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汽车行业的起起落落

国外汽车行业的起起落落

一、国外汽车工业浮沉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悄然[1](2021)在《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55年,为帮助妇女就业,基督教信徒、慈善家金纳德夫人(Lady Kinnaird)在伦敦创办女青年会。因顺应社会发展,短时间内女青年会便发展到德、法、美等国。1894年,英、美、挪威、瑞典四国建立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协调各国会务。1890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6-1949年任职)的母亲司徒玛丽在杭州弘道女中建立中国第一个女青年会。1923年,女青年会在杭州举办第一次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成立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为了推动陕西地区妇女解放运动,1938年,太原女青年会总干事成翠芗来陕进行市会筹备工作。建会之前,女青年会以西安战时工作部的名义开展工作,1939年,筹备工作完成,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以下简称西安女青年会)正式建立。民国时期,西安女青年会以推动妇女德智体群四育发展为目的,开展平民教育,如识字班、母亲会、缝纫班、托儿所、幼稚园等。与此同时,西安女青年会通过抗战募捐、慰问军人军属、学生救济、医疗救助等方式为抗战提供服务,救亡图存。民国时期的西安女青年会既具有先进性,又有其局限性,其先进性在于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先进女性观念、促进女性意识觉醒,其局限性在于领导层的阶级性,董事会成员大多是社会中上层妇女,对底层社会缺乏精准地了解。建国初期,西安女青年会作为第一批响应三自爱国运动的团体,不仅学习相关政治理论、时事、政策,践行自治自养自传的方针,还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开办幼儿园、妇女缝纫班,满足社会需求。1966年“文革”开始,西安女青年会活动停止。1979年,在西安市妇联的领导下,西安女青年会开始着手复会筹备工作。复会后,西安女青年会在重建会所的基础上,紧抓社会需求,围绕儿童服务、社区服务、防震救灾、森林环创四个主题提供服务,建立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义工品牌“女青年会大学生义工联盟”。建国后的西安女青年会,在坚持三自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中国化、不断平民化,认真践行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宗旨,助力陕西社会发展。

斯钦[2](2019)在《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于1922年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直到逝世连续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书记。在列宁逝世之后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近30年的时间里,关于执政党建设问题,斯大林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予以了继承和发展,同时在苏联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中,包含着极具价值和十分宝贵的理论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1)毫无疑问,这不仅提出了正确对待和研究苏联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包括正确对待和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也是正确对待和研究苏联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包括正确对待和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指导原则。斯大林逝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和我国关于斯大林的研究比较广泛,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前苏联时期的档案逐渐解密,关于斯大林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但综观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二是关于斯大林本人的传记。而关于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方面的研究明显相对不多,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则更为鲜见。鉴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运用文献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基于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尝试比较系统地对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包括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要素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影响简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客观评价与启示探讨等。本论文除引言、结语外,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是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要素。包括时代背景的分析,指出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理论来源分析,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政党理论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分析,指出斯大林早期革命经历和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章是阐述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斯大林政党建设思想予以全面整理、归纳和系统阐述,重点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同时间接论述了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中的精华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政党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苏联)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影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历史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包括对苏联经济建设发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苏联社会政治局势稳定等的积极影响,也包括损害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妨碍党内民主生活和降低党内监督实效等消极影响。第四章是关于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启示。指出了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东欧各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斯大林政党建设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启示。

王荣[3](2020)在《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文中认为村民自治起源于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乡村一直在国家控制体系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所谓天下未稳农村先稳,天下未乱农村先乱。怎么处理好国家与乡村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要审慎应对的问题。当前,对村民自治而言,由于现实环境、历史条件的变化,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当初的设计者们未能预料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对此,学界多从共时性的角度,对这项制度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然而,村民自治从历史传统、孕育产生、发展嬗变到效能提升,自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演进规律,这个逻辑与规律,又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历时性与共时性、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既立足村庄,又跳出村庄看自治,才能形成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来看,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由传统中国的“化国家为天下”转为近代以来的“化天下为国家”,继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下,随着“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建设进程而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国家”建设步伐加快,村民自治从最初的地方性探索开始,逐步具备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的制度要素,并形成了统一模式向全国推广。但是,具备了民主的制度要素,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相应的民主效能。相反,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着效能不足的普遍困境,民主的实践机制不能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因此,必须对民主的制度要素与民主的实践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自治单元、自治载体和自治形式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找出让制度要素真正落地生根、有效贯彻实施的方法和机制。

