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英语口语”特点新探_语言特色论文

“规范英语口语”特点新探_语言特色论文

“规范口语”特色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口语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长期以来,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教师课堂教学、演讲等场合使用的较高层次的口语,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科学的界定。因此,使用较为混乱。口语可分为“日常口语”和“规范口语”两个层次。“规范口语”是具有书面语言色彩的口语化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准确规范、逻辑性强、简洁精炼、庄重文雅的特点,又要符合口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声韵和谐、顺口入耳的要求。

关键词 书面语 口语 日常口语 规范口语

口语直接诉诸于听觉,只要人的听力正常,就不受文化程度、年龄长幼的限制,具有“简单、快捷、通俗与反馈等优越的特性”。①现代社会,口语越来越受到重视。主持广播电视节目、教师课堂教学、群众性的演讲活动等“大雅之堂”,都将口语化作为一种基本要求;口语的成功运用是语言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口语化问题研究得不够,对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口语和主持节目、教学、演讲等场合使用的较高层次的口语,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较为科学的界定,因此,使用比较混乱。甚至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自己在话筒前应该怎样正确恰当地运用口语,也无所适从。口语使用的混乱状况危害了祖国语言的健康纯洁,妨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这迫使我们对口语规范化问题作一些深入的研究。

一、口语规范化的意义

古今中外,莫不注意语言文字走规范化的道路。春秋时,孔子就用“雅言”讲学,“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强令实行“书同文”、“言必雅”;汉代提倡“通语”;元朝推崇“天下通语”;明朝要求人们讲话和写作要合乎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洪武正韵”;清朝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不准送试;民国初年召开“读音统一会”,议定北京语音为“国音”;20年代初,在“国音”的基础上规定了“国语”。我国历史上“雅言”和“通语”的倡导,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进步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国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作了明显的界定,开始推广普通话。从此,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走上了正规、健康的轨道。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口语的规范化。作为全世界英语口语权威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993年下半年采取措施净化广播电视节目使用的口语,清除那些粗话、土话、美国腔以及其它有悖于优雅和违反语法的语言。BBC负责时事的总经理托尼·霍尔撰文指出:“如果我们用错了词语,人们还会相信我们提供的事实吗?”③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开放性、高效率、信息化和标准化。”④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实现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商品流通,信息交流,国际合作频繁,人际交往活跃,广播电视普及到家庭,电脑识别技术、人机对话的发展,口语的使用率已经远远超过书面文字语言。当今社会,国家越是现代化,越要求公民具有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混乱,会严重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没有语言的规范化,就难以实现国家完全的现代化。口语规范化对方便“人——机对话”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实现了口语的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使计算机“听懂”人的语言,实现人与计算机“交谈”的目的。已故著名语言学家倪海曙先生曾经把语言规范化比喻为“建立全国性的精神运输网络”,他说,工业化的社会,“不仅需要全国性的物质交通运输网来大规模地交流人员物资,而且需要全国性的精神交通运输网来大规模地传递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信息”。⑤这些英明论断已经被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所证明。

现在汉语口语规范化走在前列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省。新加坡等使用汉语的国家也都在下大力气抓口语的规范化。而作为汉语文的发源地、使用汉语文人口最多的本土,却没能维护好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出现了使用上的混乱状态,这的确和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地位和形象极不相称。对于这场严峻的挑战,我们已无可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普及的、无论在它的书面形式或是口头形式上都具有明确的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⑥

二、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质属性

书面语最大的特点是规范化。它在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经过了字斟句酌,因此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准确精炼。书面语的缺点是体现不出口语那种语气、语感的色彩和分量,表达不出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势的轻重缓急,以及口语表达时那种思想感情的流露。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质差别在于:

1.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纪录在案的语言,经过了提炼加工,有比较明确的语法规范;而口语是有声语言,往往是在现场即兴说出的,受交流双方知识修养、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随意性、可变性和不太规范的特点。

2.书面语是给人阅读的;而口语是说给人听的。阅读起来清楚明了、准确精炼的书面语,对等地变成有声语言就不一定使人听得明白无误;同样,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也要经过思维和组织的过程。

3.口语“稍纵即逝”,缺乏保存性,听的人没有选择快慢速度的自由;而书面语在这方面有相对大的自由性。

4.书面语对文盲无法产生效力;而口语的听者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听力无障碍,一般都能听得懂。

