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方法探究论文_陈汝巍

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方法探究论文_陈汝巍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东至县供电公司 安徽池州 247200)

摘要:国家电力工程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了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的飞跃。研究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问题的,对于提升工程建设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安全危险辨识过程,并提出了输电线路工程的风险管理措施,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35kV以下输电线路;安全危险;辨识;管理

1 前言

随着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条件的不断变化,对其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用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并取得理想效果。

2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2.1 电能本身的危险性

电能作为人类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电能带来的危险性也有目共睹。电的危害主要有触电、引发火灾、爆炸等,尤其是触电对人体带来的危害最为常见,其危害程度也十分严重,这也使得工作人员对于电能有着很大的敬畏心理。如果输电线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则在后期验收测试时就会带来一定的危险,轻则造成线路短路、输电中断,重则会引发火灾、爆炸等危害,因此在施工结束进行工程验收时,其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更为重要,如果疏忽大意,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2 施工流动性

输电线路施工程往往沿线较长,基础、铁塔建设沿线分布,有时候一条线路会跨地区修建,不仅耗时长,而且施工地点呈流动性特点。一处施工结束就必须转移到新的地点去,施工地点的流动性也带来也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增大,由于工程施工中民工身份特殊,一般都是当地施工当地招人,没有固定编制,一旦该区域阶段工程结束,民工不随工程队伍流动,这不仅会给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会使得塔杆等基础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输电线路的整体安全输送。另外,随着工程建设地点的不断移动,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也在随时变化,其带来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增大,随着施工过程中地理环境、施工人员、技术特点等的不断变化,不安全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给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可控性。

3.3 施工环境及作业环境

一方面,输电线路施工一般工程沿线很长、覆盖面积较大,且一些地段荒无人烟、翻山越岭都有可能,这就造成了施工环境的复杂多变,环境的不可控性很容易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突发危害,如地质塌陷带来的电线塔杆倾倒,如果有施工人员在塔杆上作业就会严重威胁其人身安全,又如在山顶建设塔杆或搭线时,其作业的危险程度更高,风险更难以把控;另外,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大多是露天作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大风、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也会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给施工的安全管理带来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由于输送电路施工的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挑战,为保证电力输送的绝对安全,输电线路都是经电线塔杆在空中连接输送,因此其作业环境绝大部分都是高处作业,这样很容易产生高空坠落的伤亡事故。

3 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危险辨识过程

3.1 明确危险源的辨识对象

所谓的安全危险辨识,首要的便是需要明确辨识对象,形成一个目标范围,再将目光锁定这一范围内的对象,对此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可能引发输电线路工程危险的因素,结合统筹的因素来对应明确危险源的辨识对象。

3.2 分辨安全危险源

已经明确了危险源对象的大致范围,则应该对其实施逐层剖析与分解,从而明确各个工序、施工阶段所存在的具体危险源,再单独着眼于这一工序来进行深入计算、统计、分析危险源的危害等级,具体方法有经验法、流程图法、表格统计法等。实际的危险源辨识,也要结合其所处阶段、所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等,达到对危险源的初级判断,这其中涉及到定性、定量评价,能够保证危险源的辨识精准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剖析危险源的生存条件与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出现需要具备特定条件,分析引发危险源的条件以及触发因素,再根据这些条件与因素来对应采取措施,从内外双方面入手,消除一切可能导致危险的条件、因素。无论是条件的分析还是触发因素的剖析都应该以所施工的输电线路工程实际为依据,而且要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与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准确性。

3.4 危险源评价,确定危险等级

根据分析得出的安全危险影响范围大小来评价危险源,明确其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具体的评价一般采用仿真模拟法、敏感性分析法、矩阵分析法等,通过多重分析来明确危险的等级,在明确危险源等级的基础上来对应采取应对措施,根据危险源等级来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4 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的风险管理

4.1 风险识别

工程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风险识别,对于风险管理成效起到关键作用。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连续性、系统性、预见性的识别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责任承担、施工质量、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就是风险识别。如果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无法通过有效措施全面、准确的识别工程中的潜在风险,那么控制和管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时机将会被错过,这些风险将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实际当中并不是所有风险都会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但未得到有效处理的风险会逐渐累加,在不断积累和发展后对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4.2 风险评估

实际的当中输电线路工程风险评估由风险的评价和风险的估计两部分组成,其中风险估计的作用在于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而估计风险发展后可能导致的后果,而风险评价的作用则在于分析该风险的应对、处置、管理需要投入的费用和效益。分类和汇总以上发现的风险后,需要对各个风险在项目施工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确认,并对同类风险源的分布量进行量化,进而根据专家的指导预测这些风险,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风险评价的准则,最终获得风险评估的结果。

4.3 风险的处理

实际当中主要有三种风险处理方式:首先是风险控制,这种方法中风险会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相关措施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其次是风险自留,在该方法中风险由施工企业或工程自身承担,其中风险自留基金是实现该风险处理对策的前提,利用风险自留基金补偿或弥补产生严重后果风险造成的资金损失,风险自留经常作为一种风险的财务对策应用于企业当中。此外,实际当中还经常运用风险转移法,通过向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企业或施工队伍转移风险,实现企业风险损失的有效控制。

4.4 风险监督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风险监督部门纠正、控制、预防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上的偏差问题,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实现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其中风险因素、风险分布点的管控应当作为输电线路工程风险监督的重点,进而有效的管控、监督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得到项目管理者、参与者的有效落实[3]。

5 结语

通过对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关键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安全危险管理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曾凯文,文劲宇,程时杰,卢恩,王宁.复杂电网连锁故障下的关键线路辨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11):60-62.

[2]翟双德.输电线路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几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7(01):115-116.

[3]高嵩,陈永洪,谢志松.浅谈220kV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6(21):88-89.

论文作者:陈汝巍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  ;  ;  ;  ;  ;  ;  ;  

35kV以下输电线路工程安全危险辨识与管理方法探究论文_陈汝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