张艺[4](2019)在《20世纪30年代金焰银幕形象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土电影业的发展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在经历了1920年电影发展初期的商业恶性竞争之后,在30年代,各电影公司经过并列重组的改革开始采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策略建立了全新的电影发展秩序和生存环境,电影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艺术与商业逐步统一的良好态势。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电影公司意识到明星是电影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是开始了对电影明星生产制造的关注。在渐趋成熟的生产语境下,中国电影界开始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明星制造体系。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第一批银幕巨星应运而生,出现了金焰、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高占非等电影史上着名的民国明星。金焰在20世纪30年代被评为民国“电影皇帝”,本文以金焰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其“电影皇帝”身份的特殊性分析金焰银幕形象的建构与呈现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以及电影明星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繁荣,此时金焰也达到了银幕生涯的黄金时期,他的银幕形象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不同的转变。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金焰在20世纪30年代的银幕形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国片复兴语境之初商业类型电影中,演绎浪漫爱情剧的“上流社会青年”,另一种则是左翼电影运动语境之下的“底层抗战英雄”。金焰作为当时国内的一线明星,他在影片中的银幕形象与银幕外的明星形象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重叠。本文主要以明星研究中“社会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金焰的两种银幕形象的形成过程。第一部分对金焰的生平进行详尽介绍,第二部分聚焦对金焰“上流社会青年”银幕形象的分析;第三部分着重对金焰“底层抗战英雄”银幕形象的分析。

侯国治[5](2019)在《HT基金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管理行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分支,经历了 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公募基金作为和投资者接触最为直接的分支,一直在发展速度和关注程度方面排在行业前列。HT基金公司是公募基金行业的一名新兵,依托股东雄厚的资金和渠道,成立之初便被集团视为进军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触角。近年来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脚步继续加快,相继提出了“工业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国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有多项政策支持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资产增值需求的提高,为行业和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契机。但是随着流动性新规和资管新规的推行、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及公募信托产品的相继获批,在产品线建设和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给公募行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势必对整个行业的规模发展和持续盈利有所影响。如何把握外部的历史机遇,克服诸多不利挑战,发挥行业和自身的优势资源,弥补自身竞争劣势,成为每个成员现阶段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论文以HT基金公司为研究案例,在经典战略管理学范畴内,首先运用PEST模型分析了 HT基金公司所在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领域的影响;而后在行业层次对业内对手的竞争、替代品威胁、潜在进入者威胁,以及产业链中供应方和购买者议价能力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介绍HT公司本身在组织、人才等硬件结构和文化、培训等软性实力方面的投入和布局。结合宏观、产业和微观诸多方面实际情况,邀请业内多位专家进行客观评价打分,引入QSPM量化分析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归纳分析,并通过SPACE矩阵加以从旁印证;得出HT基金公司应该在新常态的市场环境中勇于采用发展战略,并最终确定积极拓展地市级业务的二线市场开发和努力拓展全品类业务的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密集型战略;同时在策略层次通过组织结构调整、“风控”和“创新”文化培养、财务资源和技术力量投入以及人力资源优化等方式多管齐下,保障HT公司切实高效地落实其发展战略。

郑莉[6](2018)在《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文中认为论文《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发展史研究。它以近代汕头城市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演变的研究,讨论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30年代末,近代汕头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城市格局所受的结构性要素影响;通过城市建设的动力和实施的研究,讨论近代汕头城市里三种不同的运转机制,对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推进,对城市肌理和空间的影响。讨论以近代汕头为代表的自发建设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性道路。选择这一研究课题,源于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特殊历史。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远洋贸易兴起,汕头从近海沙洲、渔盐本港逐渐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商贸价值的近代城市,并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社会政治文化精英影响下,和商会、华侨华人的投资参与下,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实行系统和自主城市管理、市政改良的先锋,在港口、车站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建筑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类似汕头的约开商埠城市,既不是国家的政治性城市,也不是典型的开埠商业城市,它以显着的自组织贸易特征,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类型价值,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的地方性道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在中国近代城市史和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的研究概况进行整理综述,提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厘清论文研究框架和创新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梳理近代汕头城市发展的地理和历史沿革,详述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结构化过程。