5.由于方言的阻隔,此方言区的口语在彼方言区可能听不懂;而书面语不受此限制。

6.人们阅读书面语时是专心致志的;而听口语时则比较随便,如一边做事情,一边听广播或听人说话。⑦

在有文字的社会里,同时通用着书面语和口语。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把握住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质属性。这对我们深入研究“规范口语”的概念和特征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规范口语”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它是口语的一种高级形式,与书面语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口语的两个层次:日常口语,规范口语

口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传播方式。由于它具有简单、快捷、通俗与反馈等的优越的特性,因此,直到已发展了多种传播媒介的今天,它仍然是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时刻都离不开口头语言信号的传播”。⑧

但是,口语使用的场合不同,在层次上应该有区别。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口语太随意,人们交谈时,往往边想边说,有时候顺口搭腔,有时候难免心里这样想,嘴里却说成那样,出现口误。至于罗罗唆唆、结结巴巴,甚至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序颠倒,夹杂着土话、俚语的现象则时有发生。因为口语使用时的现场性和即兴性,使人来不及字字推敲、句句斟酌。而广播电视主持人播音、教师课堂教学、演讲等场合使用的口语,同人们日常生活中交谈时所使用的口语,尽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之处也非常显著。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口语。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口语比较,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讲究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如果只用“口语”这一个概念,把这两种使用范围不同、对象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的口语混为一谈,那么,前者对后者的危害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这当然不利于全社会语言走规范化的道路。

因此,对口语作两个层次的划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划为一个层次,简称为“日常口语”;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教师课堂教学、演讲等场合使用的较高层次的比较规范的口语划分为一个层次,简称为“规范口语”。

四、对“规范口语”的阐释和定义

规范化、标准化和准确化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相对于口语的主要特点。将书面语言“照本宣科”式地直接转换,变成一种“半文半白”、“背书”式的口语,不行,这不是“规范口语”。原因很简单,书面语尽管规范标准,却不一定适合说、便于听,两者在用词、句法、结构上都有差别。但对日常口语能不能直接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播音和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有些人就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个别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也认为,日常口语说起来顺口,不必字斟句酌;听起来自然,出现口误也情有可原。因而主张越口语化越好。这当然是一种误解。“规范口语”既要规范准确,又要口语化,规范准确是首要的。而日常口语的可变性、随意性的缺陷,常常令人捉摸不定,无章无循,无法规范。那么规范化和准确性只能存在于书面语之中。但是,“现代汉语书面语内容十分驳杂,既有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成分,还有文言成分、方言成分和欧化成分。这些不同成分实际上属于不同的系统,没有内部一致的规律性,要把这些不同系统的成分糅在一起,从中求出一致的规律就比登天还难。”⑨因此,“规范口语”就要对书面语中那些文言、方言和欧化成分,从语音、用词、语法上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合说,便于听。

日常口语是语言的自然形态,是语言的本源;“规范口语”则是语言的一种高层次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绝对的划分界限。“规范口语”保留了口语的易懂、通俗、顺口、使学者和文盲都听得懂的优点;同时又在力争剔除日常口语罗唆、结巴、用词不当等缺点。

由此可见,“规范口语”汲取了书面语和日常口语两种语言形式的长处,摒弃和限制了它们的短处和局限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日常口语中那些不规范、不健康、太生僻的语言进行“去粗取精”的改造加工,使其变得比较规范、准确和通俗,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这在语言活动中,是一个思维组织过程,并非一定要写在纸上成为书面语言文字。有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拿着稿件播音,本身已经省略了对日常口语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可以直接进行适合说、便于听的口语化处理了。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给“规范口语”的概念下一个能准确揭示其内涵的定义了。“规范口语”是具有书面语言色彩的口语化语言。具体阐释为:“规范口语”既要有书面语言准确规范、逻辑性强、简洁精炼、庄重文雅的特点,又要符合口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声韵和谐、顺口入耳的要求。

五、“规范口语”的基本特点和具体要求

“规范口语”的定义确定了其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和外延的适用范围。既然“规范口语”是具有书面语言色彩的口语化语言,因此,它与书面语的共性就是主要的,也是首要的,它们的语言结构、基本词汇、逻辑关系、修辞方法也大致是相同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还有一些差别,正是这些差别,构成了“规范口语”区别于书面语和日常语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在标准语音的运用和怎样在用词、句法及结构等方面进行口语化的处理。

1.语音

“规范口语”应该使用普通话。普通话符合汉语自身发展的趋势,经过40多年的推广,已经在国内深入人心,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方言土语不能精确地表现现代社会的事物。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师、演讲者使用普通话,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听懂,并得到认同。也才能带动和影响全社会学习推广普通话。使用地方话或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南方普通话”,都是不符合“规范口语”要求的。

