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治论文_郭,辰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治论文_郭,辰

郭 辰

(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1011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在人体生理和生化的改变影响下,营养过剩引起的脂肪堆积是逐渐成为肥胖病的首要元凶。现如今肥胖病人日渐增多,而肥胖病可引起其他继发病,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因此清晰地认识和防治肥胖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简述如下

【关键词】肥胖病;辨证论治;预防

【中图分类号】R58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28-02

1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体肥胖,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1】。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而《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之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这也是后世医家对肥胖病分型的发展源头。医圣张仲景意识到肥胖与痰饮的关系。“昔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丹溪明确提出“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的理论。清?叶桂可谓将胖瘦体质同临床辨证完美结合的典范真正意义上开创了辨质论治的先河。叶氏指出:“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形躯丰溢,脉来微小。”【2】

饮食失节,暴饮暴食,食量过大,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过度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且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无权,痰浊内生,聚集成痰,痰湿聚集使人臃肿肥胖,两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是形成肥胖病的主要原因。再者缺乏运动也是形成肥胖病的重要原因,出自《内经》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很好地阐释了缺乏运动对气血津液的重要影响。此外,肥胖病还与人的年龄,先天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对肥胖病的诊断标准比较宽泛,没有比较精准的判断标准,而现在已有明确的诊断肥胖病的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1 标准体重法:

〔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体重(㎏)标准体重(㎏)×100

﹥10%—超重 ﹥20%—轻度肥胖

﹥30%—中度肥胖 ﹥40%—重度肥胖

1.2 体重指数法:

公式: 体重(㎏)/身高2(m2)

判断标准: 用 BMT值

﹤18.5—体重过轻 18.5~ 22.9—健康体重

﹥23—体重超重 ﹥25—肥胖 ﹥30—严重肥胖【3】

轻度肥胖常无自觉症状;中度肥胖常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重度肥胖常伴随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2 中医对肥胖病的辨证论治

肥胖病人的体质和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临床上也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经临床观察,多数肥胖病人表现有浮肿肢沉、神疲乏力、胸闷气短、痰多喘促等症状 ,此类症状均可以从痰、湿和气虚进行归纳,根据临床观察,按病人的主要症状、舌苔、脉象分为痰湿、痰热、痰湿气虚、和痰热气虚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

2.1 痰湿型

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或伴头晕,口干不欲饮,嗜食肥甘厚腻,大便稀少,或多日不排,舌体庞大伴边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滑。证因:痰湿内盛,湿浊困脾,气机失畅,津液受阻。拟治:燥湿化痰,调理气血。药用: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薏苡仁,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苍术、佩兰、川芎。

2.2 痰热型

多食易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赤心烦,口干喜饮,大便干结或胃脘灼热,嘈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因:胃热滞脾,热伤津液。拟治:清胃泻火,化痰和胃。药用:熟大黄、陈皮、莱菔子、半夏、黄芩、天竺黄、茯苓、焦山楂、神曲、莪术、厚朴、槟榔、炒鸡内金、甘草。

2.3 痰湿气虚型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纳呆脘痞,腹大胀满,四肢轻度浮肿,体虚易感风寒,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细,常劳累后加重。证因:脾虚湿盛,阳气被遏。拟治:健脾益气渗湿。药用:黄芪、党参、防风、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远志、大腹皮、枳实、炒白术、山药、炒二芽。

2.4 痰热气虚型

形体肥胖,颜面虚浮,口苦心烦,神疲乏力,自汗气短,动则更甚,尿频多梦,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沉或细弱。证因:痰热内蕴,脾胃虚弱。治拟:清热化痰、健脾益气。药用:橘红、半夏、茯苓、葶苈子、大枣、薏苡仁、扁豆、桔梗、夜交藤、生地、当归、南沙参、天冬。

从临床观察来看,痰湿型和痰热型多见于青壮年人,痰湿气虚型和痰热气虚型见于中老年人。【5】《金匮要略》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温病条辨》又云: “湿为阴邪,当从中焦求治”。健脾化痰利湿诸法有助于消脂减肥,故可引申为治疗肥胖病的大法。

3 肥胖病的危害及预防

有关专家提出,艾滋病、肿瘤和肥胖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因素。超重和肥胖可伴发心血管、营养代谢、内分泌等方面严重的问题,表明控制体重和减肥已经不仅是形体美的问题了,而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问题。

相关调查表明,因肥胖引起的疾病大约有八种,其中糖尿病发病率约占57%,胆囊疾病发病率约占30%,冠心病发病率约占17%,骨关节炎发病率约占14%,乳腺癌发病率约占11%,子宫癌的发病率约占11%,结肠癌的发病率约占11%。而体重指数每升高2,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14%,中风的发病率增加16%,再加上现在还居于潜伏期并未表现出相关症状的疾病,肥胖病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远远比人们想象中要严重很多。因此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防治肥胖病刻不容缓。

遏制肥胖病的发生,无非就是掐断肥胖病的发展源头,阻断形成肥胖病的途径。,而本病的预防调护以预防为主,调护为辅,平常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腻之品,远离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食品、适当补充蛋白质,适宜低盐、低糖、低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多食、暴饮暴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但运动不要太过,以防难以耐受,并引发其他并发症,切忌暴饮暴食和懒惰,减肥贵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使体重逐渐减轻,切记不要骤减,以免损伤正气,降低体力及严重反弹。

4 小结

肥胖是以体重异常增加,身体肥胖,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其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肥胖多属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各种病理产物之间常发生相互转化,病久还可变生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疾病。因此必须积极防治。临床上应辨证治疗,对症治疗,标本兼治,防止发生其他病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疗效。

主动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尽量避免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肥胖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及组织机构对肥胖症较为重视,研究已久,鉴于当下社会形势,提高高危个体的保健意识。【6】

参考文献:

[1]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2013:331

[2]朱抗美,焦东海,何裕民.单纯性肥胖病患者体质研究[J].国医论坛.2001,16(1):23

[3]马祥房.关于肥胖问题的探讨[J].体育世界.2006.7:63

[4]陈红,陈梅仙.略论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辨证[J].湖北中医杂志.2000,9 (22):7

[5]陈桢艳,张红星,张唐法.电针加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1(24):25

[6]武阳丰,马冠生,胡永华.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中医预防医学杂志.2005.5(39):317

论文作者:郭,辰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治论文_郭,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