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不足问题的对策研究-以成华区新鸿社区为例论文

对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不足问题的对策研究-以成华区新鸿社区为例论文

对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不足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成华区新鸿社区为例

唐金蓉,魏 韬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 社区自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治理模式,克服了政府主导模式的弊端,具有广泛推广的意义。解决社区自治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自治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建设。居民有效参与是建设社区的内在动力,解决居民参与不足问题有利于社区自治模式的发展。通过分析居民参与不足的原因,结合新鸿社区解决居民参与不足问题探索出的“守望员机制”措施,分析其实施的条件、参与机制和服务方式,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为解决居民参与不足问题提供对策。

[关键词] 社区自治;居民参与;守望员机制

1 社区自治居民参与不足问题

1.1 参与主体范围狭窄

社区事务参与者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问题。在大部分社区里,参与对象以老年人为主,尤其是老年妇女,剩下的多为中小学生,而年轻人基本上很少参与,其原因主要有:上班没时间参加,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开展的活动主题与自己关系不大。最重要的原因体现在没有时间,无法有效衔接社区开展活动的时间。虽然现在的社区中年轻居民因为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本身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区治理参与意识,但是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影响,缺乏时间和精力实际参与进来。所以社区事务活动的参与主体局限在人口年龄的两端,不利于社区实现有效的自治建设。

2018年,土味为人们带来了简单又无穷尽的快乐。它格调不高,但异常有活力。它成不了主流,但比主流更红火。

1.2 参与动机不足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因素是:与自身利益是否相关,即居民参与的动机和目的。比如医学院到社区进行志愿者活动,为居民免费检查身体,所以在居民活动中比较受欢迎,参与度高;社区举办文娱活动,带给居民乐趣,参与度也较高。正如社会交换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机制表现的:社区居民以社区自治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行动载体,通过付出一定成本,来获得社区中互动交往行为的社会报酬,报酬与期望的比较结果决定了后续参与过程是否发生[1]。如果参与动机不足,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愿将会大打折扣。

1.3 参与意识不高

社区对居民参与的意识不高:受传统单位制社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居民更习惯于以前较为被动性的方式来参与社区的管理。目前依然存在保留传统管理体制的社区,没有过多的改变参与形式,让居民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社区事务管理中来。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社区管理变的更加复杂化,如果社区没有意识到积极培养居民主动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将会在发展中逐步被淘汰,落后于其他社区。

居民自身原因导致的参与意识不高: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尽管他们生活在社区中,但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社区的建设者,仍然把自己视为一个被动型的旁观者,对于社区的一些政策、制度的制定过程,认为只要配合、服从就行了,缺乏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的主动性,认为社区自治的主角只有政府。而居民的参与意识,受主体本身的条件影响。正如前面提到的,参与的居民群体里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老年人是参与度最高的人群,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参与。但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客观原因,老年人受教育的水平受到一定限制,使得老年人的参与只存在于表面,参与意识仍然薄弱,在社区治理的参与过程中,大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和被动型的方式去参与。而少年儿童等群体,更是只局限于参与的形式,基本上以文化参与为主。对于年轻居民群体,由于自由时间较少且分散等原因,更多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工作日即使在社区也是朝九晚五或者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治理,周末更是想在家好好休息,这些因素削弱了年轻人在社区治理中主人公的责任感,降低了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

居民社区参与内容依然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和广度。伴随着居委会逐渐行政化,忽略了自己的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许多社区事务上采取直接决定方式或者由街道办事处决定,从而居民很难真正行使自己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不能够深层次参与到社区自治中去,使共同决定社区事务的方式成为理想状态。另外,居委会忙于完成政府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其最根本的自治功能,在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降低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形象,因而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程度不深,人们日益丰富的参与需求和愿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1.4 参与内容依然停留在表层

一是平台开放式发展。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以PC为基础的人机界面能够是操作人员监控与查看系统变得更为方便,因此,当前基于PC的控制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电气自动化实现的过程中,不同厂家会对平台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催生了标准化的平台。现阶段,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通信标准是IEC61131标准。而在操作平台层面,微软公司正在全力推动windows成为标准化的工控平台。

2 新鸿社区守望员机制分析

2.1 新鸿社区“守望员机制”参与机制分析

每一名守望员都有一本社区日记和一个IPAD,记录社区大小事务以及居民反馈的问题建议,以便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并处理社区事务问题。守望员每月至少需要进门入户一次,通过记录社区日记和运用IPAD了解每栋楼的情况,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守望员机制”的服务主要体现在生活上和思想上:

思想服务:现有守望员常年在楼栋单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工作、公共服务满意度、法律法规等宣传,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向居民传达先进的理论思想,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居民思想意识的进步,提高居民思想素质,为建设美好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2.2 新鸿社区“守望员机制”服务方式分析

成华区新鸿社区的社区自治不仅体现在通过居民选举构建社区组织、以参议形式决策社区事宜和公平公正地参与社区活动,更加主要体现在利用守望员机制,扩大居民参与的规模,使居民的参与更加常态化。凡是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党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协商处理。而社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小矛盾和简单的服务则由社区守望员解决和提供。为了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优先将楼栋长、社工、社区专员等选为守望员,发挥带头作用;同时还推出社区志愿服务积分机制,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

