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起点的选择与启发式形式的设计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起点的选择与启发式形式的设计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和启发形式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论文,地理论文,形式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实施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启发点的选择和启发形式的设计。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在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前面知识的掌握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启发,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

      例如,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讲清时区与区时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计算:

      (1)从东一区向东进入东八区,时间应向前拨快几小时?

      (2)有人从纽约到北京出差,他的手表应怎么拨?拨动几小时?

      (3)有一艘游轮在太平洋上向西行驶,在某一时刻船上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生下来了一个男婴,过半小时后,她又生下一个男婴,可前面出生的男婴却管后面出生的婴儿叫哥哥,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没有什么问题,到第三个问题时,就感觉有点棘手了。此时教师启发学生看地图,观察这艘船有没有经过非常重要的经线。这时学生带着教师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看书、查地图,很快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并很快悟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重要地理知识点。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2.在知识的难点处选择启发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由教材内容本身形成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有些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同时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二是因为有些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论性强、较为抽象或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三是因为有些知识相似或相近,学生容易误解、混淆。如果教学中难点不能讲透,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难点,通过问题分解、直观演示、反复对比等引导启发,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3.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选择启发点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往往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思维“卡壳”。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他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学生会因为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而感到羞愧;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以及知晓正确的答案。如果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或请别的学生回答问题,就会使第一个学生可能挨了批评还是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知道了正确的答案,但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的由来,自己为什么错了。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提出一系列比较简单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4.在学生认识的偏差处选择启发点

      学生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产生的错误认识。如果在学生的答问、练习中发现了学生认识的偏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正,一定要询问学生,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经过一系列的启发策略,学生就能够自己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正。

      5.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

      对于某个事物或现象,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者见解,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发生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他们会尽力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寻求支撑,会列举原理、别人的观点或者举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此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施加给学生,而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支持这种观点的原因,然后提出一种与学生的观点相反的事实,让学生自己理解,去思考,最后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而自主地放弃自己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1]。

      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对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看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积极作用。

      二、地理教学中启发形式的设计

      1.归纳启发式

      归纳启发式是地理启发式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指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和阅读、读图、观察、实验、观测、考察、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自己得出知识的结论[2]。

      2.演绎启发式

      演绎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一些较难的概念、原理时,举一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来进行分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来理解新知识,进而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演绎启发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新知识到实例,再从实例到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恒星知识时可以举出太阳的实例,讲解卫星知识时可以举出月亮的实例,讲解岩浆岩知识时可以举出花岗岩的实例,讲解沉积岩知识时可以举出石灰岩的实例,讲解变质岩知识时可以举出大理岩的实例。

      3.综合启发式

      综合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引导学生对复杂地理事象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的特征、规律与成因进行综合,进而得出复杂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与成因。

      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中国降水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据此总结、概括、综合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因为气候特征的主要内容就是气温、降水的组合关系,由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4.类比启发式

      类比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性质、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几种同类地理事象或同一地理事象的不同方面时,只讲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特征等,而通过相似或相反的提示,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另一方面的性质、特征等。相似类比启发,如南极与北极、西亚与北非、俄罗斯与加拿大、蒙古与老挝、日本与英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海洋气候等。相反类比启发,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等。

      5.比拟启发式

      比拟启发式是指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用性质与特征相似但不同类的事物与现象打比方,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时差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数轴上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法,然后把东时区比作数轴的正半轴,把西时区比作数轴的负半轴,则东时区可表示为1、2……12,零时区可表示为0,西时区可表示为-1、-2……-12,时差的计算即为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时差的计算对初中生来说是新知识,比较抽象,直接讲述计算方法,学生一时难以弄懂。让学生从计算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计算时差,由熟悉的事物到新事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掌握。

标签:;  ;  ;  ;  ;  

地理教学起点的选择与启发式形式的设计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