
        2.3.2 车体防滑阻力以及夹紧力分析
    2.4 不同工况下夹轨装置受力分析
        2.4.1 纵向作业工况分析
        2.4.2 工作装置最大摆角挖掘工况分析
        2.4.3 夹轨装置力学模型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夹轨装置弹性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动态特性分析
    3.1 夹轨装置夹持失效原因分析
    3.2 机构有限元方法建模分析
    3.3 夹轨装置的系统弹性动力学建模
        3.3.1 梁单元位型函数的建立
        3.3.2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3.3.3 系统坐标系与单元坐标系之间的联系
        3.3.4 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4 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方法
    3.5 夹轨装置弹性动力学分析及弹性位移求解
        3.5.1 夹轨装置弹性动力学模型建立
        3.5.2 求解机构固有频率
        3.5.3 不同夹紧位型下夹轨装置弹性位移响应求解
        3.5.4 工作装置不同作业状态下夹轨装置弹性位移响应求解
        3.5.5 不同安装位置下夹轨装置弹性位移响应求解
    3.6 本章小结
4 夹轨装置的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4.1 夹轨装置虚拟样机建模
        4.1.1 ADAMS中模型建立
        4.1.2 模型参数设置
    4.2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4.2.1 夹轨装置运动轨迹仿真分析
        4.2.2 夹轨装置防滑效果仿真分析
        4.2.3 关键节点位移变化分析
    4.3 夹轨装置的ADAMS/Vibration仿真分析
        4.3.1 ADAMS/Vibration软件介绍
        4.3.2 夹轨装置刚柔混合体建模
        4.3.3 ADAMS/Vibration参数设置
        4.3.4 弹性夹轨装置的振动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夹轨装置防滑效果及弹性振动响应规律的实验验证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内容
    5.3 实验条件
        5.3.1 实验平台概述
        5.3.2 实验检测设备
    5.4 实验步骤
        5.4.1 实验系统安装
        5.4.2 实验过程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夹轨装置防滑效果试验
        5.5.2 夹轨装置关键节点弹性位移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简述德国产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挖装机挖掘臂关键技术研究[D]. 郑彦宁.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4)
  • [2]复杂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孙伟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3]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D]. 王耀.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5)
  • [4]挖掘传输机人机尺度优化及外观造型设计[D]. 梁佳坛.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5]LWL-120扒渣机工作装置有限元优化及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D]. 刘大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16(05)
  • [6]矿用扒装机挖装部件装载效率与动态特性研究[D]. 宋海浪.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7]WZ330挖装机工作装置的分析与研究[D]. 闫倩如.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4)
  • [8]遥控矿用挖装机关键技术研究[D]. 蔡顶春. 长安大学, 2014(02)
  • [9]ZWY-160/55型挖掘式装载机总体设计研究[D]. 魏苍栋.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3)
  • [10]60型扒渣机夹轨装置及其动态特性研究[D]. 龙紫照. 中南大学, 2014(02)

标签:;  ;  ;  

简述德国制造的ITC312隧道挖掘装载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