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企业的发展策略——对我国企业“大赌大赢,大舍大得”式发展的思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辨论文,企业论文,大得论文,领袖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大赌大赢,大舍大得”日渐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我国本土企业迫于竞争压力而开始考虑“大赌”策略。但所谓的“大赌”是否真的能给企业带来期待中的“大赢”?“大舍”是否也一定会有“大得”式的回报?有时候,即使企业以“大赌”方式换取所谓的“大赢”,往往也会使企业面临“大赢”之后的巨大惯性。对本土企业而言,这也是一种压力。
在“大赢”之后的惯性下,企业的战略决策者往往会偏离自身既有的决策习惯,这会为企业种下由“大赢”到“大输”的苦果。在很多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大赢”往往要超出企业最初的判断。虽然企业因“大赌”之法而取得“大赢”之果,但与“大赢”相匹配的企业内在资源还不具备,基于“大赢”基础上的企业策略更是缺少支撑。此时,企业将面临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企业牵强于已取得的“大赢”效果,并刻意保持快速前进的态势,但由于企业内部可支撑性资源的缺失而使未来的发展充满变数;另一种是企业没有足够多的资源保持“大赢”式的前进,这种突如其来的“大赢”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无论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对企业而言,这种“大赢”都隐含了悲剧色彩。因此,在一些企业处于是否要再次“大赌”一次之际,寻求稳妥的发展策略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在对2007年我国标杆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在“大赌”之后常会有惯性感,这会增加企业战略决策者的决策负担。因为一些赌赢,很少有决策者能在第一次“大赢”面前保持冷静,此时期盼其能回到以前的决策状态几乎难上加难。一些企业或因这种意外的“大赢”而使企业发展的车轮戛然而止,或在极度不冷静之下再次放手一搏,此时的企业战略被放在一边。如果运气好,企业大可在一系列的“大赌”之中取得一系列“大赢”,但这些企业的未来也必会在这种不断获取的“大赢”中不断累积更多的危险因子,致使企业大厦在最后时刻崩塌。
基于“大赌”基础上的“大赢”,往往有着极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很难使企业将其获得的收益成功融入可用的战略资源之中,也会给企业的整合工作带来挑战。一些企业往往是在若干次“大赢”之后才偏离原来的战略轨迹。运气好的企业可能会经历多次“大赢”,但也可能在多次“大赢”之后失去敏锐感,失去对固有方向的坚持。运气不好的企业,要面对多次“大输”的经历,会因资源耗尽而退出市场。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将“大赌”和“大赢”看做对战略性机遇的有效把握,看做企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契机。但企业的快速增长有时候未必就是好事情,因为优势一旦发挥过了头也会成为劣势,更何况“大赌”“大赢”的企业。
当然,也有些企业的“大赌”“大赢”有其基于战略的考虑。比如,家乐福和沃尔玛加速在我国二、三线城市布局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在这两家企业所看好的二、三线城市大卖场的人流稀少,但它们却看好后市。这两家企业不计成本(高额的物流配送和管理)地在这种市场中如此布局,的确给人以“大赌”的味道。但这种所谓的“大赌”似乎隐含着超前的战略构想。不妨看一下“盛大”网络,的确也有不少人在关注“盛大”对网游(免费模式)主业的回归,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盛大”似乎在“赌”能否打造出那么一个集跨越媒体、终端及融时空于一体的超级互动娱乐平台。如果“盛大”能取得想象中的成功,广大消费者通过电脑、电视和手机为感受基于一体化平台下的不同内容的服务和产品或将成为可能。这是一次典型的“大赌”,这种“大赌”虽结果不容乐观,但隐含着可以感知的战略元素。
