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之贯通论文_谢,强

试论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之贯通论文_谢,强

摘要:于对冯友兰先生人生四种境界的贯通,我们主要讨论一下三个问题:第一、“‘觉解’将人生境界划分开,是什么又让人生境界得以统惯,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第二、“随着‘觉解’程度的提升,人实际所处的境界是否也是单向度的提升”;第三、“四种境界是否能够并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关键词:冯友兰 人生境界 贯通 冯

先生认为“人是有觉解底东西,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东西”,因此“觉解”的程度便成为人生境划分的标准。但这里需要讨论的是“‘觉解’将人生境界划分开,是什么又让人生境界得以统惯,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随着‘觉解’程度的提升,人实际所处的境界是否也是单向度的提升”、“四种境界是否能够并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一、人生四境界何以统惯

冯先生通过对人的本质与人生意义的思考,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觉解”,肯定“人是有觉解底东西”。冯先生所说的“觉解”即是自觉地了解,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理性能力。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但人们对人生的觉解也存在着不同,冯先生忽其小异,取其大同,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觉解”是冯先生划分人生境界的总标准,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层次,设置界限将它们区分开来。但是四种层次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通过对“利”和“我”的觉解将四种境界纳入到一个整体之中。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顺才即是率性,顺习即顺从一人之习惯或一社会之习俗,此一境界中人,对人生的意义无觉解或甚少觉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他自己的利,此一境界中人,对人生的意义始有“己”和“利”的觉解;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即求社会的“利”,此一境界中人,觉解到“己”是社会中的“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所求的“利”应是社会之“利”,是“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此一境界中人,对“己”和“利”的觉解提升至宇宙或大全的层次,破除掉了人与我、私利和公利的二分。 由上可知,从觉解的程度上看人生四种境界是“分”,从觉解的内容上看人生四种境界是“合”,人生四境界为人己之辨、义利之辨所统惯。

二、人生四境界是否为单向度提升

虽然“人己”、“义利”之对立统惯人生境界,并且人生境界随着对“人己”、“义利”之对立的觉解程度的提升而提升,但是人生境界并非单向度的提升。冯先生认为:“境界有久暂。”此变化并非境界单纯地由低至高的逐级递增,还包括境界由高至低的跌落。冯先生说:“因人欲的牵扯,他虽有时有此种境界,而不能常住于此种境界。”在人欲的牵扯下,我们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也呈现出了反复的情况。针对境界的提升冯先生给出了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一个人的觉解使其到某境界”,二是“需要另一种工夫,以维持此种境界,使其常住于此种境界”,而此种工夫即是“用敬”。此是就变化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就不变说,冯先生认为:“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圣贤之所以境界无所变,在于圣贤既能觉解到更高层次的觉解,亦能善用“敬”的工夫,使其较高层次的境界常得维持。下愚之所以境界无所变,在于下愚,永只有很少的觉解,亦不能用“敬”的工夫,故而常住较低层次境界。冯先生的这种说法虽明显继承了儒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但这种继承不是命定论的继承,这种“不移”也并非绝对的不可改异,而是全然取决于觉解的程度与常用“敬”的工夫。此是就不变说。

从上述变与不变的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出,随着“觉解”程度的提升,人实际所处的境界并不一定是单向度的提升,还有双向的变动,故而还需常用、善用“敬”的工夫使其常住较高的人生境界。

三、人生四境界之间的关系

从人生境界为人己之辨、义利之辨所统惯,以及人生境界处于双向的、反复的变动中,我们可以推知四种境界是可以并存的,且是变动不居、相互渗透的。 此四种人生境界之所以能够并存,并非人能同时拥有两种、三种或四种境界。我们所谓并存者,即实际所处较低的人生境界并不妨碍其觉解有一较高人生境界的存在,从此种意义上看,较低的人生境界和较高的人生境界是并存的。一为身处之存在,一为知觉之存在。 所谓变动,于第二个问业已讨论过,此不再赘述。所谓不居,乃是从人己之辨、义利之辨统惯四种人生境界为一整体说的,并非单独的、割裂开去看的。就实际所处的某一境界而言,可以谓之居的。但从觉解程度和觉解内容的动态变化上看,人生的境界是不居的。

所谓人生四种境界相互渗透,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的形式,较低层次的境界和一较高层次的境界能以“身处之存在”和“知觉之存在”的形式并存,这就必然会出现二者相互影响的情况。较高层次境界向较低层次境界渗透,并影响较低层次境界中人的行为,而这一渗透也让较低层次境界中人有向较高层次境界提升的可能。相反较高层次境界也受到较低层次境界的牵扯,而使得人们不得常住较高层次境界。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境界间有相互渗透的公共媒介——“心”。

冯先生说:“有觉解是人的心的特异处。”人因有“心”,所以才能觉解“人己”、“义利”关系,才能获得不同的人生境界。从觉解的内容上看人生四种境界是“合”,对“己”和“利”的觉解,使得人生四种境界成为一体,不至于支离,而“觉解”又是“心”的特异处,所以“心”是不同境界间相互渗透的媒介。

四、余论与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知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是为“义利观”和“人己观”所统惯的,并呈现出双向、反复变动的特征。人生的四种境界也是可以并存的,且是变动不居、相互渗透的。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论体现了一种很高的人生智慧,了解这样的人生智慧,不仅会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正面的启示,也会增加和丰富我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人生境界理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同样具备现实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原人》,三联书店,2007.5。

2、田文军:《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现实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第 13 卷第1期。

3、张克政:《论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之贯通——兼与陈晓平先生商榷》,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第29卷第1期。

论文作者:谢,强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  ;  ;  ;  ;  ;  ;  ;  

试论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之贯通论文_谢,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