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系统整合宏观认知论文_王晓容

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系统整合宏观认知论文_王晓容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分析

□ 王晓容

〔摘 要〕 小学数学是理论和实践的同一,也是从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依据直观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前后的知识体系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宏观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各个角度创新思考,整合知识点,创新教学方法,多用具体有趣的案例来进行导入,同时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认知思考。教师除了通过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之外,更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道理,从而融会贯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直观形象 兴趣 系统整合 认知

小学数学是理论和实践的同一,也是从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依据直观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前后的知识体系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宏观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各个角度创新思考,整合知识点,创新教学方法,多用具体有趣的案例来进行导入,同时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认知思考。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中,往往通过有益有趣的画面和游戏进行导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数学道理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其中的数学原理,进行问题的解决和思考,教师除了通过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之外,更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道理,从而融会贯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 贴近实际,靠近生活——乘除法中的鲜活事例

在乘除法的学习中,我们往往通过基本的步骤和原理去进行计算,像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我们往往用竖式计算,这就是单纯的计算题,如果我们贴近生活靠近生活,就可以通过生活事例进行计算的思考和案例引申。

1.1 衣食住行中的乘法运算发现——发现生活,发现计算。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课堂中,教师能够贴近生活案例去进行计算,是一种很好的发现。我们可以从案例中引申出来,像我们平常买面粉买大米,已知每袋大米和面粉的价钱了,像30元、40元,然后我们需要20袋大米和30袋面粉,分别需要多少钱,这就是一个乘法的计算,相对较为简单,而且学生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加法的方式,进行计算,教师引申出乘法计算。另外如果我们改成非整数的乘法,这种计算可以通过列竖式进行,从而在生活案例的引导下,获取其中的步骤和方法,这就是首先单位数乘,然后通过数字对位,进行上下的相加,这就是通过生活案例引申和相关的加法方式得出的乘法计算方法和过程。此外,像买门票游玩,关系到学生们的日常娱乐休息,更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1.2 粮食的收成,货物的分包,除法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了乘法外,对于除法我们采取的也是生动案例的相互结合分析,像我们农村种庄稼,每年收货粮食和蔬菜,我们要有效的比较产量,白菜60吨,萝卜30吨,哪一种多,白菜产量是萝卜的几倍?此外,对于蔬菜的打包分类,分成几类,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这就是除法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也是我们生活中需要进行分类的,为我们生活起到有效的作用,而这个过程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数学原理的引申和推导。

2 有效的系统整合,宏观的整体认知——融会贯通,自我思考

系统的有效整合,就是将前后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整体思考,到达融会贯通的目的。提高整体认知和感悟能力分析,让学生自我思考。

2.1 乘法和除法的整合与思考案例。对于融会贯通的东西,就是将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去。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和除法,这个时候就可以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互相贯通,做到宏观的整体思考。也是拿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例子,像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盒,买10个文具盒,40个笔记本和30支钢笔,知道每种文具的价钱了,然后计算出总价格,同时将这些文具分给若干同学,使用的就是除法,应该怎么去分,也是与我们生活相互联系的。

2.2 比例和比例尺的有效融合思考。比例和比例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之比,从而比较大小和可以测量的长度。前者是现实事物两者之间的比,后者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比值,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比例结果。

教师通过现实的案例,将两种知识点有效的贯穿到一起,从现实事物之比到最简单的比例,从而体现其事物大小,从而获得对于距离的认知程度。比例之间的内外项之比,橘子和苹果之间的比例,同时展现地图,求取两地之间的比例,或者通过比较比例尺来比较地图大小区域大小。

综上所述,数学要多与生活实例相互关联,多于生活案例相互比较,其中的数学计算方法和原理要多从生活中找,平常发现的东西,自己切实体会到的,自己有效感悟到的,都可以拿来作为计算案例进行推导。

教师要有效放手,将案例有效的引申,通过综合的方式,将其中的计算过程展现出来,形成宏观的模块,将模块当中有共同的知识有效结合体会,认真分析其中的道理,进行问题的解决思考,课堂当中避免单一知识点的探究,避免枯燥无趣,同时获得对于基本原理的认知,解决基本的问题,同时提升综合认知度,达到自我感知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涛等.数学创新教育[M].哈工大出版社,2010.6

2 刘品一.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

3 林良富.小学数学教学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2.9

4 沈百军.小学数学常规课和创新课教学设计[M].宁波出版社,2010.8

5 关文信.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单位:四川省犍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论文作者:王晓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系统整合宏观认知论文_王晓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