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解读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细节论文_焦双梅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解读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细节论文_焦双梅

甘肃省灵台县西屯中学 744400

这学期,我有幸拜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蔡林森在书中总结了他几十年的经验成果——“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读了他的书,我对课堂教学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引起了我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那么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它的思想细节又表现为哪些方面呢?

我们所说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具体说来,一节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有人惊讶了:按照这个模式,教师岂不是太省事了——在课堂上只要讲解几分钟,甚至有的就只讲4分钟!上课就是让学生自习,就是让学生做作业,还要教师干什么?问得好!蔡林森就凭这革了小学到高中各个学科教学的命?这是蔡林森20多年心血的结晶,当然不会是看上去这么简单。 我们必须钻到每个环节的细节后面才能看清楚。先钻进“辅助环节”吧。对课堂浪费1秒钟都深恶痛绝的蔡林森,决绝地把其他环节一刀砍去。“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

相较于学习目标的制订,“自学指导”似乎是容易的,就是四个“明确”:明确看什么,即从教材第几页到第几页;明确自学的方法,重点看哪儿;明确自学时间;明确自学要求,比如看例题,要能理解什么。这里头也大有门道,尤其是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1.规定好自学的重点。自学的时间是相当短的,一般只有五六分钟,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就成了关键。这个“刀刃”就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即新知及运用新知可能犯错的地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规定好自学后检测的内容。这其实是给予学生自学方向,因为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我们走过弯路。我在以前的教学中,规定在自学之后不是模仿例题做习题,而是提问,其结果,就是把看书变成了背概念,学生就不动脑筋,就从理论到理论。名为自学,其实是死学。”一句话,自学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让我们钻进剩下的44分钟。“辅助环节”之后,立即进入课堂的前奏曲——“先学”,即学生看书、自学及检测。为了减轻课堂压力,蔡林森曾提倡“课前预习”。“后来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学生不自觉,效果没有保障,往往是徒费工夫。最大的问题,是科科要预习,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结果就是加重了学习的负担。”蔡林森不是自欺欺人之辈,他马上把“课前预习”移到课堂上,这就是“自学”。 学生的自学,是整堂课的基础。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钻进书本去理解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退居二线”的工作:(1)不能走出教室。(2)不能板书,尤其不能板书即将要检测的题目。(3)不能东张西望、打手机等,尤其不能辅导学生。(4)要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个别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督促他认真自学。自学完毕,教师一个字不讲,立即转入“检测”:模仿例题做习题。有人会问:学生能看懂教材吗?老师不讲他们能理解得了吗?这一担心是多余的。“我做过调查,一节课老师什么都不讲,就让学生看,一考能考70多分;而让老师讲,一考只能考60多分。”蔡林森说:“如果让学生看,看了之后让学生讨论,自己更正错误,一考能考90几分。”为什么呢?实际上,每节课的内容,有60%是旧知,新知只有40%左右。有60%多的学生一看就懂,不用教。只有不到40%的学生看了例题还有部分不懂、不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错误。

“检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其重点就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问题。“检测”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简单的,其题目不能太难,主要是课本上的习题,量不能太多,一般为2-3道。不能叫学习好的学生,而要叫2-3名后进生板演——因为他们暴露的问题最多、最有典型性。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独自练习。于是进入一堂课的高潮:后教,即更正、讨论“先学”中暴露的问题。名为“后教”,其实主角仍然是学生,教学形式主要是学生教学生,所谓“兵教兵”。“老师只是做节目主持人,说‘你来’、‘你来’。”

“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板演习题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上台用红色粉笔更正写出不同答案。”这样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这也是合作学习,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在动脑,都在思想深处互相“对话”。一“对话”,错误得以彰显,真理也更有了说服力。“不能边更正边讨论,否则容易重复,浪费时间。”更正完了才组织讨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类问题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参与,但要先请前者发言”,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尖子生的表演。这样的讨论才是深入的、有效的,它刺激每个学生的神经,它扎实地纠正每个人理解上的偏见、错误。

以上6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先学”、“后教”,节约了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有了能力,才能做到“当堂训练”,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在“先学后教”时学得充实、高效。

论文作者:焦双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  ;  ;  ;  ;  ;  ;  ;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解读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细节论文_焦双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