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引进外资误区正确选择产业建设发展战略_日本工业论文

走出引进外资误区正确选择产业建设发展战略_日本工业论文

走出引进外资的误区正确选择产业建设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进外资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误区论文,正确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我国如能有效地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本,以促进对经济增长起核心作用的产业飞速发展,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在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上,应正确选择和确定产业的发展战略,扶持支柱产业,加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调整;加速科技引进,加强自身的研究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大力扶持民族工业。

根据美国制度学派创始人范博伦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较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具备了比发达国家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又可以利用发达国家技术和资本,这样就能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中国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大胆引进外资,促进我国对经济增长起核心作用的产业飞速发展,那么,我国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究竟如何去借鉴先发国家经验,引进和利用先发国家的成熟技术和资金呢?这就是我们引进外资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为了促进经济的起飞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引进过程中放弃自己的民族利益,不扎扎实实地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为主导产业创造良好的基础,走入引进外资的误区,后果是令人堪忧的。

近些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不断把一些“夕阳工业”甚至衰退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而且亚洲“四小龙”在发展中也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也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出路。那么,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到底是需要抓住发达国家甚至半发达国在其母国是“夕阳产业”的已经衰退或赢利不高的生产技术呢,还是利用目前国际真正的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这是值得加以探讨的。有人说:这些夕阳产业“毕竟是已经成熟的产业化生产技术,拿过来播种于国民经济沃土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只用20年、30年、4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就能走完老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建设中所走过的一、二百年的路程。如日本,从战后50年代算起,至今只用了40年左右时间,就赶上并在好些方面超过了美国。”日本的成功是举世共睹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看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在短短的20几年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其工业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据统计,从1951年至1980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1%,日本的钢产量高达11140.8万吨, 仅次于原苏联的当年产量14799.8万吨而居世界第二位, 占世界总产量的15.1%。而日本的汽车产量在1980年已达到1104.2万辆,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汽车产量的28.8%。

从日本工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它的成功一方面由于其不断引进本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以补充本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一面是它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创造的能力。这是它所以能够成功地完成“后发优势”的主要原因。日本从1950年至1975年这25年期间,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从科技水平较高的美国和西欧等国引进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第一、二流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需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引进“夕阳工业”),进口达到25779件,总额达57.9亿美元。

日本引进这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学习、了解,以致力于改进和创造,真正使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成为自己的装备。这样看来,日本的先进技术引进过程与我国技术引进过程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我国技术引进的多是一些国外已经开始淘汰的“衰退工业”或是仅有一些发展可能的“夕阳产业”。我们国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因为我们的“社会生产力规模小,水平低,产业发育基础差,结构不协调、不健全,以及劳动工资水平低等”,所以“吸纳进来可以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培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扩大产业的规模,优化产业的结构,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对这种观点,本人认为:

目前,我国一直引以自豪的低工资、低费用的投资优势已经减弱。的确,在7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接受国外的一些已经逐步在其母国被淘汰的产业和生产技术可以为我们暂时解决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困境,可以缩短发达国家在产业建设过程中要花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可是,现在已是快进入21世纪的1996年,距1976年已是整整20年了,与日本比较,我们的差距太大。日本在经济起飞初期,工业基础不如70年代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不到20年间就已经在一些方面赶上并超过了美国,尤其在一些支柱产业上更是如此。据统计,1970年日本的钢铁出口量已达到1760.4万吨,超过西德同期钢材的出口量(1207.4万吨)而居世界第一位,1976年日本钢材出口竟达到3700万吨。在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受益于技术引进,促进了其生产数量巨大的增长,特别是促使这些工业产品的质量、技术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品种的增加,结果使日本的工业产品从国际公认的“东洋货”劣质品一举成为质量和技术以及生产规模均是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1970年日本汽车的出口量为109万辆,4年后跃升为262万辆, 占世界汽车出口第一位,从此一直保持世界汽车出口的首位,到80年代初期已出口600 多万辆,占本国产量的54%。而代表日本电子工业发展的日本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过程,更是说明其引进先进技术的作用。据《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载,从1954年至1980年电气机械的技术进口高达4335件,其中电子机械的技术进口达897件。这些有目的的引进, 直接促进了其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日本不但在短期内弥补了与先进技术引进国在技术上差距,而且使其能够后来居上,真正发挥了“后发优势”的威力。到1980年,日本家用电器出口额高达23682亿日元,出口量占生产量的53%。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搞集成电路与我国几乎是同时起步,问题是他们有国家对引进高科技的政策倾斜,日本当年从美国引进的100 个集成电路必须由通产省批准,国家给予投资和保护。而我国曾经对集成电路有几项优惠政策,现在电子工业部也都取消了。