如果从发展的视角看,一些企业的“大赌”思路还是值得期许的。当年“微软”投在Windows视窗上的研发费用非常庞大,其“大赌”的决心可谓坚定,成功之后的收益早已尽人皆知。但也有人认为,从“微软”的角度看,它的这一做法还称不上是“大赌”,只是一次典型的策略行为。但反向去想,如果“微软”在Windows视窗上的多年努力失败了,其损失一定是不难想象。不可否认,“微软”在Windows视窗的努力有其明确的战略考虑,但其“大赌”的痕迹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至少从中国政府于2006年4月7日颁布的所有生产个人电脑的企业在销售产品时要预装正版软件这一事件看,仅这一项政策的推出,就使“微软”轻松获得了17亿元之多的正版采购费。又有谁能说,未来的“微软”不会再有更大的回报。
我们不应以狭义的方式来看待一些企业的“大赌大赢”。当年“TCL”对德国施耐德公司的全面收购,以及后来的“联想”对“IBM”全球个人电脑的全方位并购都给人以“大赌”之感。虽然这两家企业在其整体发展进程中也曾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它们的确是为自己抢到了非常宝贵的时间,而且战略价值极高。这个“时间”,也许是其他企业历经多年努力都难以取得的。仅从这一点看,这两家企业所谓的“大赌”又的确令我们期待。
一些本土企业在必要时“大舍”行为的发生,其实质依然有着舍小而取大的心态,即所谓的“大舍大得”。对比“大得”与“大舍”,即使一些企业最终取得了期待中的“大得”,但这种“大舍”所舍弃的不仅依然重要,而且会对企业战略形成灾难性的影响,因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将大为减少,而期待中的“大得”无疑会充满更大的难度。从另一视角看,企业的这种“大得”并不是通过卓越的领导和企业战略取得的,所以如此的“大得”对企业战略的支撑是有限的。从战略视角看,“大舍”要比“大赌”更具灾难性。
其实,稳固发展策略是企业的正确选择。
自2008年以来,全球油价不断走高。比如,对很多航空企业来说,油价是刚性成本,这一点不容置疑。那么在油价快速起伏的今天,对那些走低成本路线的航空企业来说,势必会面临生存与死掉的考验。在2008年7月之前,几乎所有的航空企业都要面临最大程度上的生存挑战。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起伏不定的油价给以套期保值,是否可成为应对高油价时代的一个有效战略呢?在2008年6月油价已超过了120美元的时候,套期保值或可使企业免受高油价之苦。美国“西南航空”就是这么做的,它已将2008-2010年的航空油价平均成本锁定在每年51~63美元之间。可以看出,在高油价困扰很多企业的今天,“西南航空”却可独善其身。我们是否可这样理解,“西南航空”对套期保值的坚定构成了它的战略底线。而且“西南航空”也绝不会因油价的降低而出卖因此而盈利的套期保值头寸,这又需要企业有抗拒诱惑的巨大耐力(目前的油价大幅下跌应当说并非常态,后势油价上涨应是预料之中的,即使上涨,也不会影响西南航空公司)。
于是有人认为,“西南航空”这样做过于保守。其实这并非保守,而是在进行一场“大赌”,是在“赌”油价会快速走高。“西南航空”的这种“大赌”不仅是建立在稳固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的未来绝对值得期待。与之对比的是“美利坚”航空则是在2004年油价较低的时候以换求破产为理由卖出了保值头寸,这使它在油价高涨的2008年上半年饱受压力之苦。“抗拒诱惑与忍受孤独”这句业内流行语,对企业而言,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战略弹性不能用“赌”的方式,也不能简单地说行或不行。对企业而言,若想做到不“大赌”,其基础还是要看企业的战略决策者能否走出“抗拒诱惑与忍受孤独”这道心理关口。
企业应慎重选择(或放弃)“大赌大赢,大舍大得”策略,尤其在外界环境和企业的直接对手还未发生大变化之时;在企业刚刚经历快速发展,且内部管理效率因企业发展迅速而变得低下之时;在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且以往业绩不足以支撑当前发展之时;在外界环境虽有变化,但企业还无法找到发展契机之时;在企业管理层刚刚进行调整,对外界环境和内部情况还不够了解之时。
客观而论,“大赌”未必总能“大赢”,“大舍”未必总有“大得”。“大赌大赢,大舍大得”的做法过于惨烈和“血腥”。真正高手之间的对决,是没有“血腥”的,是在微笑中完成的。企业应通过“不赌”的方式去争取“大赢”,通过“不舍”的方式来获取“大得”,这应成为旨在向领导地位迈进的企业的战略底线。
标签:油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