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研究

七种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研究

陈敏[1]2003年在《七种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蝙蝠回声定位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蝙蝠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声波的特征和蝙蝠的生态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声波的主频率影响蝙蝠可探测到的猎物的大小、猎物能被探测到的距离及猎物探测和躲避蝙蝠的能力,声波的结构则影响蝙蝠在干扰环境中探测猎物的能力,因此研究影响蝙蝠声波结构和特征的因素、探讨蝙蝠声波探测和定位的机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蝙蝠的生态行为。回声定位声波的发出和分析处理不仅受声波发射器官及声波接收器官结构的限制,也受蝙蝠的体型、年龄、蝙蝠的状态、蝙蝠捕食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本论文采用回声定位声波探测仪(D980,ULTRASOUND DETECTOR,Pettersson Elektronik AB,瑞典)和数字式录音机(SONY,TCD-D8)录制回声定位声波,用专业声谱分析软件Batsound 3.10(Pettersson Elektronik AB,瑞典)对录制的声波进行分析。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天平等测量蝙蝠的形态特征。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对云南菊头蝠、大耳菊头蝠、普氏蹄蝠、双色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分析,描述其声波特征,是国内首次对这4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报导,云南菊头蝠是中国特有蝙蝠,对其进行声波描述具有中国特色,为国际蝙蝠回声定位声波库的建立提供新的数据和资料。对云南菊头蝠的母幼蝠进行形态和声波上的比较研究,探讨随着云南菊头蝠生长发育其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的变化,描述母幼的交流行为,确定其母幼交流的方式主要为声音。比较了云南菊头蝠和普氏蹄蝠飞行状态和悬挂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描述这2种蝙蝠的多普勒补偿效应,悬挂状态声波频率显着高于飞行状态,声脉冲时间和间隔时间显着长于飞行状态,FM带宽窄于飞行状态。比较和分析3种蝙蝠(角菊头幅、叁叶蹄幅和大蹄幅)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的性别二态性,结果显示编幅形态没有显着的性别二态性,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存在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可能由于群居骗幅的性别分工或为通讯方便造成的,编幅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性别二态性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展不多,本文对3种崛幅的性别二态性的比较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厂辟了中国编幅研究的新领域。