90年代是跨世纪的关键10年,中国在产业发展高技术化的过程中,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才不会被远远抛在后面。21世纪的竞争核心必然是以微电子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竞争。就目前形势看,中国的电子工业必须要以年均25%—30%的速度增长,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2.5—3倍,才可能赶上世界产业的发展步伐。否则,一方面是难以参与将来的国际分工和竞争;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国防工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比如在集成电路方面与台湾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台湾在1997年前后要投产17条集成电路生产线,投资170亿美元, 月产量是47万片,而大陆目前每年仅仅生产2万片。所以, 我们在正确选择产业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上,在外资引进上,不能象70年代末那样,不断接受人家的残羹剩饭,不断地出让市场,不断地重复引进,不顾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严重污染工业,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已是举世皆知的。日本对最“肮脏的”部门的国外投资,有4/5 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美国对危害生态的工业部门的国外投资,35%在第三世界。我们不能忘记,80年代初,美国跨国公司在印度博波尔化学工厂泄漏出致命毒气,造成数千名印度人死亡的悲惨事件)。我们应面对民族工业逐渐衰退的现实,加强政府和地方、地方和各企业之间的配合,不应仅仅为了吸引外资而不顾一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没有长远目标,只顾眼前利益,不扶持自己的支柱产业,任其外国资本蚕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追赶目标的。

上述分析表明: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是当前改革开放中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的工业生产应充分利用国内与国外市场,大力引进我国工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要注意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和吸收,甚至加以改进,加以创新,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在较短的期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达到此目的,在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上应有一个大大的转变,必须树立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正确选择和确定产业发展战略,扶持支柱产业,加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调整 中国的经济改革不能总是停留在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上的修修补补,而最终必须在宏观政策环境上有根本性的变革。在一个经济体制中,为贯彻执行发展战略而形成的宏观政策环境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对其作较大的改革而仅仅在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上作调整,“活乱”不断循环等问题是无法根除的,是很难发挥“后发优势”的。目前,我们产业结构的优势应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过渡。当然,这是着重于发展战略,虽然现在我国还达不到技术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不着眼于未来,力求逐步进入工业先进国行列,是会被远远抛在时代的后面的。要保持产业竞争力经久不衰,我们必须适应国际分工的变化趋势,按高级化的要求对自身的产业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政府应起到宏观调控、监督指导的作用;要制定产业导向并要求向级政府坚决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国有支柱行业上保持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并且在引进外资时瞄准世界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上多下功夫。对于国内市场大而且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尽量控制引进。总之要把利用外资纳入按政策法规有序运行的轨道。

