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社会化配置与市场经济运行_市场经济论文

资源社会化配置与市场经济运行_市场经济论文

资源社会化配置与市场经济运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资源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0)06—25—04

一、对W—G—W与G—W—G′理论模型的再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论述资本运动规律的著作,在著作中虽未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但它实际上却是一部论述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著作。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根据马克思分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资源配置方式有两大类型:即W—G—W和G—W—G′。通常前者称为简单商品流通,后者称为资本流通。我们也可以把前者称为资源简单配置方式,后者称为资源社会化配置方式。存在着市场,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商品、货币运动,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是两者的共同点。但在运行上两者之间又有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生成基础、运行主体和运行目标的不同。W—G—W模式, 其生成的基础是个人劳动(孤立劳动)。运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运行的主体是使用价值,运行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这种模式看起来也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但它是一种为买而卖的生产,由于运行中对满足使用价值需求的追逐,决定了整个运行过程的非连续性和系统的封闭性。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运行的主体不是价值,也不存在追求价值增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市场上交换的只是部分劳动产品的余缺调剂。因此,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是G—W—G′。 这一模式其生成基础是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协同劳动或联合劳动方式。因为从G—G′,货币是一般价值,整个运行的主体是价值,是一般劳动的凝结,而起点与终点的区别仅在数量关系上,因此,运行的目标是价值量的增大,即价值增殖。这就决定了运行过程的连续性、规模化,而与这一运行要求相应的劳动方式只能是协同劳动或联合劳动。同时运行对价值增殖的追求,为卖而买又规定了必须由市场需要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的问题,它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经济,即市场经济。由此可见,科学把握市场经济内涵,从运行角度看,价值增殖、能够增殖的价值即资本一般等范畴属于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P[,m]

而当我们再将G—W—G′式子稍作打开,具体表述为G—W│ …

└AP…W′—G′,从该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不仅生产的成果劳动产品全部转化为商品,而且生产资料(物质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也进入市场配置。通常经济资源最基本包括两类:一是物质资源,二是劳动力资源。因此,只有在这公式中,我们才看到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马克思这一公式是对市场经济运行高度概括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而该模型区别于一般商品经济运行的标志性特征是G—A,即劳动力要素进入市场配置,或者说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对于劳动力商品化与商品经济的问题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指出:“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从这时起,商品生产才普遍化,才成为典型的生产方式;只有从这时起,每一个产品才一开始就是为卖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强加于整个社会,但也只有这时,它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说雇佣劳动的介入使商品生产变的不纯,那就等于说,商品生产要保持纯粹,它就不该发展”(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第644页。 )。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说的,但它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一,只有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商品生产才普遍化”,即才实现生产方式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只有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企业营运机制才实现由为买而生产向为卖而生产转变,即形成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行为主体。第三,只有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才引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因为只有这样,不仅生产消费市场化,而且生活消费也市场化了;不仅物质产品消费商品化,而且服务、精神产品消费也商品化了。即商品生产才“强加于整个社会”。第四,只有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才实现了人的发展机制的转变。马克思认为,被自身的需要所驱策的自由工人会“成为比其他工人好得多的工人,因为他象任何商品卖者一样对他所提供的商品是负责任的,他的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否则,他就会被同种商品的另一些卖者从市场上排挤出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 版,第91页。)可见,市场上个人收益最大化和竞争机制的驱动,会使每一个人勤劳起来,相应地形成责任意识和质量观念,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而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所以,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使商品生产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二、资源社会化配置矛盾与市场经济

根据以上的分析,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与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是有区别的,它们属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从历史发展上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而商品生产普遍化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市场经济,则只是十六世纪才开始。对于市场经济的生成原因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剖析,而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我们认为,它是生产社会化引发的社会资源配置矛盾运动的必然。