其中第二章,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建制管理三方面分析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第三章,通过分析近代汕头城市变迁影响因素,阐述城市结构原点及其动态的空间结构化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从近代汕头的三种特征角度去阐述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第四章,从汕头是没有租界的近代开埠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汕头在开埠后的城市港岸扩张动力,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分析汕头这个开埠城市建设的多方能量角力。第五章,从汕头是都市计划引导的近代商港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汕头在市政厅出台的都市计划的先进性,探讨近代汕头商港城市建设的实验性特征。第六章,从汕头是自发建设促成的近代商贸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近代汕头具有地方性的自内而外的建设动力机制,解析近代汕头较早的民间自发开埠所自带的契约/半契约的管理模式,及其对城市的经济空间、政治空间,到城市实体空间的分布和发展的深远影响。第四部分:全文总结。在前述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对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经验和智慧进行理论总结,为汕头城市未来发展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柴德强[7](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1931-193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经济委员会(简称:经委会),它是南京国民政府直辖的负责经济建设的专门机构,亦可认为是当时“统筹全国经济建设的总机关”。关于经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因素。首先,193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和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的良好效果,使国内外倡导实行“统制经济”的呼声高涨,南京政府试图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其次,南京政府期待与国际联盟开展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需要一个专门的负责机构;国联专家也建议中国成立“经济委员会”。第三,为摆脱财政困境,并发展经济,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操办的中美“棉麦大借款”,使经委会有了一笔大额的建设经费。第四,南京政府内部财权之争、派别之争,使得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都赞同和支持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以上四要素的具备,使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水到渠成。经委会先后经历了筹备处时期、宋子文时期和蒋介石时期。其中宋子文主持经委会时期,是经委会建设活动的鼎盛阶段。这期间,经委会广泛开展公路、水利、农业、棉业、蚕丝、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工作。经委会的主要决策机构是“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成员由汪精卫、孙科、宋子文、孔祥熙和蒋介石组成,实际由宋子文主持日常工作。经委会的主要执行部门是“秘书处”,另外还设置了十几个下属专门委员会和办事处,如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七省公路建设委员会、水利委员会、中央卫生实验处、公路处、水利处等。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省级建设厅、地方水利委员会及一切地方建设部门都属于经委会的下属执行部门。经委会还是“中国与国联进行技术合作”的专门负责机关。许多国联专家应邀来华考察指导,经委会进行的许多建设事业,都得到国联专家的指导帮助。经委会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大。最初的公路建设围绕首都经济圈(即苏浙皖三省公路建设),随后不断扩展到多省(从七省公路建设到多省公路建设,包括西北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大部分省会城市的公路连接。但当时的公路建设带有明显的军事意图,许多公路都是在蒋介石的电报命令下开工修建的,建设路线始终紧随当时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战场迁移,这就严重影响了公路运输的经济价值,再加上当时大部分平民没有汽车,这进一步降低了公路的运输效能。经委会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总机关,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不过那些具体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由各地方水利委员会负责执行的,经委会主要为全国各处水利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规划,并给它们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经委会在农业、棉业、蚕丝、卫生等领域也进行了许多建设,尤其在棉业和蚕丝领域,经委会的工作很快就收到实效。全国经济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受制于经费不足、人才缺乏之困,加上当时日寇侵占东北,蚕食华北,蒋介石一意坚持对中共进行军事围剿,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些事件都极大地影响了经委会的建设计划和财政经费。总体来说,经委会在不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中,在许多方面拨下了建设的种子,不断耕耘,并取得了日积月累之成果。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它的奋发图为和建设成绩。如今,我们深入地研究经委会,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都有重要作用,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善明[8](2015)在《1925-1949年广西电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工业与现代城市的基本公用事业,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现代化演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广西电业是在西方列强加紧对本省进行经济侵略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成果不断传入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新桂系政府上台以后,在结合本省动力资源和原有民营电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加强对全省电业的建设与管理,本省电业由此步入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时期,由此加快了近代广西电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考察1925——1949年广西电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主要特点与不足之处,试图探讨近代广西电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种积极因素与不利条件,及其与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就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重点与难点、创新之处、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等做一说明。第一章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广西发展电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并论述旧桂系统治时期广西电业的发展概况及其所存在缺陷。旧桂系统治时期,省内及周边政治局势的长期紊乱、政府在该领域的无作为、动力资源的相对匮乏和早期民营电力企业的发展局限是制约这时期广西电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章阐述新桂系政府的电业发展指导思想、电业政策与电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1925——1949年广西电业的加快发展是在政府的外力干预下启动的,随着以统制为核心的电业发展政策的逐步形成,近代广西电业亦逐渐步入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新阶段。第三章主要探讨抗战对广西电业发展的利弊影响。抗战对广西电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既有利于加快全省电业的规模化扩展,但自身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第四章探究西方企业制度的引入对近代广西电力企业发展与演变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有利于加速推进广西电力企业的近代化演进,但囿于民国时期广西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与某些传统商业习俗,其自身亦遭遇了一个本土化变异的过程。第五章评析近代广西电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历史作用:其一,呈现依附发展与顿挫失衡的显着特征;其二,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电业发展模式;其三,电业发展有助于加速广西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演进。最后为本文结语部分。近代广西电业发展是本省现代化演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衡量近代广西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也反映出新桂系政府探索加快本省电业发展的重要探索与尝试,这对于当下广西电业的加快发展亦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参考。