要形成有效的社区参与,必须从积极培育公民意识角度入手[2]。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首先需要帮助居民减小由于社区自治的具体公共事务管理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让其能够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解决社区问题。同时,发挥社区党员、退休干部等人的模范作用,还应鼓励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居民积极竞选自治岗位,担任本单元的守望员,成立楼栋自治小组,夯实基层组织。

姚小二参赛获奖,得到一双大号皮鞋,直接穿起来太大且伤脚,不穿可惜,送人又舍不得。思前想后,姚小二买来裹脚布,自己给自己缠脚。姚小二缠足适履,别扭,难受,脚臭,脚指头烂,走路慢,而且经常摔跤,一怒之下,姚小二扔掉大鞋和裹脚布,改穿布鞋。

居民群众可以通过社区招募或者主动报名的方式成为守望员,每一名守望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单位,对自己的单位负责。社区守望员的招募通过一层一层的介绍,一个接一个,像接力赛一样,把和谐社区的精神传递下去。若干个单位的守望员组成一个社区自治小组,各个社区自治小组又一起构成了社区自治服务网,覆盖整个社区。

在新鸿社区2018年的工作思想中,提出了培育孵化“邻里守望· 大爱新鸿”草根社团,通过守望员志愿服务引领他人,最终达到守望爱心接力的目的,形成创新社会治理和自治服务的新载体,通过挖掘、组织动员社区自身力量,提升居民参与率,以内在优势解决社区消防安全等公共服务难题。在草根社团中,“守望日记”社团,提出2018年社团孵化培育40名守望员上岗在楼栋单元开展管家式服务。

3 居民参与不足的解决措施

3.1 提升居民参与,夯实基层组织

生活服务:在生活服务方面,守望员主要开展了社区治安、协调沟通单位矛盾、为老人服务等。有时社区里老年人出行不方便,守望员都会帮忙买点生活用品,翻翻床垫。可以说,守望员是社区居民的小棉袄,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去温暖社区居民的心。守望员开展的生活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居民事、居民找、居民听、居民议、居民办”机制的完善。

又三年过去,当她的脚跟上再一次多出一道伤疤,她终于相信这绝不是偶然。她还相信这些伤疤肯定因为秦川。秦川向她隐瞒了太多。

3.2 提倡费随事转,强化自治能力

增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对居委会的具体权限、责任、义务等进行细致的划分,权责分明,清晰界线,提高居委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另外居委会需要实现一定的经济独立,让居委会有能力举办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事务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给予相应的回报,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让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实现参与动机和目标,更愿意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谷祺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积极组织下,东北财经大学先后邀请美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著名会计学者来校讲学,这些学者系统讲授了审计、管理会计、经营分析、国际会计等课程。此间,谷祺教授还亲自组织并参与有关教材的编译工作,并多次与国外学者同台讲学。这些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内财会教学、科研工作者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国外财会发展动态,促进国内财会研究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完善社区服务,打造邻里守望

美化院落,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完善社区服务,如:生活服务进单元,为各单元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及特困老人统一安装信息关爱系统,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务;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如民俗工艺制作、书法绘画、文化展览、广场电影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全民皆可参与的社区活动,加强邻里交流;开展就业援助、创业培训,提供求职信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社区自治建设中来,并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帮助;等一系列社区服务。关注居民生活中的小事,组织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志愿活动,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真实有效落到实处的帮助,使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3.4 健全相关制度,促进自治建设

强化社区办公制度,形成统一的“一对一”自治管理方式,一单元对应一个负责人,一群负责人对应一个更高负责人,以一环扣一环的形式将社区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居民,提高居委会办事的有效性,促使整个社区的自治工作明确具体高效。同时,为了让居民实现“三有”:有话说、有人说、有地说,完善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的信息收集站,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处理给予反馈,形成了社区自治人人都参与、人人愿意参与的良好风气,实现了社区自治的根本目标。建立透明三公开制度,“三公开”制度具体是指财务公开、党务公开、居务公开[3],目的在于使居民对党信任、对党放心,充分发挥党员在居民中的模范作用,激发和调动居民在社区自治中的热情和主动性,推进社区自治建设。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为丰富多样。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完善社区自治模式已成为发展所需。深入研究社区自治的成功案例,并总结经验,再形成适合自己社区的治理方式。在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上,首先从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角度讲,要同时从政府和社区居民本身两个层面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政府要加大宣传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力度,让居民意识到自己是社区公共事务的主人公。居民自身要不断提高并且贯彻落实自己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改变自己是社区公共事务“旁观者”的认识。其次,从行政主体的角度讲,政府作为社区治理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根据社会的变化,创新社区管理的体制,改变僵化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同时,减少居民委员会的工作量,增强自治活力。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大数据的覆盖,“互联网+”模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定将网络纳入到更多工作处理上,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保持自治组织的本质,建立有效的治理方式,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田舒.社会交换视角下的社区参与:特征及机制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5):153-161.

[2]申南乔.新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与意愿——四市区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6):101-103.

[3]邓英娟.武侯区长寿苑社区“124”治理的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 G648.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0-0180-02

标签:;  ;  ;  ;  

对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不足问题的对策研究-以成华区新鸿社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