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以苏联解体十周年为例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以苏联解体十周年为例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写在苏联解体十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写在论文,中俄论文,十周年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苏联解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1)05-0113-04

迄今为止,各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不外三种基本模式: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同步发展模式”,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否定社会主义为前提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倒重来模式”,以及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市场经济体制置换计划经济体制的“体制置换模式”。本文写作的目的是研究和比较中俄两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差异并寻求借鉴。

中俄两国改革的最终结果目前还难以说定,但各种评说并非鲜见。曾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开始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俄罗斯的改革是从政治体制开始的,所以导致了失败。言下之意,中俄改革之所以有不同的结果,仅仅是因为改革的起始点不同所致。但是如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就会发现导致两国不同改革结果的复杂原因,揭示其必然性。

(一)不同的改革取向和目标。俄罗斯的改革是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取向和目标的,而中国的改革则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和目标。俄罗斯是以产权私有化为前提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早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先后制定了两个《500天计划》,其核心是推行中小企业的私有化。而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叶利钦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在:政治上废除社会主义制度,取缔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否定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培植叶利钦政权的政治基础;经济上全面推进私有化进程,培植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奠定叶利钦政权的经济基础。在俄罗斯关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要清除计划经济的弊端,只有取消公有制;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行全盘私有化和自由化。所以在改革的实践中,叶利钦政权全盘接受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教条,鼓吹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是维护个人自由,提高经济效率,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最好保证。这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观点,而哈耶克则把社会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并进行攻击,并认为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由此可见,俄罗斯的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是以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这就决定了改革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人们从本质上认清俄改革的实质。

与俄罗斯相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包括两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是明确的制度约束性,即改革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二是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强调用市场经济体制置换计划经济体制。坚持这一改革取向,努力营造市场经济体制生存的环境,创造体制有效运作的条件,适时地推进改革的进程,这表明中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趋于成熟。

(二)不同的改革模式。俄罗斯推行的改革模式是“休克疗法”,中国则坚持“渐进式”改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俄罗斯初始阶段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与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起草者均是美国及其盟国派遣的专家顾问组,“休克疗法”的发明人、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是叶利钦聘请的总统顾问。所谓“休克疗法”,就是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采取激进的办法,通过改革,使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一步到位,实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全转轨。核心是建立私有化的产权制度,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行,实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为了达到削弱和“消化”俄罗斯的政治目的,从改革伊始就努力满足叶利钦政权否定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对俄的改革方向、改革模式、改革进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不允许偏离它们设定的目标。由于俄罗斯在改革刚刚起步的1992年就爆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财政状况极其困难,有求于西方国家,所以美国及其盟国以提供援助缓和经济危机为由,扼住了俄罗斯的咽喉。我们认为,过去十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是推行“休克疗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应指出,灾难之所以深重,西方国家难脱干系。正如俄国内激进的政治反对派指出的:俄罗斯的所谓改革是西方帝国主义颠覆苏维埃政权,复辟沙俄资本主义制度的阴谋;完全由美国统治集团及其御用文人和金融集团所操纵。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改革经历体制选择阶段、体制与制度的磨合阶段,最终实现体制的成熟,这是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之所以坚持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原因:在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承受能力是相当脆弱的,这决定了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较高的发展水平,以及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这一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就建立起来;为顺利推进和深化改革,必须选择在原体制较为薄弱的环节上取得突破,并尽可能显著地取得改革效应,以培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改革模式的选择还必须满足上层建筑为适应改革而进行积极组织,以不致引起社会震荡。实践证明,由西方顾问设计的“休克疗法”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则为过去20年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理性的工具。

(三)不同的改革进程。俄罗斯按照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结构的理论,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四位一体同步推进;而中国则始终坚持公有制、市场化、宏观调控和体制创新的统一。俄改革的进程是:1992年一年内,全面实现国有产权的私有化;同时,全面放开物价,由市场自发调节;开放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废除国家管制和垄断,推行商业银行私有化和利率市场化,允许卢布自由兑换外汇,汇率自由浮动。可见,俄罗斯是按照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行构架来部署和实施改革的,并期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毕其功于一役。实践证明,脱离俄罗斯国情,又得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势必导致对整个改革失去控制,政治和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从1992年年初推行“休克疗法”到年底盖达尔被迫下台的这段时间里,俄罗斯政府完全失去了对市场的控制,投机资本猖獗,市场秩序混乱,生产急剧下降,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中国的改革进程强调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化,突出市场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重视政府对市场失效的宏观调控,积极促进体制创新。就其进程来看,中国的改革进程远没有结束,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坚持公有制又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初步形成;在所有制结构上,部分企业的破产和私有化完全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在推动金融机构改革的同时强有力地维护金融秩序,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可以说,中俄改革进程的巨大差异其根本点就在于是坚持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而俄罗斯国内的一切灾难说明,“私有化是万恶之源”。