赵忠诚[9](2015)在《《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进入消费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传统观念、民族精神受到青年一代怀疑。研究《铁道游击队》的谱系就是为了凝聚目光,融铸真正的文艺经典,扩大作品在当下的影响,促进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红色精神接受与传播,使作品中的红色基因能够一代代发扬和传承下去。(绪论)作家知侠自小无意为《铁道游击队》创作进行各种准备,一旦创作时机允许,在创作动机的诱导下作家发愤着书。每一个人都为完成一件伟大事业而生,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在点滴时间淬炼中获得了艺术生命的长青。(第一章)《铁道游击队》小说是知侠根据自己多次采访的素材,借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写就的。当事者口述资料的细节矛盾为知侠的创作提供了书写空间。他选取实有其原型的人物和确实发生过的事件,在写作时,他采用了“事件可失实”的创作方式。老队员后来讲述铁道队的故事时,他们不自觉地借鉴小说的情节,艺术和历史在双向流动呈现相互借鉴之势。(第二章)小说创作出来后,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个体,由于作者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政治风向的不断转变,小说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除了正文本的变化,副文本也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时代印记。小说共形成了七个版本,这些版本成为了铁道游击队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章)小说《铁道游击队》在一个甲子的时光流转中被改编成五版影视剧,较之原作发生了“剧”大的变化,有时代的原因、主流的原因、大众的原因也有市场的原因。(第四章至第八章)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妇女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在不同作品中形象的变迁,建构起铁道游击队女性形象谱系,女人撑起半边天。(第九章)从抽象的小说到具象的影视剧,《铁道游击队》们仍然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支撑我们的党和人民由一个胜利迎接下一个胜利。但这些作品还远不够,因为铁道游击队系列作品还很多(比如连环画、京剧、舞剧以及正在拍摄的三个影视剧)将留到下一步进行研究。(结语)

陈新林[10](2015)在《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文中提出以往对香港公务员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本身优越性的探讨,相对而言,对香港公务员群体,特别是对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这种研究方式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却未能反映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也很难从深层次把握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形塑过程。本文主要以香港港英政府时期的华人公务员为着眼点,着重研究华人公务员群体在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治理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香港公务员制度最初由英国移植而来,但因香港公务员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色彩,早期华人公务员并未真正走进港英政府“体制”之内,而是孕育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一种制度、两种体系”的特点。两种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职位高下,而且也表现在薪酬待遇的悬殊,这导致香港公务员群体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也促使华人公务员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一战之后华人公务员就不断发起加薪运动,促使港英当局在公务员制度方面作出某些调整;二战后华人公务员要求改善待遇的运动更加高涨,并最终撬动香港固有的公务员制度。华人公务员改善待遇之运动并非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赋予了这种运动在整个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运动式的抗争中,香港公务员“本地化”不断推进,薪俸支取规则、薪金调整机制以及等级制度、聘用方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通过华人公务员的不断抗争,不仅使香港公务员制度逐渐改变了“两种体系”的运行模式,而且也让华人公务员逐渐融入香港公务员制度。在香港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之后,伴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公务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1940年代后期,港英当局开始注意公务员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实施了包括制定反贪污法规、在警务处之下设立反贪污部门等措施遏制贪污的蔓延。但由于港府始终认为贪污仅仅存在于华人公务员以及欧籍下级公务员群体中,并未真正下决心惩治贪污,再加上负责反贪污的警务处又是香港贪腐最严重的机构,反贪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二战后二十多年港英政府断断续续的反贪工作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贪污之风的盛行。同时,无论是港府还是华人公务员团体也并未采取措施加强公务员的自律,在遏制反贪污问题上更是乏陈可述,也使公务员贪污更加肆无忌惮。1960年代后期,受政治事件之影响,港英政府委任取缔贪污咨询委员会调查香港贪污情形,并派专员考察新加坡、锡兰等地反贪污的经验,收紧惩治贪污的政策,不仅积极向社会通报查处贪污的统计数字,而且新订《防止贿赂条例》加大对贪腐问题的惩处力度。在此期间,华人公务员亦通过公会对此法案提出意见,强调在制定新法案的同时强化反贪污的监督机制,对香港此后反贪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港府始终没有将反贪污部门独立建制,反贪污工作并未出现突破成效,直到1973年“葛柏事件”的发生,引起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怒,香港各界纷纷呼吁反贪污部与警务处分离,才最终推动了港府设立廉政专员扑灭贪污问题。此后通过实施“肃贪”运动,并颁布一系列约束公务员的法律法规,逐渐将公务员群体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了香港公务员体制建构与内部治理同时并举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廉政监察体系,使大规模的贪腐问题得以有效遏制,为“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香港公务员服务香港提供了条件。随后华人公务员在香港教育、医疗、市政等社会问题上持续发声,为香港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过渡期”后,香港华人公务员及其团体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过渡时期香港的各项政策筹划与制定中,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执业效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国外汽车工业浮沉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汽车工业浮沉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六节 研究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基督教女青年会简史
    第一节 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