周江[2]2001年在《贵州省七种蝙蝠空间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分布于贵州省安龙县梨树乡笃山村喀斯特地区的3科3属的7种蝙蝠:蹄蝠科的蹄蝠属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和叁叶蹄蝠属的叁叶蹄蝠(Aselliscuss stoliczkanus);菊头蝠科的菊头蝠属的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小菊头蝠(Rhinolophus blythi);以及蝙蝠科的鼠耳蝠属的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的生态形态特征(翼形)和回声定位信号与各种类的捕食行为的联系,并进一步从食物成分、生境类型和捕食高度叁个方面探讨了这7种蝙蝠的生态位分布格局。同时,还对皮氏菊头蝠的捕食习性(是随机捕食或是有一定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所得初步结论是皮氏菊头蝠在夏季的捕食对象以中型蛾类为主。 该项研究是国内关于蝙蝠的营养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首次报道,同时皮氏菊头蝠(R.pearsoni)和毛腿鼠耳蝠(M.fimbriatus)的回声定位信号的研究也属于首次。在研究中我们首先根据7种蝙蝠的生态形态特征(eco-morphology)和其回声定位信号的特征,对它们的生态需求作出预测,然后在野外的研究中,从食物成分、捕食高度、捕食生境叁个方面探讨这7种蝙蝠的叁维生态位和它们的种间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根据蝙蝠的生态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信号特征所作的预测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与其实际生态需求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它们的捕食策略及种间竞争关系作出预测和判断。在分布于研究地区的7种蝙蝠中,蹄蝠科的大蹄蝠(H.armiger)、黄大蹄蝠(H.pratti)、中蹄蝠(H.larratus)和菊头蝠科的皮氏菊头蝠(R.pearsoni)的生态需求相近,蹄蝠科的叁叶蹄蝠(A.stoliczkanus)和菊头蝠科的小菊头蝠(R.blythi)的生态需求相近,而蝙蝠科的毛腿鼠耳蝠(M.fimbriatus)与上述6种蝙蝠的竞争关系较弱。为了判断它们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强弱,研究中采用了每两种间生态位的重迭系数的大小进行衡量,然后得到了叁个竞争强烈的种对,它们分别是:大蹄蝠(H.armiger)和黄大蹄蝠(H.pratti);中蹄蝠(H.larvatus)和皮氏菊头蝠(R.pearsoni);叁叶蹄蝠(A.stoliczkanus)和小菊头蝠(R.blythi)。而毛腿鼠耳蝠(M.fimbriatus)与最后一对有着较小程度的重迭。由此认为,该地区的蝙蝠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spatial distributing pattern)是由于各种类间的竞争形成的,而不是按照每一个种的回声定位信号频率的高低随机分布的,不仅不同科之间的种类如此,同一科,甚至同一属内的种类也是如此。蝙蝠在进 化历史中形成的回声定位信号的作用皿然包括了对猎物的搜寻,门灿娜叶捕食对象的发现和 捕食行为的亢成,还可以依赖于视觉和被动听觉(即侦听冰物所发3*W产波)。同时,所研 究的7种蜗蜗没有一申11是采用固定不变的捕食方式,同讣,它们在个同+境下所采用的回j一 定位信号也是灵活可变的。所以,竞争是物种形成和分化的大键囚素。而某一地方的蜗幅群 落,I。的种类为了避免或减弱竞争强度,它们所采取的生态对策不外下两种:一是拓宽白己的月 生态付*11CI记\二足在某一雏度缩窄自己的生态位,如食物的专化和捕食生境的单一性等 在遭受人为破坏的11K斯特地区的次生植被中生活的蹄蛔 门…川sideridae)和菊人蛔 (RI正1川*p且巾*e)不类,它们的捕食生境又常绿阔”】-林有者极强内依赖性,在有限 的和呈厦 块什(p**1正〕仆}h川勺缸物资源士 中口 它皙 的竞争尤为激烈冒 以至*对词个不的种群数员秆J汀 生了卜制。而又于螨幅禾(Ve spe讨山。dd。e)的种类,如大鼠q蛹(AOW八。。反0。Io)飞毛腿鼠 耳蛔毛南蛹(la ic) 匠西南鼠耳幅(协OhS SllUIjlll刀。)等,匠 于它仑 的食物资源地乡不仅限 制 于森林,囚此种群数录往往大于同域的蹄幅科和菊头幅科利。类。另外一个方而,山于人蹄狮 和扔人蹄蛔有着共同的十态需求,因此二者有可能在进化过程·I’发十了十态杜换*m109k川 山Spl*Ce),如.iy(冈多h定位信号特 征极度相 *。 ;11 ]:食虫类蜗蛹(illsectivorous bats)的食物以昆虫为土,11人部分的’!{境与森林有者密 w联系,而*每一个(柯山捕食量部很大。因此对于食虫崛蛔而台,是否像D「1大陆狐蜕作为热 们刚朴的关础种那朴,而成为亚热带I。弃斯特或是温带地区常绿落1llch阔N1怀的大键种,山足值 得探讨和研究的。同时,山于种植型农业的发展,食虫炯蛐对此类新生境的适应和作用,以 及人量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对食虫煽幅的影响,都需要对炯蛹进行全而而深入的生态学研 yi。 迎过这J页 11 rf勺f,if究,司以得到如下结论:l)常绿IZ;Jll!林是食虫类崛蛇的重要上!Z食’卜 境;2)在 F;J域分呐川{J 98下日各利1类问,种 rf1)竞争是存在 (I{;3)为了缓解竞争压力,各利。炎 t山十;丛对策是灵活的,只体表现为:回声定位信号的使用,以及捕食生境的拓宽等。4)对 厂皮氏沁人晰所表现?