2.用词

反对不加选择地滥用土语、方言、文言词、外来词。对适合书面形式而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要作口语化、通俗化的处理,如将“故”、“即”、“系”、“获悉”、“否则”改成比较口语化的“所以”、“就是”、“是”、“了解到”、“不然的话”。

同音不同义的词语,在书面上一般不会使人产生歧义,但在听觉上容易误听误解,“规范口语”中要特别注意。如“这个厂生产的电冰箱全部合格”与“这个厂生产的电冰箱全不合格”,其中的“部”、“不”发音相同,整句意思完全相反。这一类字词使用时一定要谨慎从事。还有如“切记”与“切忌”,“期中”与“期终”等不少这样的同音不同义的词,一定要准确选择运用,不能让人理解上出现歧义。

不能生造词语,胡乱使用简称。如某地方广播电台一主持人说:“现在我国城市已经普及了广电……”,“广电”显然是指广播电视。这样的简称,是生造词语,不科学,也未经规范,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承认。

在广播中经常听到“这个学校”、“这个县”的说法,使没有听到开头的听众不明白具体是哪个学校、哪个县。简洁精炼是“规范口语”的特点,恰当的重复也应该是其特点,这一切都要从口语是给人听的这一点出发。

土语、方言、俚语只流行一小块地区,使用范围狭窄。若使用,就会使大多数地区的人听不懂。要尽量不用;非用不可时,要考虑语言环境和范围,必要时要解释。

3.语法

遣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避免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语法结构混乱等语病;欧化式的句子要慎用,宁可不用,也不能使听者费解;要尽可能地使用短句子;短句子是口语的一大特点,因为它重点突出,说起来省劲,听起来也好懂,对一些书面语中的长句子,要尽量分解成短句子,层次就能清楚;句子的修饰成分、附加的关联词语要尽可能地少,这样能使句子的主干结构和层次关系脉络清晰,还能有效地防止语法毛病。

4.声、韵、调

汉语是音乐感最强的语言之一,非常优美动听。“规范口语”要注意语言的乐感,协调音节,和谐声调,讲究平仄,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比如“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果是书面语,就没有问题,但要通过口语反映出来,就难说也不好听。原因是这个短句子中就有四个字的韵母是撮口音“u”,如果稍加改动,变成“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就要好说一些,也顺耳多了。“规范口语”虽然不必像书面语那样过分拘泥于字字锤炼,但也要尽可能地注意声、韵、调的和谐响亮,这样才能吸引人。

5.口语技巧

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使用“规范口语”需要掌握一定的口语技巧。口语技巧集中表现在语气中的轻重、停连、快慢、高低以及语调等方面。这些技巧的熟练运用,直接制约着口语的节奏。“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⑩优美的节奏统一了思想感情的抒发和有声语言的表达,体现了语流的流畅感和整体感,形成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势的轻重缓急,使口语产生了艺术感染力。(11)

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严格使用“规范口语”进行播音,因而能比较准确地表述内容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使听众感到言之成理、推导有致。教师在课堂使用“规范口语”教学,比不讲究语言的规范化讲授在同一时间内可使学生多学三倍的内容。(12)在演讲中使用“规范口语”,不仅能使演讲内容准确、鲜明,形式生动、委婉,而且更助于抒发饱满的感情,使语气、语感、语调、语势得以充分表露。

目前,一些电视小品大加渲染连当地人日常口语中都在逐渐消失的俚语和粗俗的话,虽然在艺术上加了一点“佐料”,增强了娱乐性,但经过现代化媒体的大众传播,对语言规范化起了消极作用。国务院三令五申:“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以及音像制品等在语言使用上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13)愿“规范口语”这种高层次的文化语言,能通过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学校教学得到真正推广,使祖国健康、纯洁的语言为国家的现代化更好地发挥作用。

收稿日期:1994-05-21

注释:

①李运林:《传播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述而篇第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1页。

③《“BBC”采取措施净化语言》,1993年7月12日《参考消息》。

④陈章太:《语言生活调查》,1993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

⑤冯树林:《普通话与现代化》,1991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

⑥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转引自《语文建设》1993年第10期第25页。

⑦参见拙文《有声语言·口语化·冗余度》,《外语电化教学》1994年第1期。

⑧李运林:《传播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⑨胡明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1993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

⑩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11)详参见拙文《论电视教材解说的节奏》,《现代教育技术》1992年第2期,1993年第1期。

(12)郝嘉杰:《模式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1991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

(13)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的报告:《纠正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混乱现象》,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规范英语口语”特点新探_语言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