第二,加速科技引进、加强自身的研究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 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项重要措施,应重视对高科技的引进、研究和开发。从发达国家引进尖端技术,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消化和发展,强化本国(地区)的技术研究能力,至少要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采取技贸结合、产用结合。当前,研究开发能力较弱是我国各行业引进中的致命弱点。比如在医药行业,国外一般销售收入的10%—20%用于研究开发,而在我国是无法相比的。从一向以善于引进欧美技术闻名于世、被西方嘲笑为“白搭车”的日本来看,战后其工业技术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作如下划分:50年代以引进为主,60年代官民联合加强自主开发能力,70年代民间企业成为发展工业技术的主体,80年代大力加强对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从其研究和开发的科技成果看,进步是十分明显的,构成了对美、欧的重大挑战,其发明专利之多,堪称世界第一。例如,在1985年日本在本国提出的专利申请达30万件,同年美国为11.3万件,英国仅为3.2万件,法国是2万件,联邦德国是4.4 万件。在国际专利申请上日本也是第一,如1984年,世界90个国家共提出专利申请110万件,其中日本占48.7万件,占世界专利总申请数的44 %。同时日本专利在美、欧登记的比重也相当大, 1988 年在美国登记的77925项专利权中有48%属于外国人,其中日本占了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结过去,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引进中的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应确定技术引进的战略目标,明确引进技术是为了与国内开发相结合,是为了最终实现国产化,这个概念是不能模糊的。否则,必然导致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的混乱。比如有的企业和部门把技术引进与进口设备同等看待,认为进口了国外的先进设备就是提高了技术水平,因而盲目引进一大批国内配套能力弱的成套设备与生产线,或是引进的目的不明确,仅为使用而引进,结果重引进轻消化,造成很大的浪费。此外,成功的技术引进是推动一国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捷径,而有效地消化、吸收和提高,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则是引进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技术引进是有时间性的,再先进的技术,不久也会老化,而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因此,如果引进的先进技术不是为了自己的国产化,一定会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所以,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必须坚持“引进、改造、发展”相结合,发挥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第三,大力扶持民族工业,是刻不容缓的事 近年来,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快于商品增长速度,各国的跨国公司象“特洛伊木马”一样打入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区“堡垒”,目的只有一个,即占领广阔的21世纪亚非市场。就中国市场看,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的资金紧迫问题日益严重,恰恰给了努力扩大市场的外资企业以天赐良机,国产品被迫退出的市场份额迅速地被外资占领。据统计,目前国外生产的摄录一体机和传真机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9%和98%。市场占有率在50%至80%的国外机电产品有:移动电话机80%、计算机75%、轿车70%、电子元件70%、机床63%、录相机60%、微型计算机60%、数字程控交换机5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机床消费大国,同时我国上海生产的机床质量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但近年来在机床消费量日益增长的同时,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下降,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机床进口国。从洗涤用品市场看,由于外资的进入,我国名牌产品已步步退让,痛失市场。据中国轻工总会洗涤用品工业协会透露,洗衣粉已合资的企业共11家,其中大多为外方控股,预测到2000年产量可达150万吨,约占全国计划产量的64.9%。中国名牌产品“活力28 ”洗衣粉销售出现滑波,广州的“洁花”退出市场,上海的“美加净”被闲置等等。这并不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是由于日本“花王”、美国“宝洁”、德国“汉高”、英国“利华”这些跨国公司纷纷控股;“洋牌子”产品凭着资金实力,采取近期贴本占领市场、远期垄断以图大利的经营战略,严重冲击了国内洗涤用品市场。据日本经济企划厅1987年所公布的日本制造企业涉外投资目的调查材料,第一个目的就是“占领市场”,第二是“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第三才是“劳务费低”。如果我们只顾目前利益而不断出让市场,我们的民族工业还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吗?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外资,也不是要本国品牌独占市场,而是涉及一个战略问题。如上海白猫公司,通过机制转换,变成控股投资公司,在对合资企业参与管理的同时,又入股其他公司,并走出国门建厂,目前正向全方位的集团公司转制,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同时又保住了中国名牌。如果我们时刻意识到,我国将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强国,决不能成为依附性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就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引进外资上而放弃自己的研究开发,放弃国有工业的战略重点,而把如此有潜力的市场拱手让给别人。

标签:;  ;  ;  

走出引进外资误区正确选择产业建设发展战略_日本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