朱斌良[3]2008年在《海南岛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共计有18科201属1107种,可分为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optera)。大多数蝙蝠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迄今为止,我国记录的蝙蝠种类有7科29属125种,占世界翼手目的11.3%。文献记录海南岛的翼手目的种类为32种,占我国翼手目物种的种类的25.6%,翼手目物种的多样性比较丰富。但由于蝙蝠栖息地的破坏与食用、贩卖蝙蝠等,使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在数量和种类上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为了对海南岛蝙蝠的种类做进一步的调查,并掌握蝙蝠的栖息地类型,弄清其受协因素与保护现状。从而提出保护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的措施,也为以后开展蝙蝠的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和依据。2007年6-12月采用查阅文献、走访调查与野外调查叁种相结合方法,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采用Shannon-Weiner指数对翼手目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到蝙蝠4科7属18种,占海南岛已有记录的翼手目种类(32种)的56.3%,占中国翼手目种类(125种)的14.4%,其中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为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分布新记录(待发表数据),具有比较高的翼手目多样性,其Shannon-Weiner指数( H′)为2.2333,Pielou指数( J )为0.7727,具有比较高的翼手目多样性。但不同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洞穴型蝙蝠占优势,为14种,占总采集种类数的77.8%,其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指数(J )相对较高,分别为2.0536和0.7105。采集到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为中国特有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和南长翼蝠(Miniopterus pusillus)被列为易危种(VU);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中菊头蝠(R. affinis)、犬蝠(Cynopterus sphinx)、褐扁颅蝠被列为近危(NT)种,几乎符合易危(VU)种。犬蝠(C. sphinx)被列入《中国濒危红皮书·兽类》,但濒危等级未定。所采集到的翼手目物种,其区系组成以东洋型(12种,66.7%)为主,同时有少量的地中海型和南中国型种,季风型种的特点。经过访问调查得知,蝙蝠的受胁因素为人类活动对蝙蝠栖息地的破坏、不正当的捕杀、贩卖蝙蝠、食用蝙蝠以及化学农药的利用等。针对翼手目物种受胁因素提出4点保护对策:①加大对蝙蝠栖息地的保护;②完善相关保护法,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③加强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科学研究;④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蝙蝠的保护意识。

刘伟[4]2012年在《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河南省太行山区的林州市、辉县市、修武县、济源市,河北省太行山区的涉县、邢台县、内邱县、临城县,山西省太行山区的垣曲县、闻喜县、乡宁县、翼城县、沁水县、阳城县及陵川县共计15个县、市为抽样地,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 (Temminck,1835);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1774);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macrotis (Blyth,1844);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 (Kuhl,1819);毛腿鼠耳蝠Myotisfimbriatus (Peters,1871);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 (G. Allen,1923);褐大耳蝠Plecotusauritus (Linnaeus,1758);金管鼻蝠Murina aurata (Milne-Edwards,1872);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1872)。长尾鼠耳蝠和金管鼻蝠为易危(VU)物种,角菊头蝠、大耳菊头蝠、毛腿鼠耳蝠和褐大耳蝠为近危(NT)物种,马铁菊头蝠、水鼠耳蝠、白腹管鼻蝠为无危(LC)物种。在太行山南段,马铁菊头蝠和白腹管鼻蝠为优势种,角菊头蝠为常见种,大耳菊头蝠、金管鼻蝠、褐大耳蝠和鼠耳蝠属的水鼠耳蝠、毛腿鼠耳蝠、长尾鼠耳蝠的物种数量少、分布范围窄,为稀有种。有些蝙蝠其种群数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金管鼻蝠、褐大耳蝠仅在冬季观察到;马铁菊头蝠、角菊头蝠、鼠耳蝠属(水鼠耳蝠、毛腿鼠耳蝠、长尾鼠耳蝠)夏季与冬季的数量差别较大,分别是13628:1388、816:129、381:71。对栖息洞穴进行了测量、研究并作出了重要性评估,涧河洞、黄楝树水渠属于水平1,涧河洞内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中有4种(角菊头蝠、大耳菊头蝠、毛腿鼠耳蝠、褐大耳蝠)属近危(NT)物种,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中有2种(长尾鼠耳蝠,金管鼻蝠)属易危(VU)物种、3种(角菊头蝠、毛腿鼠耳蝠、褐大耳蝠)属近危(NT)物种。10个洞穴属于水平2,这些洞穴为蝙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冬眠环境。14个洞穴属于水平3,主要为蝙蝠夏季栖息洞穴。12个洞穴属于水平4,其中8个洞穴是蝙蝠夏季栖息地,另外4个洞穴中几乎没有蝙蝠栖息。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结果表明: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着。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着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

