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葫芦画,传承大文化——走进荣成市第十四中学葫芦文化特色课程论文_王艳蕾

小小葫芦画,传承大文化——走进荣成市第十四中学葫芦文化特色课程论文_王艳蕾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四中学 264300

一、课程解读

荣成市第十四中学地处农村,民间艺术形式多样,葫芦谐音“福禄”,加上多籽,在民间象征着多子多福,近两年随着手捻小葫芦的广泛种植,很多民间艺人都会以葫芦为原料,进行艺术创作,其中烙画、彩绘葫芦,因为易保存、收藏价值高,深受人们爱戴。荣成市第十四中学一批爱好艺术的青年教师,也加入了民间创作的队伍,用电烙笔、彩釉创造了很多艺术作品烙画葫芦和彩绘葫芦,作品惟妙惟肖,深受同事、亲友、乡邻的喜爱。由此也带动、提升了教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水平。办公室、教室中都摆放有教师的作品,这也直接熏陶着学生,使学生有动手一试的强烈意愿。

与此同时, 2016年2月,山东省下发了《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要求深入挖掘中小学校内外实践活动蕴含的德育功能,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且在2016年年初全市综合实践会议上,荣成市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教研员张老师提出利用学校边角空地及现有的花坛等,为学生打造实践教育体验园---“我们的种植园”、“百草园”、“丰收园”。为此,荣成市第十四中学因势利导,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及人力资源,本着“着眼实际 摸索探究 创特色发展 增强德育体验”的思路,操作可行,资源丰富,决定开发《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课程。

很多的实践活动往往从开始到得到结论便宣告结束,活动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再进行下去,学生会素然无味,也没有任何意义。荣成市第十四中学的《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活动却可以年年反复、代代相传。2017年,学校在烙画葫芦的基础上又增新项目---彩绘葫芦,为此学校申报了《小小葫芦画 传承大文化》创新项目,使葫芦作品的艺术展现形式更加丰富。

二、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课程。荣成市第十四中学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挖掘,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自然探究的真实情境中,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挖掘《小小葫芦画传承大文化》的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构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体系,这就让荣成市第十四中学一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开放空间。他们将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变为一个实践者,一个研究者;他们将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师资建设。荣成市第十四中学以此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发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这样的课程。作为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千百年来,葫芦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葫芦文化也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依靠着人们一代代的传承,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的重要地位。烙画葫芦就是葫芦制作工艺的一种,荣成市第十四中学对葫芦的烙画、彩绘技艺进行研究,不仅使中国源远流长、美好吉祥的葫芦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且大大提升了葫芦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三、课程开展的有效经验

1.四个子课题的确立。王美娜老师执教了《小小葫芦画传承大文化》的开题课,确立了葫芦的种植、葫芦的文化、葫芦的用途及葫芦的艺术表现形式---烙画、彩绘四个子课题。张玉萍老师又执教了子课题之一《探究葫芦的文化》,本课题研究着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走进民间艺人的家中,与民间艺人访谈,参观他们的作品陈列室。引导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书店、上网等方式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葫芦的寓意,激发学习兴趣。

2.葫芦的种植管理

(1)葫芦的育苗。第一次育苗,为了保证葫芦种子的成活率,学校聘请红旗山综合实践基地的大爷帮忙育苗,效果很好。有了第一次的育苗成功,明年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葫芦的育苗。

(2)开辟葫芦种植实践基地。每年“三月三”前后是种植葫芦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学习种植葫芦的最佳时机,自从课题立项后,就依托学校资源,在校园的篮球场、中学部教学楼东侧、幼儿园教学楼前以及学校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进行葫芦种植。

(3)探究葫芦的种植技术,强化教师在过程中的指导性。董华艳老师执教了《种葫芦》一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种植葫芦的兴趣。有了兴趣指导,学校聘请了王家庄村有丰富种植葫芦经验的老农对学生种植葫芦进行现场指导,如何正确把握种植时刨坑的深度、施肥的分量、葫芦苗的摆放、如何给葫芦浇水等等,让孩子们理清葫芦种植的基本步骤,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种植葫芦。

要收获,先播种,播了种子重在管理,只有好好管理才有好的收成。荣成市第十四中学也为学生量身打造了葫芦种植基地的学生活动规范、实践基地的活动安排和葫芦生长观察记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葫芦的生长和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交流葫芦种植经验。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意志力,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采摘葫芦,体会收获的喜悦。采摘葫芦的最佳时期是霜降前后一个星期,也就是每年的十月中旬,最好是等藤蔓干枯后再采摘,那样的葫芦长得熟。国庆小长假回校,荣成市第十四中学组织孩子们对亲手播种管理的葫芦进行采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摘葫芦注意要把葫芦的龙头一并剪下来。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干枯的葫芦藤蔓上剪下葫芦娃们,收获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5)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时间上的保证: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去观察葫芦的种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到实验基地进行种植、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日记。数量上的保证:由于葫芦的生长旺期在暑假期间,每位学生不可能都到学校的实验基地进行观察,呼吁学生在家也种上几株。葫芦秧苗由辅导老师统一育苗、发放。质量上的提高:在每个星期上交的观察日记中挑选一些写得较好的,进行表扬。对一些观察仔细、感想真实的文章进行展示,以资鼓励。技术上的指导:每到一定的时期,学校特地聘请的大爷就告知该做什么,如在刚种植时,指导学生该用怎样的泥土更好,该怎样浇水,该施什么肥,在葫芦枝蔓开始蔓延时该怎样搭架、怎样绑蔓等等。

