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配合针刀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论文_胡荣

针法配合针刀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论文_胡荣

(胡荣 四川蓬溪县红江镇卫生院疼痛科 四川 蓬溪 629112)

摘要:目的探讨内关,足三里穴运用针灸及针刀采取烧山火,透天凉治疗胃痛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治疗的100例确诊胃痛患者全部运用针灸及针刀治疗。针灸采取烧山火,透天凉法。针刀采取穴位切割和刺激。结果 临床治愈67例,占67%;好转25例,25%; 见效7例,占7%;无效1例,占1%。总有效率99%。一般一次见效, 二次一疗程。间隔3日,重复不超过3次。结论 内关,足三里穴运用针灸及针刀治疗胃痛见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为特点。

关键词: 胃痛;内关;足三里;烧山火;透天凉;针灸及针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ole, foot inside finish by acupuncture and burning fires ZhenDao take cold day through the stoma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o conform t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100 cases diagnosed by acupuncture and stomach all accupotomology. Acupuncture to burn, through cold day comes. Cutting and stimulate acupoints ZhenDao taken. Results: the clinical cure, 67 patients. 25 cases improved, 25%. Effects of 7 cases, 7%. Invalid in 1 case, 1%. The total effective 99%. Generally, a second time. Three days, repeat. Repetition does not exceed 3 times. Conclusion: shut, and finish by acupuncture and accupotomology hole, good stomach effective, low for recurrence.

Keywords: in full close finish and stomach with acupuncture and fires ZhenDao cold day

胃痛是胃脘部疼痛的一个病证,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冒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古代统称“心痛”,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多由胃及十二指肠的扩张膨胀,肌肉痉挛,粘膜刺激及血液供应失常等原因引起。不同疾病所致的胃痛性质不同,多伴有上腹部饱胀或下坠感,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嗳气等表现。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对于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等有较好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5岁。均具有临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二: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临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 常伴有痞闷、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甚或吐血、便血等症。

? 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受寒等有关。

? X线胃肠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常可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

2:辨证方法:

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酿成胃之功能失调,胃脘疼痛的原因虽各不同,但其发病机制无外乎两方面:一是气滞血瘀,所谓“不通则痛”;二是胃失温煦或濡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肝胃气滞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生疏泄,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则气机阻滞、横逆犯胃。

2.寒邪犯胃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外受寒邪,内客胃腑,或过食生冷,造成胃气失和、凝结不散、气机不畅。

3.胃热炽盛 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偏嗜辛辣肥甘,湿热内郁,气机阻滞。

4.食滞胃腑 饮食不节,胃纳过盛,脾运失调,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

5.瘀阻胃络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瘀阻于胃,络脉不通。

6.胃阴亏虚 素体阴虚,胃阴不足,或胃火内炽,耗伤胃阴,胃炎濡养。

7.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脘失于温养。

三:治疗方法:

1:内关,足三里穴定位:

内关:出《灵枢。经脉》属于厥阴心包经。手厥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微。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名鬼穴。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2: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源于《金针赋》。烧山火即是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在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漫漫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

透天凉即是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在将针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即缓漫地将针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提至上1/3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

3:治疗方法:

第一日在左侧内关穴处,根据病情决定烧山火,透天凉法,虚者烧山火。实者透天凉,每3分钟一次,共计运针3次。在左侧足三里处运用针刀切割刺激。(纵行方向)。第二日在右侧内关穴处运用针刀切割刺激。(纵行方向)。在右侧足三里根据病情决定烧山火,透天凉法,虚者烧山火。实者透天凉,每3分钟一次,共计运针3次。二日一疗程。未好者在间格3日重复。重复次数不超过3次。

四:疗效评价: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无复发。

好转: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见效: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

无效:治疗有效,但反复发作。

五:随访结果:

临床治愈67例,好转25例,见效7例,无效1例。

六:典型病例:

李 xx ,男,45岁,工人,胃脘疼痛10年,长期服用胃药,其效差,随后就诊余本科,症见:胃脘疼痛喜按,得温则解,大小便正常,纳差,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弱。诊断为:虚寒胃痛。治疗采取在左侧内关穴进行烧山火运针,每3分钟一次,共计运针3次。在左侧足三里处运用针刀切割刺激。治疗结束后患者胃痛消除,胃脘部感觉发热,很舒服。第二日于右侧治疗。重复治疗二次,随访一年未复发。

七:讨论:

胃脘疼痛,中医学认为脾胃肝三脏腑功能失调,是胃病之本,寒邪,气郁,饮食不节等而致胃之寒热虚实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胃病的原因较多,病理复杂,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可致胃粘膜受损胃液分泌的节律被破坏。

穴位是人体信息系统的特殊传输站,人体信息系统包括神经反射系统,电生理系统,体液调节系统的综合效应。通过对内关足三里采取烧山火,透天凉 针法结合小针刀的穴位切割刺激,在临床上具有选穴少,疗效好,见效快等特点。通过针法,穴位切割对胃起到了双向调节作用,使虚者得以补,实者得以泄。可以抑制或增加胃液的分泌,解除胃平滑肌的痉挛,从而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 第一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6.

[2]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月.

[3]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

[4]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1.

论文作者:胡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  ;  ;  ;  ;  ;  ;  ;  

针法配合针刀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论文_胡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