牛红星[5]2008年在《河南省翼手类区系分布与系统学研究》文中指出从2003年10至2007年12月,对河南省翼手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研究了河南省翼手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态习性,评估了蝙蝠栖息地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保护性建议。2采用“取骨髓-空气干燥法”和“取骨髓-蒸气固定法”对河南省5种蝙蝠科蝙蝠和2种菊头蝠科蝙蝠进行了核型研究,初步探讨了核型的演化;对不同产地的10种蝙蝠进行了RAPD分析,确定了它们的亲缘关系。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九种蝙蝠(八种组织: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肌肉、胃、小肠、舌)的同工酶(EST、LDH、MDH、ME)表达情况、电泳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4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研究了河南省翼手类的分子系统发育,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进行了种群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共观察到蝙蝠130000余只,采集标本628号,隶属3科10属26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0.8%。其中古北界种4种,占15.4%;东洋界种11种,占42.3%;广布种11种,占42.3%,河南省的翼手类以东洋界种和广布种为主。2.河南省的翼手类动物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的种类多,数量集中,平原地区种类少,数量大,但分布不集中。3.栖息蝙蝠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洞穴是西峡云华蝙蝠洞和米坪洞、南召的仙人洞、济源的黄楝树引水渠、商城的乌龙洞及桐柏回龙的熊洞,因其为多种蝙蝠提供繁殖和冬眠地而具有较高保护价值,但所有的栖息地保护现状均不容乐观,蝙蝠的生存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急需加强保护。4.根据翼手类的组成、分布、数量、区系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将河南省翼手类动物地理划分为5个动物地理省:I、豫西北太行山地动物地理省;II、豫西伏牛山地丘陵台地动物地理省;III、豫西伏南山地丘陵盆地动物地理省;IV、豫南桐柏-大别山地森林动物地理省;V、豫东黄淮海平原动物地理省。5.蝙蝠科5种蝙蝠和菊头蝠科2种蝙蝠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的染色体数为2n=50,N.F=48,其核型与南蝠Ia io的核型比较接近;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的染色体数为2n=46,N.F=50;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的染色体数为2n=44,N.F=52;东亚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的染色体数为2n=38,N.F=48;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的染色体数为2n=26,N.F=44;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染色体数为2n=62;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染色体数为2n=58, N.F=60。其中大棕蝠、马铁菊头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6.蝙蝠科7种蝙蝠RAPD分析结果表明:7种蝙蝠分为四大类群,亚洲长翼蝠为一个类群,白腹管鼻蝠构成另一个类群,3种鼠耳蝠、大棕蝠为一个类群,东亚伏翼为第四类群。鼠耳蝠较为原始,与其关系最近的是大棕蝠,关系最远的是长翼蝠。菊头幅科3种蝙蝠RAPD分析结果表明:角菊头蝠属于比较原始的类群,它与中菊头蝠的亲缘关系近于其与马铁菊头蝠的亲缘关系。不同产地的同种蝙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其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同一产地同种蝙蝠的遗传多态性,同一区域的同种蝙蝠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分化,而同一冬眠群内的蝙蝠之间几乎没有分化。7.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在八种组织中,EST、LDH、MDH和ME同工酶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EST同工酶在肾脏、肝脏和小肠中占优势,表现为多型性,活性高;LDH同工酶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胸肌、肾脏等耗氧型组织中,以B亚基为主,在肝组织中,以A亚基为主;MDH同工酶具有组织特异性,s-MDH和m-MDH酶带在八种组织中的分布差异表明蝙蝠主要以线粒体型酶为主,这与翼手目动物适应飞行、消耗能量大有着密切联系;在八种组织中肌肉的ME同工酶表现的酶带最多,活性也较强。同属蝙蝠的同工酶谱型差异较小,仅表现为酶带的强弱稍有不同及某些亚带出现的多少和位置,不同属蝙蝠差异稍大。8.基于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菊头蝠科与蹄蝠科、蝙蝠科的关系都较近,而蹄蝠科与蝙蝠科的关系较远;在蝙蝠科内,管鼻蝠属与鼠耳蝠属的关系比较近,长翼蝠属与其他属的关系最远。河南省的长翼蝠与中国海南的长翼蝠应分属两个不同的亚种,而河南省的长翼蝠与日本的长翼蝠差异较小应属于一个亚种。长翼蝠的种群研究显示,在不同地点之间的长翼蝠遗传距离差异非常小,这表明河南省的地理环境不足以对蝙蝠形成阻隔,在各个蝙蝠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菊头蝠科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应将吉林的马铁菊头蝠定名为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nippon),将云南样本鉴定为马铁菊头蝠尼泊尔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tragatus),而河南样本可能为马铁菊头蝠新亚种。将菊头蝠科6种蝙蝠聚为两个独立的分支即角菊头蝠、单角菊头蝠、菲菊头蝠聚为一支,马铁菊头蝠、大耳菊头蝠、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聚为另一支,分歧时间大约为2.9-7百万年前。

