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论文_易丽平

易丽平

常宁市中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22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1例,收治时间在2017年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常规治疗的为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的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室功能指标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室功能指标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衰

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指的主要是左心室存在客观的功能障碍,但是没有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以及心肌缺血等明显症状。由于该病的这一特殊性,致使在临床诊治中往往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引起医患的重视,极大的增加了该病的潜在风险。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往往是在心肌梗死之后,但是发病时如果采取了及时科学的治疗方法,对发生心力衰竭有很大的预防作用,从而促进预后恢复[1]。鉴于此,本院开展了此次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年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22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1例。所有患者皆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照组患者中38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在50-82岁之间,均龄为(66.3±3.1)岁;病程最长的16年,最短的为2年,平均病程为(6.3±3.5)年。观察组患者中34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在52-79岁之间,均龄为(66.7±3.5)岁;病程最长的15年,最短的为4年,平均病程为(6.5±3.7)年。两组基线资料的对比上未发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每天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进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治疗前,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为(701.4±153.7)pg/ml、(704.8±147.6)pg/ml,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为(517.5±134.5)pg/ml、(404.1±117.5)pg/ml,参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的LVEF、LVEDD、LVESD各项心功能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进展至心脏病末期的突出症状,患者的预后效果通常都不是很好。近些年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该病的病死率仍然是居高不下,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非常大[2]。而本文所涉及到的无症状心衰指的是没有正常心衰所具备的诸如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因此不易被察觉,医生和患者往往会忽视对其的诊治。但是上述症状一旦出现,患者的病情会变得更加严重并迅速发展,其存活期将会大大缩短,有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存活期不会超过一年。

此次研究中所使用的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肌肥厚的不良症状,可有效抑制3-羟-3甲基辅酶A还原酶,阻碍其合成胆固醇,同时还可加速清除机体炎症因子,对血小板凝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在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上有着十分突出的治疗效果。另外,大量临床实践记载,阿托伐他汀对于抑制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以及内皮素阻滞上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有效避免心室重构,从而对患者的心功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3]。血浆NT-proBNP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因表达水平。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因为左室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明显增高,在牵拉刺激下极易导致心肌组织出现很多B型利钠肽,因此心衰越严重,B型利钠肽指标越高,同时血浆NT-proBNP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因此血浆NT-proBNP指标在临床上可作为诊断心衰的重要参考。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为(517.5±134.5)pg/ml、(404.1±117.5)pg/ml,参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各项心功能指标分别为(49.5±9.3)%、(47.3±5.8)mm、(37.1±4.5)mm,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的(44.7±8.2)%、(53.0±4.5)mm、(4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4,P≈0.003;t≈6.064,P=0.0000;t≈7.201,P=0.0000)。

综上所述,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中潇, 窦春梅.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19):137-139.

[2] 刘惠颖.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观察[J]. 医药, 2016, 10(1):00222-00222.

[3] 李晓兰.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8):26-27.

论文作者:易丽平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  ;  ;  ;  ;  ;  ;  ;  

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论文_易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