(6)烙制葫芦与彩绘葫芦,传承非物质文化。学校十月中下旬,组织学生对采摘葫芦进行晾干、去皮、磨光,完成了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室的装饰及成立福禄社团。从十一月中下旬开始,福禄社团活动课开始活动,进行烙画葫芦制作,为学校的特色展示筹集作品。2017年伊始到2018年,学校推进新项目——彩绘葫芦,进一步丰富了葫芦艺术品的价值。

四、取得的成效

1.精心编辑校本课程,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2016年,学校开发完成了《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校本课程。学校也将一年半以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制作完成了《小小葫芦画传承大文化》宣传片,利用宣传片,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葫芦文化对师生生活学习的影响,了解荣成市第十四中学。结合威海市下发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成长手册,学校也自己设计与制作了《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综合实践成长记录手册,详实记录了孩子们2016年以来参与《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点点滴滴。

2.以葫芦文化为依托,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来传承传统文化。在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实施纲要的引领下,《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阳光德育活动相结合,2016年举行了九九重阳节“福禄”送温暖、元旦爱心义卖、学生爱心日志评比等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让特色文化的系列性,成为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浸润海洋文化 陶冶高雅情操”是我校剪纸文化特色,结合家乡的渔乡特色,葫芦文化的第一系列作品,也将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元素,完成对葫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16年十月份,我校注入资金建设完成烙画葫芦综合实践活动室,活动室墙面上的喷绘,详实记录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足迹。十月份,同时成立“福禄”社团,每天活动课时间,开展“福禄”社团活动,为我校的特色展示筹集作品。现在我校烙画葫芦综合实践室的橱柜上已经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师生创作的烙画葫芦作品。学生前期烙制葫芦作品以送福禄为主,有牡丹送富贵吉祥、弥勒佛送福寿安康、年画娃娃送多子多福等等;教师们前期主要以海洋文化为主,将胶东特色文化烙制在葫芦上,还有十二生肖系列,累积作品有200余件,这些都为学校的特色展示筹集了大量的作品。

2017年伊始,学校创设的新项目彩绘葫芦亮点颇多,质地均匀的葫芦被挑选成为烙画葫芦的材料,剩下的有瑕疵的葫芦,在广大教师学生的巧手绘制下,一个个彩绘葫芦作品栩栩如生。

4.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提高我校烙画葫芦、彩绘葫芦作品的规格。2016年11月16日,学校承办了综合实践连片教研活动。荣成市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老师在市教研中心张春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进行综合实践观摩活动。观摩现场,学生们用自己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给葫芦刮皮、起稿、烙制,部分社团学生还饶有兴致地给在场观摩的老师讲起了刮皮、起稿和烙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观摩老师一行纷纷表示,我校的特色课程接地气,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课程开放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学校也组织综合实践老师到荣成的一文玩葫芦收藏家中进行观摩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升学校烙画葫芦艺术创作的品质。

5.智慧众筹,实现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共振。通过两年的努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系列化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赵昱主任执教的《宝葫芦的秘密》获得荣成市综合实践优质课;闫光红老师执教的《温馨重阳节 福禄送温暖》获得荣成市综合实践优质课和山东省一师一优课;王艳蕾主任在威海市综合实践德育实施交流会上做了《在摸索中前行 在实践中成长》的经验交流;2017年9月,学校承办了荣成市2017-2018学年度全市综合实践现场会议,王艳蕾主任会上作了《整体推进,构建特色课程,打造学校品牌》的经验交流,该论文同时刊登上了《中小学教育》期刊上;闫光红老师设计的《烙画葫芦》获得荣成市微课;王艳蕾主任带领的团队开发的《小小葫芦画 传承大文化》创新项目获得2017年荣成市教育创新奖;学校成功申报了《以葫芦文化的研究为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的威海市级课题,2018年结题。

两年来,各大电视台、报纸、媒体网络也对学校开展的《葫芦文化与烙画艺术》特色课程建设进行了跟踪报道。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学校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学校师生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态度,全身心投入,深入挖掘与发展这一课题,将“葫芦文化”的系列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新课程要有新观念,新课题要有新举措。不怕问题多,只怕没发现;不怕困难大,只怕没恒心。尽管困惑很多、问题不断,但我们应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的正面效应还是有目共睹的,在实践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今后我们将不断探讨,不断发现;我们也将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为新课程改革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论文作者:王艳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小小葫芦画,传承大文化——走进荣成市第十四中学葫芦文化特色课程论文_王艳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