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和高中“地球运动”教学目标的相关性_地理论文

浅析初中和高中“地球运动”教学目标的相关性_地理论文

浅析初高中《地球运动》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教学目标论文,地球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中许多地理现象及其形成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而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而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初高中地理都将地球运动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初高中地理关于《地球运动》的课标要求是:

标准活动建议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

初中 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转和公转

地理现象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

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 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

高中 意义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

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由上可见,尽管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初高中地理对地球运动的课标要求有所不同,但均以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标准进行了规定,在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难度上互相衔接,相互关联,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与整合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从小学科学到初高中地理均有涉及。初高中地理对此块内容的课标陈述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其隐含和可生成的知识内容可细分为:

自转 公转

中心:地轴 中心:太阳

概方向:自西向东 方向:自西向东

况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周期:恒星年和回归年

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轨道:近似于正圆的椭圆

关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地产生昼夜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理产生经度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

意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四季的更替

义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五带的形成

初中课标对地球运动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弹性,既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但又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解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标准中还有意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对于地理现象也没有作明确的要求,且以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要求学生用事实来说明。此处事实和地理现象可做等同理解,即可以理解为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地球运动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因此,只要学生分别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讲,用人们每天都能感觉到的昼夜更替以及由昼夜更替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至于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等地理意义,由于涉及地转偏向力、离心力等知识,因而常作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

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这两种地理现象,是初中学生容易通过事实理解的。而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由于与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有关,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因而原因分析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内容主要在高中阶段学习,初中阶段不宜做深入分析。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在初高中均有介绍,但初中部分内容比较浅显,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平均状态。高中部分表述则更显严谨,并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如:因参照物不同而出现的自转、公转周期的变化;因纬度不同而产生的自转速度的变化;因日地距离变化而产生的公转速度的变化等)。

由此可见,关于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在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存在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到能力运用,由现象观察到原因分析,由地理现象的罗列到地理意义的全面分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等特点。

二、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

地球运动的知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高考中常常作为采分点,但也是学生的失分点。以往的教学偏重于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由于把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相互割裂开来,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与过程脱节。因而,学生看似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束手无策。

新的地理课程目标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倡导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为了实践课程标准要求,课标中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如地球仪的演示、计算机的模拟、观察比较物体影子的长度等。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发不断思考和探究,激活他们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和把握地理事物分布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改变其学习的方式方怯。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把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初高中地理都要求用地球仪等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这一要求暗含着由学生自己动手用地球仪等演示的方法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过程,既突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但对初中生而言,只要能掌握地球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就可达到课标要求;而高中为达到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标准要求,则还需通过操作演示,把握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观察赤道面和黄道面,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以便更好地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知识,并只有在对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三、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内容。三个要素从纵向角度看,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初高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内容,同样渗透和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在对地球运动内容的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太阳东升西落等诸多自然现象入手,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有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运动,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对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观察,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观察思考能力。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是指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学生身边的客观现象入手,联系生活体验或通过演示实验,形成使用证据说明地理问题、尊重科学证据、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个性发展的价值上,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科学与人文的价值。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因此,通过对地球活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的分析,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三者有机结合渗透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并通过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凸显课程的价值。

标签:;  ;  ;  ;  ;  

浅析初中和高中“地球运动”教学目标的相关性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