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CT联合ELISA法检测血清AFP-L3含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肖贵明

湖南省武冈市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 要】目的:对MRI、CT联合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含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6例血清标本,采用CT、MRI进行扫描并结合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AFP-L3的含量。结果:血清AFP-L3诊断灵敏度为69.85%(63/91),诊断正确率为75.74%;CT诊断灵敏度为80.22(73/91),诊断正确率为83.82(114/136);MRI诊断灵敏度为85.71(78/91),诊断正确率为86.76(118/136),MRI、CT联合ELISA法诊断灵敏度为90.11(82/91),诊断正确率为90.44(123/136),三种诊断方法及联合使用诊断正确率、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在特异度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CT联合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含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提高了PHC的诊断率,减少了误诊率,在临床上可结合相关病史、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关键词】MRI;CT;ELISA法;血清AFP-L3;原发性肝癌

引言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循环中的超微量肿瘤标志物是目前实验诊断肿瘤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根据以往研究表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已成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PHC)的主要诊断指标,但仍旧存在20%~40%的PHC患者AFP阴性或者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 fetoprotein isoforms,AFP-L3)是肝癌诊断的高特异性指标,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成熟,CT、MRI等对癌症的早期诊断率也不断提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6例血清标本,采用CT、MRI进行扫描并结合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AFP-L3的含量,旨在研究其在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6例血清标本。其中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97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1.3±3.6)岁。根据病理学诊断将其分为PHC组91例,良性肝病组45例,或者包括肝硬化结节36例及慢性活动性肝炎9例。疾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中华人名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并由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与中国抗癌协会合编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诊断标准。136例病例均具有CT和MRI扫描资料。

1.2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1.2.1 AFP-L3含量检测

AFP-L3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由上海逸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进行;酶标仪为芬兰雷勃Mk3型。根据试剂盒推荐以AFP-L3>37.89ng/ml为cut-off值诊断PHC,计算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即真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 + 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率)=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

1.2.2 CT 检查

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16扫描机,全部病例均行平扫或增强扫描,增强采用Ⅲ期扫描,扫描范围自膈肌至趾骨联合下缘,扫描层厚5mm,螺距1.5,重建层厚2mm,造影剂为碘海醇(1300mg/ml),成人用量为80ml/次,注射速率为3.0ml/s。注射造影剂后20~25s。行肝动脉期扫描,70s开始后经处理技术得到二维及三位重建图像而诊断。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每个病灶大小、位置及强化程度等。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如下:①肝内小肿瘤(直径≤3cm):肝内有圆形低密度灶,边界一般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无显著增强,门脉期肿瘤显著增强,延时期对比剂流出较快,肿瘤恢复低密度造影。但亦有的病灶并不显著增强。②肝脏中、大型肿瘤(直径分别大于3cm或5cm):肝内有3cm以上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样低密度区,中心可有更低密度灶,如有瘤内出血,则为高密度灶。造影增强后,动脉期肿瘤无增强,门脉期肿瘤增强,密度由外周向中心逐渐降低,境界变得更清楚。肿瘤内出现结节或分隔。延时期肿瘤恢复低密度影。有的肿瘤亦可不增强,有的可见包膜增强。③弥漫性肝肿瘤:肝内可见细小的低密度灶,一般为多发,分布均匀且大多有肝硬化的表现。CT检查根据PHC病灶的增强扫描经后处理技术得到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而进行诊断。