徐栋[6]2011年在《翼手目动物犁鼻器系统分子进化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脊椎动物的犁鼻器系统(vomeronasal system, VNS)能够感受种内信息素(pheromones)和环境中的气味。感受信息素能力在动物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种内交流、生殖和交配行为等。本研究选择了犁鼻器系统特异表达基因——瞬时受体电位基因(Trpc2)作为分子标记,因为Trpc2基因在犁鼻器系统信号传导过程中必须的,不可或缺的,而且并没有其它功能。我们选择了代表不同蝙蝠谱系的14种蝙蝠,对它们的Trpc2最长的外显子(exon 2)进行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同时我们分别利用在线数据库搜索和实验的方法得到马来大狐蝠(Peropus vampyrus)和莹鼠耳蝠(Myotis lucifugus) Trpc2多个外显子序列。我们对这些序列进行分子进化遗传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Yinperochiroperan亚目(翼手目两大亚目之一)的11种蝙蝠Trpc2基因都是假基因,提示这些蝙蝠都丢失了犁鼻系统功能;而Yangochiropteran亚目(翼手目的另一亚目)四种蝙蝠中有叁种蝙蝠的Trpc2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区,另外一种为假基因,这显示不是所有的Yangochiropteran亚目蝙蝠的犁鼻器系统都没有功能的。同时,我们还结合蝙蝠的犁鼻器系统形态学数据进行分析,早期的蝙蝠犁鼻系统形态学数据和我们的分子遗传学数据完全一致,这一结果强有力支持蝙蝠的犁鼻器系统信号转导能力大量或普遍丧失。我们试图从视觉、回收定位类型、食性等方面来解释犁鼻器系统的在蝙蝠中大量丧失这一现象,但是结果显示退化的犁鼻器系统与视觉、回声定位或食性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感觉代偿或互补。对于那些少数仍然保留犁鼻器系统的蝙蝠其犁鼻器特殊功能更深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犁鼻器系统在蝙蝠中是非必需的。本研究为翼手目动物蝙蝠大规模丧失犁鼻系统功能提供了遗传学基础,并认为动物丧失犁鼻系统功能的原因比先前人们认为的更加复杂。