        一、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创立
        二、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
    第二节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
        一、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发展脉络
        二、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会训、宗旨、会徽、工作原则
        三、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结构和经费来源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西安女青年会
    第一节 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西安女青年会宗旨、愿景和组织结构
    第三节 西安女青年会经济状况
    第四节 西安女青年会的四育
        一、四育之德育
        二、四育之智育
        三、四育之体育
        四、四育之群育
    第五节 西安女青年会的抗战工作
        一、慰问军人军属
        二、学生救济
        三、医疗救助
        四、其他抗战工作
    第六节 民国时期西安女青年会评述
第四章 建国后的西安女青年会
    第一节 建国初期西安女青年会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建国初期西安女青年会的社会事工
    第三节 复会以来西安女青年会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 复会后西安女青年会的公益服务
        一、儿童服务
        二、社区服务
        三、防震减灾服务
        四、环境保护
        五、大学生义工联盟
    第五节 复会后西安女青年会的对外交流
        一、西安女青年会与全国协会
        二、西安女青年会与其他市会
        三、西安女青年会的国际交流
    第六节 建国后西安女青年会评述
    第七节 民国时期西安女青年会与建国后西安女青年会对比
第五章 西安女青年会名人录
    第一节 创会功臣成翠芗
    第二节 俞志英在陕西
    第三节 女青会元老孙瑞英
    第四节 新时代领头人王存义
    第五节 继往开来者肖陆美
    第六节 吴云芳与陕西女学
    第七节 女校长李翥仪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情况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
    一、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大国主导下的国际环境
        (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
        (二)列宁政党理论
    三、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斯大林早期的革命经历
        (二)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第二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主要内容
    一、斯大林党的政治建设内容
        (一)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二)党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二、斯大林党的思想建设内容
        (一)党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
        (二)党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斯大林党的组织建设内容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二)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
        (三)干部是党组织的核心和骨干力量
    四、斯大林党的作风建设内容
        (一)党必须坚持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相结合
        (二)党必须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实践影响
    一、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党的建设推动了苏联经济高速发展
        (二)党的建设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三)党的建设稳定了苏联社会政治局势
    二、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消极影响
        (一)权力高度集中破坏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
        (二)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妨碍了党内民主生活
        (三)党内监督趋于虚化降低了党内监督实效
第四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一、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二)对各国共产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启示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保持党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二)党的思想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质的重要保证
        (三)党的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坚强力量的重要保证
        (四)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3)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意识与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文献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1.3.3 文献基础
    1.4 样本个案:村庄概况
第二章 化国家为天下:自治的传统与底色
    2.1 化外之区:中华帝国的边缘
        2.1.1 作为朝贡国的汉代“扶余国”
        2.1.2 作为羁縻州的唐代“渤海国”
        2.1.3 辽金元明清时期地方管理的加强
    2.2 移民之地:多姓村庄的融铸
        2.2.1 第一波移民浪潮:清初的招民放垦
        2.2.2 第二波移民浪潮:乾嘉时期的禁关令与流民的“闯关东”
        2.2.3 第三波移民浪潮:清末的弛禁与民国的屯垦
        2.2.4 北老壕多姓村庄的形成
    2.3 关外之乡:熟人社会的形成
        2.3.1 地缘关系与身份认同
        2.3.2 亲属关系与社会网络
        2.3.3 村庄习俗与乡民性格
第三章 化天下为国家:“民族—国家”视野下自治的试验
    3.1 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地方自治的尝试
        3.1.1 清末新政时的城镇乡自治
        3.1.2 民国初期的地方自治
        3.1.3 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
    3.2 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乡村秩序的动员性整合
        3.2.1 土地改革运动
        3.2.2 农业合作化运动
        3.2.3 基层等额选举
    3.3 人民公社体制的成型:国家权力的全面渗透
        3.3.1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3.3.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3.3 “民主办社”的实施效果
第四章 民主的制度要素:“民主—国家”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1 体制的转型:乡村社会的秩序重构
        4.1.1 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的社会失序
        4.1.2 自生自发的村民自治
    4.2 压力的转换:“海选第一村”的诞生背景
        4.2.1 整党运动:“海选”的政治背景
        4.2.2 基层矛盾:“海选”的内生动力
        4.2.3 整顿干部:“海选”的直接动因
    4.3 制度的转轨:“海选第一村”的正式诞生
        4.3.1 “三不原则”的提出
        4.3.2 “海选程序”的确定
        4.3.3 从地方到全国:“海选”模式的推广
第五章 民主的实践机制:“民主—国家”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困境
    5.1 自治与他治:农业税时代“双重压力”下的村民自治
        5.1.1 行政规制自治:村委会有限的公共财务权
        5.1.2 行政预留空隙:村委会充分的矛盾调解权
        5.1.3 行政指导自治: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和管理
        5.1.4 行政覆盖自治:农村计划生育的强制实施
    5.2 无作为与不合作:后税费时代的村干部和村民
        5.2.1 “村财乡管”和村庄财政空壳
