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研究综述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民主研究综述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民主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将1994年国内理论界对民主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民主政治与经济

有的认为,民主政治本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不仅有利于创造民主政治所要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为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具有的等价交换的平等原则必然带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去,有利于建立人民平等和民主的关系,培养人民的民主观念,增强民主意识,形成对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的深层次认识和自觉行动。

有的认为,市场经济以其巨大的威力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市场经济使政治权力向相对分散的方向而不是向集中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了产权清晰与政企分开;市场经济打破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和行政区划的束缚;市场经济孕育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市场经济推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的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

有个别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含有多元性特征,市场经济包括经济成分和市场体系等多元结构,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通过竞争的合力实现的。市场竞争的形成又必须以多元利益群体的存在为前提,15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是为了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利益平均化格局。因此,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就是形成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其政治取向是政治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绝不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政治体制。相反,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多元化必然要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在政治一体化的大前提下,也存在着政治多元。多元覆盖社会成员的面越广,其民主就越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加广泛的多元政治参与。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有自己不同于资本主义特定含义的政治多元。同样,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各种利益的公平性政治一体化整合,能够真正形成并实现民主政治赖以存在的公共目标。

二、政治民主与党内民主

有的认为,党内民主生活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状况。在目前来说,我们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选举制度、党的代表会议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特别是中央一级的集体领导制度,一人一票的民主表决制度、党的监督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活动开放制度、党员权利的保障制度,等等。

三、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

有的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就必须搞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层次是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为此,要解决好分权与制约的问题,实现国家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有的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其特点和优点,但是由于主要是个人专断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文革”中,人大、政协、多党合作制这中国政治体制的三大支柱都不起作用了。“文革”后,正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和带动,从1979年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三大步,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与成就相比,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显然滞后,以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官商、官倒、腐败等问题有增无减。只有加强民主建设、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健步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说明,如果依然坚持权力过分集中的僵化的旧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会毁于一旦。

有的认为,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探索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实现高度民主的奋斗目标。这也是现实政治发展中的矛盾所提出来的客观要求。这些矛盾是:(1 )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高目标与绝大多数公民严重缺少自觉作国家主人的能力这一低起点之间的矛盾;(2)人民公仆侵犯国家主人的人民的权益的矛盾; (3 )基本制度的稳定与僵化的具体制度难以发挥和体现基本制度之间的矛盾。鉴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仍然困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协调发展。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讲,这是由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它决定改革的特点是全面和深刻的;从现实意义上说,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所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政治和经济协调发展也是由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的双重性所决定。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同时具有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双重性质。例如,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既直接解决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担负着解决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所必然触及的深层次矛盾的任务。改革的这种双重性质和双重任务,要求二者并重,尤其需要从经济与政治的衔接点处进行纵深突破,以取得全面推进的改革实效。

有的认为,中国政治稳定的政治保证是以民主政治为导向、以民主化为实施步骤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就需要做到:(1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但并不排除对资产阶级某些先进政治文明的借鉴;(2)制定正确的政治体制改革战略, 使政治稳定处在宏观协调和控制之下。政治体制要和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要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一条根本原则;要在确保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把握改革时机,循序渐进;给予社会新秩序的成长以充分的扶植和注意;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政治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在民族和宗教等问题上贯彻平等、团结原则,等等;(3 )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政治体制改革确定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形成多元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要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要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性;(4 )加强权力制约是确保政治稳定的基本因素。

四、民主政治与公民民主能力

有的认为,民主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求切实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根据国情,我们应把发展科学文化作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重点。

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程度,在最终意义上决定于人的现代化素质提高的程度。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素质,既包括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也包括现代化的民主政治素质。由于我国封建专制政治传统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人民还不同程度地具有诸如“主宰意识”、“客体意识”、“附庸意识”,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思想障碍。人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只有从这种非民主政治意识中解放出来,才能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体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关系变革的产物。尤其是政治关系朝着高度民主化目标迈进的革命性变革,是增强社会成员主体意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动态》)

标签:;  ;  ;  ;  ;  ;  

民主研究综述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