金龙如[7]2005年在《马铁菊头蝠夏季对鳞翅目昆虫的捕食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在欧洲处于濒危状态,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列为低危/接近易危(LR/nt)种,因此对马铁菊头蝠的捕食策略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蝙蝠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研究了马铁菊头蝠的夏季对鳞翅目昆虫的捕食策略,主要包括马铁菊头蝠的夏季食性——以鳞翅目(Lepidiptera)昆虫为主、捕食方式和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变化等。主要结果如下: 1.马铁菊头蝠夏季食物以鳞翅目(Lepidiptera)(数量百分比 75%)、鞘翅目(Coleoptera)(6%)、膜翅目(Hymenoptera) (5%)、同翅目(Homoptera) (5%)和双翅目(Diptera) (3%)为主,其它为 6%。马铁菊头蝠所捕食的鳞翅目昆虫包括 11 科 30余种蛾,主要以夜蛾科Noctuidae(占所捕食的鳞翅目昆虫的数量百分比为36.6%)、天蛾科Sphingidae(24.1%)、尺蛾科Geometridae(13.4%)和刺蛾科Limacodidae(9.5%)为主,捕食的鳞翅目昆虫前翅翅长介于 5—40mm(数量百分比为 99.5%)之间和 60—65mm 之间(0.5%) 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马铁菊头蝠在捕食过程中不是随机捕食,而 。是有选择性。 2.捕食方式主要为空中飞行捕食(昆虫夜间活动高峰期)和鹟式捕食(flycatching)(昆虫夜间活动高峰期后) 没有观察到地面拾遗式捕食。空中飞行捕食的猎物个体较 ,小(就鳞翅目昆虫而言,翅长为 5—20mm),而鹟式捕食的猎物个体较大(10—40mm和 60—65mm),无论采取何种捕食方式,在捕捉到大个体猎物后,马铁菊头蝠往往不在飞行中吃掉猎物,而是栖息高处,对猎物选择性肢解——吃掉营养丰富的头部和腹部,而把翅,触角和腿等留下。 3.飞行和悬挂状态下,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形式基本相同,均为(FM)—CF—FM 型。在蝙蝠接近猎物的过程中,声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着减小,下调 FM(即 TFM)组分变得愈为显着,捕捉猎物的瞬间,产生捕食蜂鸣,在捕捉到猎物后的50ms 内,几乎不发出回声定位声波。飞行与悬挂状态相比,声脉冲重复率前者显着高于后者(t=3.57,P<0.05);主频率前者显着低于后者(t=-4.35,P<0.05);声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前者显着低于后者(分别为t=-29.12,P<0.05;t=-33.03,P<0.05);能率环前者显着高于后者(t=13.47,P<0.05)。

王延校[8]2012年在《云南南部洞栖蝙蝠初步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从2010年7月到2011年9月,对云南省南部地区洞栖蝙蝠的种类、数量、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并对洞栖蝙蝠栖息地保护现状进行了评估。这次研究共调查了19个洞穴,这些洞穴均属于第一次调查。观察到蝙蝠35000多只,采集标本275号,经鉴定,隶属5科9属14种,即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的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大鼠耳蝠Myotis blythii、长翼南蝠Myotis longimana和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蹄蝠科(Hipposideridae)的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bicolor、大蹄蝠Hipposideridae armiger和叁叶蹄蝠Aselliscus stoliczkanus,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的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其中,长翼南蝠的种群数量最大,普通长翼蝠分布最广。云南省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洞栖蝙蝠的生存,有许多天然及人工洞穴,蝙蝠资源相当丰富,蝙蝠的种群数量较大,如巍山蝙蝠洞和大理清化古洞。但有些洞穴已被开发,有的正在开发,不合理的开发已经使得蝙蝠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蝙蝠生存岌岌可危。因此,对翼手类栖息地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郭婷婷[9]2009年在《大蹄蝠的微卫星标记筛选及其种群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翼手目(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主要类群之一,也是最为神秘的类群,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动物。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小蝙蝠亚目,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关系密切。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为直接干扰对大蹄蝠种群构成严重的威胁。目前大蹄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生态、捕食和回声定位以及核型分析方面,而运用分子手段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作为一种更理想的分子标记,已经广泛应用于种群遗传学研究领域中。为了进行大蹄蝠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我们首先采用富集文库的方法,从大蹄蝠基因组中筛选出8个微卫星位点标记,从中选出5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同时,根据引物通用性原则,我们选取了普氏蹄蝠物种中的4个多态性位点,共得到9个微卫星位点,对大蹄蝠13个种群250个个体进行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分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1)各种群的总等位基因数为163,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89—11.67),大陆地区的等位基因丰富度、观测杂合度均高于海南和台湾,等位基因丰富度数值显示贵州最高,达5.18,相对的台湾新竹数值最低,为3.55。总的观测杂合度最高值出现在贵州种群,达到了0.88,最低值则为海南种群(0.61)。在种群哈—温平衡检验中,有3%显示了杂合子缺乏(经Bonferroni校正),在所有种群两两位点连锁不平衡检测中,均未检测出连锁现象。2)各种群等位基因丰富度Rs值与经纬度关系,结果显示,Rs值与纬度呈正相关(b=2.40,a=-3.35,R~2=0.32,P=0.04),与经度呈明显的负相关(b=-5.38,a=29.80,R~2=0.42,P=0.02)。显示大蹄蝠种群的建群趋势为自西向东,由大陆向岛屿方向。3)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大部分种群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P<0.001),海南、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种群遗传分化水平差异显着,存在有限的基因流。距离隔离模式分析表明,所有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遵循距离隔离模式(b=0.041,a=-1.83,R~2=0.23,P<0.001),仅对大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非距离隔离模式,种群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遗传距离不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地理自然屏障在大蹄蝠种群遗传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种群的建群趋势提示我们对低经度地区大蹄蝠栖息环境的保护更具有实际意义。