        5.2.2 村委会职能不全和村务管理不善
        5.2.3 自治主体缺位和农户参与冷漠
    5.3 不规范与低效能:当前村民自治制度运作的挑战
        5.3.1 民主选举不规范
        5.3.2 民主决策不充分
        5.3.3 民主管理不理想
        5.3.4 民主监督不到位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6.1 自治的单元:“大传统”还是“小传统”
    6.2 自治的载体:传统宗族组织还是现代合作组织
    6.3 自治的主体:村干部还是村民
参考文献
致谢

(4)20世纪30年代金焰银幕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意义
2 金焰的生平及作品
    2.1 金焰的生平
        2.1.1 成名之路
        2.1.2 辉煌时期
        2.1.3 成名中后期
    2.2 婚姻与友谊
        2.2.1 婚姻
        2.2.2 友谊
    2.3 金焰作品概述
3 商业类型电影中的爱情偶像
    3.1 “上流社会青年”作品概述
        3.1.1 “富家少爷”银幕形象
        3.1.2 “明星及其他身份”银幕形象
    3.2 上流社会爱情偶像银幕形象建构
        3.2.1 脸与气质的呈现
        3.2.2 银幕形象建构符号之服饰
        3.2.3 银幕建构符号之客体关联事物
    3.3 爱情偶像:明星与角色之间的统一
4 左翼电影中的底层抗战英雄
    4.1 “底层抗战英雄”形象
    4.2 “底层抗战英雄”银幕形象建构
        4.2.1 银幕形象的转变
        4.2.2 肌肉符号内涵
    4.3 国族认同:个体意识形态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HT基金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综述述评
    1.3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1.3.1 战略的概念和层次
        1.3.2 战略管理过程
    1.4 战略分析和选择的工具
        1.4.1 PEST模型分析法
        1.4.2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
        1.4.3 QSPM吸引力分析模型
        1.4.4 SPACE矩阵分析模型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1.7 本章小结
2 HT基金公司介绍及战略环境分析
    2.1 HT基金公司及公募基金行业的介绍
        2.1.1 HT基金公司的介绍
        2.1.2 行业整体发展现状的介绍
        2.1.3 HT基金公司过往的发展战略
    2.2 外部宏观环境多因素分析
        2.2.1 政治和政策等因素分析
        2.2.2 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2.2.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2.2.4 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因素分析
    2.3 行业层次的竞争状况分析
        2.3.1 行业内竞争格局分析
        2.3.2 行业潜在的进入者威胁
        2.3.3 相似替代品的威胁
        2.3.4 供应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2.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2.4 公司自身资源情况和现存问题的分析
        2.4.1 公司基础能力和问题分析
        2.4.2 公司核心能力和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HT基金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3.1 HT基金公司总体层次的目标和阶段布局
    3.2 HT基金公司现阶段发展的战略选择
        3.2.1 二线城市为主的市场开发战略
        3.2.2 丰富产品线的产品开发战略
    3.3 通过SPACE矩阵的辅助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HT基金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4.1 HT基金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4.1.1 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措施
        4.1.2 产品开发战略的实施措施
    4.2 HT基金公司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保障措施
        4.2.1 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2.2 加强公司风控和创新文化建设
        4.2.3 财务支持方面的保障
        4.2.4 技术力量方面的保障
        4.2.5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4.3 本章小结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QSPM矩阵权重因素问卷
附录B SPACE矩阵的变量选择问卷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对象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关于近代汕头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类型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创新点1:对近代汕头城市发展从结构研究转向动态的结构化研究
        1.4.2 创新点2:探寻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中所表现的先进性和实验性
        1.4.3 创新点3:为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的地方性类型作有效补充
第二章 汕头的地理历史沿革
    2.1 自然地理
        2.1.1 沙垅丘陵
        2.1.2 天然良港
    2.2 社会经济
        2.2.1 小江盐场
        2.2.2 近代港口市场
        2.2.3 近代工商业
        2.2.4 南北行贸易
        2.2.5 “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2.2.6 港口经济
    2.3 建制管理
        2.3.1 汕头口
        2.3.2 汕头埠
        2.3.3 汕头市
    2.4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结构化过程
    3.1 农业时代的城市雏形(1530-1859)
        3.1.1 结构原点
        3.1.2 三个要素
    3.2 开埠后的博弈与突破(1860-1904)
        3.2.1 四向发展
        3.2.2 海港两岸
    3.3 全面开启的城市建设(1905-1938)
        3.3.1 东拓北进
        3.3.2 道路规划
    3.4 小结
第四章 没有租界的近代开埠城市港岸扩张
    4.1 潮海关和领事署迁移的因素
        4.1.1 逐步北迁的潮海关和领事署
        4.1.2 洋人屋宇的选址
    4.2 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港岸空间秩序
        4.2.1 国内官员入汕
        4.2.2 港岸空间秩序
        4.2.3 港岸扩张与城市环境
    4.3 官商洋三者博弈下的城市建设格局
        4.3.1 指向码头的放射状街巷
        4.3.2 被打破的红线与环状街区
        4.3.3 地价分级指引的空间布局
    4.4 生产性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4.4.1 海港
        4.4.2 河港
        4.4.3 港岸设施与城市空间
    4.5 社会配套建设的雏形
        4.5.1 市政建设
        4.5.2 公共建设
        4.5.3 住房建设
    4.6 小结
第五章 都市计划引导的近代商港城市建设
    5.1 都市计划引导的建设
        5.1.1 近代市制的建立
        5.1.2 都市计划的制订
        5.1.3 都市计划的先进性—“花园城”思想
    5.2 城市结构支点—现代化生产性基础设施
        5.2.1 水运
        5.2.2 陆运
        5.2.3 空运
    5.3 市政建设骨架—城市街道
        5.3.1 道路地面设计
        5.3.2 道路地下设计
        5.3.3 道路建设推动城市进步
    5.4 意识形态的空间载体—公共空间
        5.4.1 公共空间的建设缘起及其时间表
        5.4.2 空地
        5.4.3 选址和开发
        5.4.4 大规模建设
        5.4.5 集体意识和公共空间
    5.5 社会福利建设—平民新村
        5.5.1 平民新村的缘起
        5.5.2 建设障碍与平民自治
        5.5.3 作为半制度的模范住宅区
    5.6 城市的意义—公共服务工程
    5.7 物质空间主体—城市建筑
        5.7.1 公共建筑
        5.7.2 居住建筑
        5.7.3 商住混合建筑
        5.7.4 城市房屋与城市形象
    5.8 小结
第六章 自发建设促成的近代商贸城市
    6.1 近代商贸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
