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助力精准扶贫论文_赵勇

帮扶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助力精准扶贫论文_赵勇

赵勇 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 646000

摘 要: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失落,没有自信,有厌学、逃避等情绪。他们因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因此学校要帮扶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实现精准扶贫。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贫困 扶贫

一、贫困生心理状况

普格县中学地处四川边远山区,学校现有学生3500余人,80%以上都是彝族,贫困学生比较多。我对全校建档立卡贫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负面情绪的调查中,有35%的贫困生感到郁闷、无聊;有48%的贫困生认为自己很多时候是被自卑、失落的情绪影响;有52%的贫困生没有自信;另外有19%的贫困生有厌学、逃避的负面情绪……。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贫困生心理状况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贫困生,学校对他们进行各种费用的减免,社会各界也对他们进行捐资捐物,他们在经济、物资上得到了一定的帮助,但单纯的经济资助却很难改善学生的“心理贫困”。

二、“心理贫困”的成因

“心理贫困”由经济困难衍生而来,正在成为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贫困是把双刃剑: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一些人养成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 使一些人产生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小。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

三、走出“心理贫困”的对策

1.首先要使贫困生在物质上尽快脱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只有物质脱贫了,精神上才有可能脱贫。所以,一方面要落实好精准扶贫教育资助,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彝族地区的9+3免费职业教育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对贫困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对普高、中职贫困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严格按政策落实到位,并确保发放环节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聚合好精准扶贫社会资助,合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要联系协调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同时开展经济资助,减少因学返贫、因贫失学现象的发生。

2.做好家长培训,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贫困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心智发展。家长文化水平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常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极易助推孩子形成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常见的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带来孩子教育管理真空的形成,孩子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自由散漫,厌学情绪上涨,上进心缺失。因此要组织家长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全面、系统、深入地传授家庭教育常识、教育技巧,提高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素养,指导家长改良教育观,从关注孩子测评分数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上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温爱的生活成长环境,让孩子在民主和谐、幸福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要帮助孩子消除贫困带来的自卑情绪,家贫但不嫌贫、不仇富,培养友善性格,建立人际自信。

3.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贫困生家庭收入偏低,在子女教育的支出上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贫、富生活上的现实反差令贫困生心理失衡。若不能及时正确地缓解压力,性格上极易自卑自闭,表现为不能与人为善,缺少团结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融入意识。要做好建档指导和个性辅导相结合,将贫困生进行全面分类建档、登记造册,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对贫困生享受资助情况要全程跟踪,结合阶段时效性,既留意共性问题,又关注个性特点。学校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心理咨询室,借助师生间的心理交往,疏通思想,落实好针对性辅导,通过及时的教育预防、引导,对贫困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控制。

4.加强贫困生的励志教育。贫困生中较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责任意识方面较差,学习动力、进取精神不强,学习方向不清晰,人生目标不明确。要激发和唤醒成长内动力,培植其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使其敢于迎难而上、奋发图强,最终成人成才。实现这一目标,对贫困生加强以信念培养和性格铸造为重的励志教育尤为重要。励志教育之“励”——勉励、激励,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是某种程度上的“唤醒”“激励”和“鼓舞”。要计划性开展励志行为评比活动,阶段性开展家长培训、专家报告、亲子互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培养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和提升,解决问题,丰富内涵,不断创新励志教育推行机制和模式,不断激发贫困生理想信念和进取精神的生成,唤醒其成长内动力。

论文作者:赵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  ;  ;  ;  ;  ;  ;  ;  

帮扶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助力精准扶贫论文_赵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