王芳[10]2010年在《河南省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搞清楚河南省马铁菊头蝠的亚种分类地位,以及马铁菊头蝠种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从3个方面对河南省的马铁菊头蝠进行了研究:一是形态学分析,来初步探讨该物种在河南省不同区系表型特征上的差异性;二是对马铁菊头蝠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来了解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叁是分子学分析,通过提取其DNA进行RFLP分析最后构建系统树,来评价其地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其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从河南省的四大山系8个地区共采集到马铁菊头蝠标本58只,对其进行了组织解剖学观察;形态学测量分析;参照Genbank中吉林省和云南省马铁菊头蝠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进行分子分析,结果如下:1.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马铁菊头蝠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食管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轻微角质化,前、中、后段的上皮结构没有显着差异,食管腺在前段较多,中、后段较少。胃固有层含有大量的管状腺。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壁,在十二指肠上段粘膜下层,分布有十二指肠腺。大肠粘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小动脉、静脉和淋巴管。肝内结缔组织多,肝小叶分界较明显,肝血窦发达。胰的小叶间分界不明显。2.对58只马铁菊头蝠的形态学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再以主成份值进行Q型系统聚类,结果表明,河南省四大山系8个地区的马铁菊头蝠之间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3.RFLP分析表明河南省四大山系8个地区的马铁菊头蝠之间无明显差别,只有TaqⅠ产生了两种酶切类型。4.形态学数据和分子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河南、云南样本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分别属于不同的亚种。河南的马铁菊头蝠与日本的马铁菊头蝠被划分在一个进化单元,应该属于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Nippon)。云南样本鉴定为马铁菊头蝠尼泊尔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tragatus)。

参考文献:

[1]. 七种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研究[D]. 陈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贵州省七种蝙蝠空间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研究[D]. 周江. 贵州师范大学. 2001

[3]. 海南岛翼手目(Chiroptera)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D]. 朱斌良. 海南师范大学. 2008

[4]. 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研究[D]. 刘伟.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5]. 河南省翼手类区系分布与系统学研究[D]. 牛红星.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6]. 翼手目动物犁鼻器系统分子进化遗传学研究[D]. 徐栋.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马铁菊头蝠夏季对鳞翅目昆虫的捕食策略研究[D]. 金龙如.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8]. 云南南部洞栖蝙蝠初步调查[D]. 王延校.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大蹄蝠的微卫星标记筛选及其种群遗传学研究[D]. 郭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0].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的研究[D]. 王芳. 河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七种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