        6.1.1 民间自发开埠
        6.1.2 契约/半契约管理模式的导入
        6.1.3 土地使用和城市特征
    6.2 商贸城市管理的自组织
        6.2.1 商会与城市建设
        6.2.2 华侨与城市建设
        6.2.3 市民社会
    6.3 商办基础设施的自组织
        6.3.1 水运交通建设
        6.3.2 陆运交通建设
        6.3.3 供水供电建设
        6.3.4 公共空间建设
        6.3.5 商办基础建设与汕头的城市化进程
    6.4 商贸城市空间的自组织
        6.4.1 商贸城市基层建设组织—筑路委员会
        6.4.2 商贸城市前台形象—骑楼建筑
        6.4.3 商贸城市幕后形象—内街建筑
    6.5 平行发展和城市结构
    6.6 小结
结论
    近代汕头城市格局的结构化
    近代汕头都市计划的先进性和城市建设的实验性
    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地方性
参考文献
    历代文献
    学术着作
    论文集文献
    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文献
    报纸文章
    电子文献
附录
    附录1 :建制大事记
    附录2 :1921年-1949年汕头历任市长
    附录3 :近代汕头饮食服务业布局
    附录4 :1860—1931年汕头口岸进出口船舶艘次及吨位统计表
    附录5 :近代汕头重要地图
    附录6 :汕头历史建筑测绘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1931-193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
    一、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的原因
        (一)统制经济的盛行
        (二)中国与国联的技术合作
        (三)棉麦大借款提供了建设经费
        (四)蒋介石、宋子文的支持
    二、全国经济委员会的运行与发展
        (一)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
        (二)秘书处、常务委员会、委员会议和分支机构
        (三)宋子文时期的经委会
        (四)蒋介石时期的经委会
    三、全国经济委员会与国际联盟
        (一)南京政府与国联的早期接触
        (二)经委会与国联的技术合作内容
        (三)评价
    四、宋子文与经委会的关系
        (一)宋子文、经委会与棉麦大借款
        (二)宋子文大权旁落与接掌经委会
        (三)宋子文的西北考察
        (四)简评
    五、经委会与其它经济部会之间的联系
        (一)经委会与建委会和实业部的关系
        (二)国防设计委员会与经委会
第二章 经委会的最大建设成果:公路建设
    一、南京政府早期的公路建设规划
    二、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公路建设
        (一)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的建设
        (二)从“七省联络公路”到“各省联络公路”建设
        (三)西北公路之兴筑
        (四)公路修筑标准与施工
        (五)公路运输事业之举办
        (七)调查研究事宜之办理
        (八)公路人才之训练
    三、筑路经费来源
    四、对公路建设的评价
        (一)从拨借各省经费方面看公路建设
        (二)蒋介石对公路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公路质量与作用
第三章 经委会的水利建设
    一、筹备处时期的水利建设
    二、经委会成立后的水利建设
    三、水利委员会的成立
    四、水利工程建设
        (一)黄河水利工程
        (二)西北灌溉工程
        (三)华北水利工程
        (四)扬子江水利工程
        (五)江淮汉赣堤闸工程和金水建闸工程
        (六)导淮水利工程
        (七)广东治河事业
        (八)水利试验
        (九)河道地形水文测量与水利研究
    五、对水利建设的评价
第四章 经委会在农业、棉业、蚕丝、卫生方面的建设
    一、农业建设
        (一)最初的农业建设计划
        (二)农业建设的内容
        (三)农业简评
        (四)土地委员会
    二、棉产改进
        (一)棉业统制委员会
        (二)棉产改进经费和改进计划
        (三)棉业改进的内容
        (四)棉业简评
    三、蚕丝改良
        (一)蚕丝事业经费与改良计划
        (二)国联蚕丝专家的指导
        (三)蚕丝改良委员会
        (四)蚕丝改良的工作内容
        (五)蚕丝改良简评
    四、卫生建设
        (一)中国与国联的卫生合作
        (二)卫生经费和建设内容
        (三)简评
余论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后记

(8)1925-1949年广西电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广西发展电业的条件与早期电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广西的区位与发展电业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广西发展电业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旧桂系统治时期广西电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桂系政府加强对电业的政策支持与干预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电业管理部门与电业政策
    第二节 新桂系政府干预电业发展的开始与尝试
    第三节 新桂系政府电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抗战对广西电业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一节 抗战对广西电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战时广西电业的发展成效
    第四节 抗战对广西电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 近代广西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近代广西电力企业的创立途径与企业形态演变
    第二节 近代广西电力企业的股本筹集与“官利”制度
    第三节 近代广西电力企业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级的演变
    第四节 近代广西公民营电力企业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近代广西电业发展的特点总结与作用分析
    第一节 近代广西电业的发展成效
    第二节 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电业发展模式
    第三节 电业发展与广西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演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源起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作家自觉与响应主流之间:《铁道游击队》小说的萌生
    第一节 作家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 作家的生活阅历
    第三节 作家的军事准备
    第四节 作家的写作训练
    第五节 作家故事讲述能力
    第六节 作家创作动机产生
        一、 投桃报李的动机
        二、 自我实现的动机
        三、 响应主流的动机
第二章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铁道游击队》文本表达
    第一节 历史资料的矛盾
        一、 “政委出山”史料质疑
        二、 “任命书”史料的质疑
        三、 “部队情况”的史料质疑
        四、 “一打洋行”的史料质疑
        五、 “小屯整训”的史料质疑
        六、 “飞车搞枪”的史料质疑
        七、 “二打洋行”的史料质疑
        八、 “智打票车”的史料质疑
        九、 “巧截布车”的史料质疑
        十、 “巧打岗村”的史料质疑
        十一、“日军受降”的史料质疑
        十二、“护送刘少奇过铁路”的史料质疑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互化
        一、 作家坚守“实有其人”的真实理念
        二、 作家选择“确有其事”的纪实手法
        三、 作家采用“事可失实”的创作手法
第三章 在各个小说版本的罅隙之间:《铁道游击队》小说流变
    第一节 小说文本流变
    第二节 《解放军文艺》杂志对小说的修正
        一、 对文字标点的修改
        二、 部分修改质量下滑
        三、 美化我军丑化敌人
        四、 《解放军文艺》编辑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小说各版本正文本间的流变
        一、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处理
        二、 对正面人物的美化处理
        三、 对反面人物的漫画处理
        四、 对胡服过路的滤化处理
        五、 对亲情爱情的洁化处理
    第四节 《铁道游击队》小说副文本研究
        一、 《铁道游击队》引言研究
        二、 《铁道游击队》内容提要研究
        三、 《铁道游击队》小说地图研究