1.2.3 MRI检查方法

扫描均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机,患者仰卧位,CTL线圈,均行矢状位T1W1(TR 400-440ms,TE 42ms),T2W1(TR 3000-3025ms,TF 102-118 ms),轴位T2W1(TR 3000ms,TE 120 ms)及反转恢复序列STIR,注射GD-二聚体TPA后增强扫描,剂量为0.2ml/kg,行矢状、冠状及轴位扫描。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如下:①肝内小肿瘤(直径≤3cm)T1和T2加权像分别有低信号和高信号区,40%病灶可见假包膜,境界清楚,多为圆形、类圆形,信号均匀。增强扫描表现类似CT增强所见。②弥漫性肝肿瘤T1和T2加权像分别为多发低信号和高信号区。多为大小不等结节状,境界不规则。③肝脏中、大型瘤T1加权像信号稍低,若瘤内出血则在低信号区有高信号,若肿瘤液化坏死则在低信号区内有更低的信号;T2加权像信号稍高,但信号不甚均匀。多有血管受到侵害、子瘤结节、假包膜等。MRI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输到3D工作站,进行SSD、MPR及VR后处理,形成多方位旋转的3D图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相关数据采用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多样本利用F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清AFP-L3诊断灵敏度为69.85%(63/91),诊断正确率为75.74%;CT诊断灵敏度为80.22(73/91),诊断正确率为83.82(114/136);MRI诊断灵敏度为85.71(78/91),诊断正确率为86.76(118/136),MRI、CT联合ELISA法诊断灵敏度为90.11(82/91),诊断正确率为90.44(123/136),三种诊断方法及联合使用诊断正确率、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在特异度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PHC是一种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很快、具有较高死亡率且治疗棘手的恶性肿瘤。及早发现并得到及时的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成为了目前肝癌诊治研究的热点。部分肝炎性假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肝淋巴管瘤患者临床上均较少见,且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都缺乏特异性,难以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区分开来,从而产生漏诊与误诊,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史以完善影像学检查进一步作出判断,提高诊断正确率。AFP-L3是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对PHC的早期诊断及良恶性肝病的鉴别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据相关文献报道,35%的直径<2cm的小肝癌患者可出现AFP-L3显著升高,AFP-L3阳性的患者肝癌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潜在特性,因而AFP-L3对AFP低浓度的PHC,特别是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CT与MRI的多期扫描目前已成为PHC的常规检查技术。CT扫描可发现肝内的亚厘米结节病变,而不受肿瘤供血多少的影响。但CT检查也存在缺陷,在两个扫描层面之间容易出现遗漏微小病灶。MRI是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它可以发现肝内<1cm的结节病变,能准确鉴别小血管瘤及小肝癌,在肝占性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AFP-L3浓度检测与CT、MRI扫描联合用于鉴别诊断PHC,能发挥三种检测手段各自的优势又能弥补其不足,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而诊断灵敏度也显著提高。

本研究中,血清AFP-L3诊断灵敏度为69.85%(63/91),诊断正确率为75.74%;CT诊断灵敏度为80.22(73/91),诊断正确率为83.82(114/136);MRI诊断灵敏度为85.71(78/91),诊断正确率为86.76(118/136),MRI、CT联合ELISA法诊断灵敏度为90.11(82/91),诊断正确率为90.44(123/136),三种诊断方法及联合使用诊断正确率、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在特异度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提高了PHC的诊断率,减少了误诊率,在临床上可结合相关病史、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陈蕾.联合检测肿瘤三项指标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3-64.

[2]王均,李亮.CT、MRI对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0,4(2):183.

[3]Tamura Y,Igarashi M,Suda T,et al. Fucosylated fraction of alpha-fetoprotein as a predictor of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curative treatment[J]. Dig Dis Sci,2010,55(7):2095 -2101.

[4]周家瑾,潘继承.乙肝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与相关酶学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9):66.

[5]韩素桂,黄彩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甲胎蛋白抑制体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2012,27(6):874-876.

[6]徐万菊,韩玉刚,张芊,等. 甲胎蛋白异质体与高尔基体蛋白73在甲胎蛋白低浓度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2):174 -176.

[7]Trinchet JC,Alperovitch A,Bedossa P,et al,Epidemiology,prevention,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Bull Cancer,2009,96(1):35-43.

[8]邝妙欢,欧阳文婷,林建华,等. 甲胎蛋白异质3、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检测肝细胞癌的对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2010,4(4):12 -15.

论文作者:肖贵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MRI、CT联合ELISA法检测血清AFP-L3含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肖贵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