(四)不同的改革结果。如果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算起,经过16年的动荡和折腾,俄改革的结果是:1.通过私有化催生了一个官僚垄断资本集团,其触角已经伸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以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等为首的官僚资本已经控制了银行、军火、稀有金属、石油、传媒的绝大部分,并左右着俄政治,其中有多人曾先后进入政府担任重要职务。2.资本与权力相结合,权力寻租,权力转化为资本的现象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在国有资产私有化过程中借公开拍卖企业之机,金融寡头以大大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原国企资产;借开放金融市场之机聚敛钱财,以民间资本、甚至国有资本收购国有企业,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有关统计资料,俄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另据俄杜马听证会的材料,从1992年到1996年,私有化给俄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9500万亿卢布(按1995年价格)。3.综合国力下降,国势衰落,已完全沦为国际社会的二流国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的GDP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而1999年仅为美国的1/10弱;反映在汇率上,卢布大幅度贬值,与美元的比价1991年为1:59,1993年为1:933,1995年为1:4562,1998年则达到1:6000的惊人纪录,从而迫使俄实行币制改革。始于1998年的改革确定新旧卢布的比价为1:1000,美元与新卢布的汇率为1:6,但目前这一汇率又已经涨到1:28的新高。经济的衰落使昔日的超级大国风光不再,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大大下降。4.对劳动者的无情掠夺。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对广大民众的空前浩劫,居民损失掉的银行储蓄高达4600亿卢布。1995年与1991年相比,物价上涨了近5000倍;1996年以后通货膨胀率虽有所下降,但劳动者的财产已经被剥夺殆尽,81%左右的居民已经没有分文储蓄,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官僚资产阶级手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经济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由于有丰富的材料可供查证,本文不再赘述。

对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只是证明过去并试图寻求借鉴,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能昭示未来,因为俄罗斯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促进发展的所有条件都已经具备。从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从社会资源、智力资源来看,俄在许多学科领域居世界前列或领先水平,俄拥有一支人数众多、学术水平一流的科技队伍。这一切使我们对俄过去十年的深重灾难更感到痛心,所以才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改革必须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安排。俄罗斯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失败,是由俄完全迎合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和所谓的“经典理论”所导致的,是一场自杀性质的改革。在叶利钦“坚决、彻底埋葬共产主义”的政治路线指导下的改革,导致那样的灾难是必然的。中国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始终存在明确的制度约束,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改革进程的推进必须充分注意社会承受能力。“休克疗法”摧毁了俄罗斯改革的社会基础,突破了社会所能承受的底线。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崩溃、社会的频繁动荡、民众的强烈不满,都表明其所谓的改革实质上是由政治寡头导演的社会政变,广大民众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突出了从社会的承受能力出发设计和实施改革的理智,这一模式日渐丰厚地奠定着改革的基础,提高了改革的认同度和公共心理,也必然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原苏联是在沙俄政治的废墟上傲然挺起,成功击退西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攻击,为社会主义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背景下,受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诱惑步入深渊,令人扼腕叹息。美国及其盟国的专家顾问组设计的改革方案,加上叶利钦的政治目的制造了俄历史上空前的灾难,教训极其深刻。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试图以他国的成功模式来塑造本国实践的企图,注定只能导致悲剧性的结果。在总结中国的经验时,我们应当感谢邓小平同志,他认为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会成功,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改革必须处理好制度与体制的关系,把握好度。实践证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许多体制方面的问题都与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所有制结构属于经济体制范畴,但各种所有制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就直接涉及到了经济制度;分配结构也是体制问题,但分配是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最终实现。如果说过去社会主义国家混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导致对市场经济的排斥,而今天俄罗斯的这种混同则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这就警示人们,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度。

[收稿日期]2001-07-06

标签:;  ;  ;  ;  ;  ;  ;  ;  ;  ;  ;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以苏联解体十周年为例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