人们熟知商品生产产生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马克思曾指出:“产品要表现为商品,需要社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开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已经完成。”(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 月第1版, 第192—193页。 )而这样的社会分工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幼年时期,因而商品生产相应也较早地出现。而生产的社会化则不同,它只是近百年才出现的经济现象。对于生产社会化的内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作过严密的分析,他认为,生产社会化具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涵义:(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2 )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3)劳动产品的社会化, “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现在工厂所生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 月第1版,第266页。 )尽管当今世界生产社会化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恩格斯分析的基本原理还是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分析。从生产社会化的内涵可以看到,生产社会化与社会分工不是等同的概念,只有当生产分工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一件完整的产品只有在大批人共同使用一系列有机联系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并且众多的分工(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地区间分工乃至更大范围的分工)得以完成,才称之为生产社会化。正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提出了两条客观要求:一是生产资料(物质资本)使用的社会化;二是劳动力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是生产社会化的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具有社会规模的生产资料是个人或家庭进行生产所必须拥有的价值量无法相比的。“一个营业部越是按资本主义方式来经营,在这个营业部门中社会劳动率发展越高,那么在这个营业部门中资本的最低限量也就越大。资本必须在这种规模上增长价值量,具备社会的规模,从而抛弃一切个人的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 版,第96页。)显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规模化生产要求资本的最低限量迅速增大,或者说“资本门槛”提高,大大突破了单个资本的限量,因此,生产资料(物质资本)的单个所有(个人所有、私有或一定范围的局部公有等)与社会化使用就成为社会物质资本配置中的一对矛盾。通常也表述为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我认为,对这一矛盾的传统理解上有些简单化,将私人占有只理解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认为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私有制问题似乎非公即私,将私有制与公有制简单地对立。而忽视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内部权能的可分性,忽视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简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论也排斥了市场经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其实,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生产资料单个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的实质是提出了一个生产资料(物质资本)如何适应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实现社会化使用问题。矛盾本身,首先,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内部权能分解,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其次,产权行为主体即所有者、投资者、经营者等独立化。第三,产权的流动性,即能根据社会化要求灵活地配置和组织。第四,产权主体行为的契约化。因为,生产资料单个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资本所有的分散性和资本使用的共同性、统一性的矛盾;资本配置的流动性与资本营运的稳定性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生产资料的使用者之间作为相互独立、平等的经济行为主体,只能是通过平等互利、协商谈判的方式,即市场的方式来解决,而为了保证交易行为的规范秩序,实质上是通过一种契约关系来解决。因此,产权的明晰化、市场化是运用市场方式在不否定产权多元化所有的基础上,实现物质资本的共同占有的社会化使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所有角度分析,产权具有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而从占有、使用角度看,存在着社会化、统一化的趋势。马克思也曾指出:使各单个资本的表面独立性和独立存在被扬弃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资本在它的最适当形式中的最终确立,就是股份资本。(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2 月第1版,第167页。)可见,在社会物质资本配置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单个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产权市场化,换句话说,生产资料单个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在社会物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外在化,而市场经济则是在物质资本所有分散化和非均衡分布条件下,在不否认单个所有的前提下动员和组织物质资本共同占有社会化使用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客观要求的有效方式。

另外,对劳动力要素使用社会化的问题。

所谓劳动力或称劳动力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称。当人的发展摆脱了超经济强制的各种人身依附关系之后,进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劳动者具有了人身自由,劳动力总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但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应的劳动社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必然使劳动方式发生变革。在物质生产领域,过去,一个人生产一件完整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备料、加工到最后完成,从头至尾单独承担着产品的生产工作。而现在,情况不同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生产一件完整的产品,每个人只参加生产过程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指出:“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第556页。)他还说:“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 版,第100—101页。)显然,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劳动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个人劳动转化为协作劳动或结合劳动,这里单个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只是构成结合劳动的一种职能。相应地单个劳动力转化为结合劳动力或总体工人,只有结合劳动力或总体工人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里实际上发生了一种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之后,单个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即单个劳动力不转化为结合劳动力就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现象。根据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必须合理流动,社会化使用。但客观上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因而,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与社会化使用就构成了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一对矛盾。