        四、 《铁道游击队》小说封面研究
第四章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研究
    第一节 影视剧文本流变
    第二节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创作背景
    第三节 从小说到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
        一、 凸显游击队之铁道特色
        二、 增加英雄救美人的情节
        三、 删除芳林嫂刘洪爱情戏
    第四节 1956 版电影:游走于主流规训和爱情书写之间
第五章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研究
    第一节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创作背景
    第二节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艺术之变
        一、 增加支持儿子抗日革命母亲形象
        二、 建构爱情滋养中成长的新女性
        三、 凸显了反战厌战日本民众形象
    第三节 1985 版电视剧:启蒙思想影响下的故事再书写
第六章 《飞虎队》电影研究
    第一节 《飞虎队》电影创作背景
    第二节 《飞虎队》电影艺术之变
        一、 故事讲述方式变化
        二、 整体风格变化
        三、 政治性的弱化
        四、 中间人物复杂性
        五、 故事结局反常性
    第三节 《飞虎队》: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旋律创作
第七章 200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研究
    第一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创作背景
    第二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艺术之变
        一、 场面动作化打斗化
        二、 彰显人物的成长性
        三、 凸显战争中的爱情
        四、 增加国共合作情节
    第三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红色经典”改编的精品之作
第八章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研究
    第一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创作背景
    第二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艺术之变
        一、 反思问题人物
        二、 丰富爱情故事
        三、 漫画敌军狡诈
    第三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经典改编的狗尾续貂
第九章 女性性别想象:《铁道游击队》谱系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第一节 原型:鲁南妇女的群像
    第二节 芳林嫂:巾帼不必让须眉
    第三节 “铁姑娘:女性性征缺失
    第四节 灰姑娘:男性拯救的对象
    第五节 孟姜女:闺房幽怨盼君归
    第六节 “潘”之“花”:女“祸水”于女战神
    第七节 亚努斯:于连般红黑人生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铁道游击队》家族谱系
附录二《铁道游击队》小说研究史料
附录三《铁道游击队》小说各版本印数情况
附录四《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出版和印刷情况
附录五《铁道游击队》史实、解密类电视节目
附录六 上海文艺出版社“收获创作丛书”书目
附录七 山东卫视《铁道游击队》电视解密文字实录
附录八 1956 版、1985 版《铁道游击队》创作家简介
附录九 济南“皇宫”照相馆的前世今生
附录十 莫让经典成绝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文献回顾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港英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华人公务员概况
    第一节 港英政府早期的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港英政府华人职员群体概况
        一、香港公务员的范围
        二、早期香港政府中的华人公务员
        三、港府华人公务员规模和待遇
    第三节 香港政府华人公务员的团体及组织运行机制
        一、香港政府华员会的筹备与成立
        二、香港其他主要华人公务员团体
        三、香港政府华人职员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第二章 二战前香港公务员制度构建中的华人公务员——以加薪运动为中心
    第一节 “一战”后港府华人文员加薪之呼吁与公务员薪金调整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加薪运动与薪金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一、1920年代后期华人公务员调整薪俸制度之呼吁
        二、文员薪金调查委员会之成立与工作开展
        三、公务员薪金之调整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三节 裁员减政委员会之设立与香港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发端
第三章 华人公务员团体改善待遇运动与香港公务员制度本地化(1946-1950)
    第一节 改善待遇运动之兴起
    第二节 公务员薪俸调查委员会之设立与公务员本地化政策
        一、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进展
        二、公务员薪俸调整委员会之设立
        三、改善待遇运动之再起与华人公务员之联合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调整与公务员之反应
        一、公务员薪俸调整方案的出台
        二、公务员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应
第四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的“肃贪”运动
    第一节 二战后香港公务员的贪腐与反贪
        一、断断续续的反贪与公务员贪腐的泛滥
        二、《防止贿赂法案》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二节 独立反贪污机制的建立与“肃贪”运动的再出发
        一、“葛柏事件”与廉政公署的成立
        二、“肃贪”运动与“四大华人探长案”
    第三节 “肃贪”运动中的公务员廉政制度之重构
第五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公共事务之参与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公共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市政建设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的对外宣传
第六章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的香港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香港公务员政策
        一、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二、华人公务员对公务员政策的支持
        三、华人公务员与内地的互动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期”香港走向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的自为抗争以“长俸计划”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国外汽车工业浮沉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研究[D]. 李悄然. 西北大学, 2021
  • [2]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斯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D]. 王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20世纪30年代金焰银幕形象研究[D]. 张艺.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HT基金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侯国治.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D]. 郑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1931-1938)[D]. 柴德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1925-1949年广西电业发展研究[D]. 梁善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9]《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D]. 赵忠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D]. 陈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国外汽车行业的起起落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