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这对矛盾的解决,初始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通过暴力手段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土地)分离,使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被迫出卖劳动力为生而进入市场,即通过劳动力商品化解决。因此,传统经济理论上认为“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之一。其实,从理论与实践上看“一无所有”并不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的一般条件。马克思分析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从而需要出卖劳动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人因为没有生产商品的物质资料,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另一种则是“他个人的劳动力不卖给资本,就得不到利用”。前者是由于丧失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后者则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发展,生产资料的使用日益社会化、集中化,人们的劳动突破了孤立劳动的性质,转变为集中的社会化协同劳动。与此相应,单个劳动力已不能象小生产那样再从事生产活动了。而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把许许多多单个劳动力汇成一个结合的劳动力,然后才能与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商品。从这个意义上看单个劳动力的所有者已没有可能出卖仅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论劳动者是否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前一种情况则是劳动力商品化的特殊条件,后一种情况即劳动力个人所有与劳动力社会化使用的矛盾则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的一般成因。(注:参见陈红儿、郑文哲《劳动力商品成因层系论》、《中国经济问题》1995年第2期。 )有不少学者在论证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时,往往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所致,其实恰恰是将问题颠倒了,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是劳动力资源社会化配置中劳动力个人所有与劳动力社会化使用矛盾运动的必然。这对矛盾运动客观上要求劳动力产权独立和自由转让即劳动力所有者凭借劳动力所有权通过让渡劳动力使用权获取相应的收益权,同时确立其劳动的责任和义务;而劳动力的使用者法人企业则相应地获得一定的劳动力使用权,要劳动力要素充分发挥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否则可以依法解雇,充分运用选择淘汰的机制。这实质上是通过市场行为契约化方式界定劳动力所有者和使用者双方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责权利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劳动资源配置有效的组织方式。因此,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劳动力个人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客观上要求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而只有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时,市场经济才成为一种典型的生产方式。

三、对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再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资源社会化配置中的物质资本(生产资料)单个所有与社会化使用以及劳动力个人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运动使市场经济成为一种历史的自然选择。而这对矛盾运动又贯穿于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

首先,它奠定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对两对矛盾运动的分析表明:(1 )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产权的独立化与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2 )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劳动力的所有者)、企业(劳动力的使用者)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构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3)两对矛盾运动中的客体和交易活动形成的商品市场、 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是市场经济统一市场体系形成的基础市场。

第二,它规定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框架。虽然物质资本的单个所有与社会化使用和劳动力个人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力所有制为基础的,但该矛盾运动本身又内在地规定了所有制内部权能(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与使用,劳动力的所有与使用)的分解和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现代产权组织形式,使所有制实现方式多样化,形成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体制。产权运行与微观体制的变化必然引起外部市场制度的配套,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及期货市场等。同时,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有序,又需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及市场主体行为的契约化和法制化;等等。

第三,它是市场经济的生成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市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因为市场经济作为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而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两类基本资源,也是社会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而这两类资源的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的微观组合和宏观配置,将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质量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状况。

第四,它规定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过程。这一过程从物质技术与运行关系看,客观上要符合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微观的优化组合和宏观上按比例配置规律,也要符合经济利益协调规律,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协调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分割和协调过程。运行中既要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率,又须营造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公平交易、自由竞争的环境。从经济关系看,它集中反映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关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时代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同时也曾预见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发展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要以自然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第223页。 )在科学技术进步、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当代经济运行中,有的学者也分析了劳动雇佣资本、资本劳动共治现象。(注:参见杨瑞龙等《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这表明当代经济中劳动与资本关系上有了新变化。有两点值得注意和研究: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变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其他产权关系不再是表现为简单的决定作用,如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或企业控制权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由协商谈判形成一种多边契约关系。所有关系本身,清一色的私有、公有将逐步减少,而走向分散化、多元化混合组合。理论界对所有制关系发展上到底是私有化还是公有化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上的分散化、多元化和占有、使用上的共同性和社会化是一种共生关系,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是劳动力要素的素质提高和资本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它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提高,相应地位提高,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及被普遍应用,这将引发企业所有权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分解及治理结构的变化。这问题在高科技企业表现更为突出。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实际上反映的是如何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通过市场方式实现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及劳动和资本联合的关系。而这一运动追求的总体目标则是效率与公正(公平)。效率意味着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财富的有效创造,公正则维护着经济秩序和劳动者个人的平等、自由发展。

收稿日期:1999—04—13

标签:;  ;  ;  ;  ;  ;  ;  ;  ;  ;  ;  ;  

资源社会化配置与市场经济运行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