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评价论文,农村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7-08-12

1 引言

2001年,国务院决定停止包括农村体育先进县等多项农村评比活动,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新方式,继续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实提出了研究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问题。2002年,课题组接受委托,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领导下,对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立项研究。

始于1985年的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活动,先后共命名了7批694个全国体育先进县,形成了完整的评选指标体系,也形成了评价农村体育的思维定式。因此,课题组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依照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模式展开研究,还是按照社会指标理论与方法的要求,以新的思路展开研究。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源于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指标体系与社会指标理论与方法的冲突,与国内、外通行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冲突。主要是,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指标中,大量是反映农村体育部门、体育管理者工作过程和主观努力的指标;采用的是主要评价县城、评价体育系统和总量指标的方式。这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评价农村体育究竟是评价农村体育工作过程,还是评价农村体育工作结果;是评价农村体育管理者主观努力程度,还是评价农村体育客观发展水平;是主要评价县城、评价体育系统的体育,还是评价整个县域,包括各个行业系统的体育;是采用总量指标,还是采用相对指标等。这些冲突的实质是确立什么样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目标模式和评价指标类型问题。而社会指标理论指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的理论模型”、“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目标模式”和“应有的指标类型”,恰恰是建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1]。因此,研究提出科学的“三个条件”,是课题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

1.运用理论分析方法,以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指标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和工具,综合国家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研究提出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体系、理论模型、目标模式、指标类型及构建原则等。

2.运用专家访谈方法,通过集体座谈和个人访谈,听取不同层级体育部门农村体育管理者对农村体育评价的方向和原则、理论模型和目标模式以及经验预选指标集等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研究设计,充实和修正经验预选指标集。

3.运用比较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各自特点和相互差异,为研究提出了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提供借鉴。

4.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我国大部分省级群众体育部门和这些省农村体育发展不同水平的三类县体育部门农村体育管理者问卷调查,听取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农村体育管理者对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检验研究结果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5.运用典型调查方法,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不同水平的两类县典型调查,听取县政府及县体育、教育、统计、工会等部门和乡村、学校、文化站等负责人,对若干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在其中部分县对农村体育统计调查表格进行试填,听取填报单位对其的意见和建议,检验研究结果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6.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实践形式(这是一种由钱学森提出的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在选择、调整和确定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目标模式、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和统计调查表格过程中,集中理论工作者、高层管理专家和基层实际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保障研究活动的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理论与实际统一。

7.运用统计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农村体育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统计学特征和结论,检验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3简要研究结果

3.1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提出

构建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遵循设计社会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如目的性、科学性、联系性、统一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2]。但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及农村体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据此,课题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与社会目标一致性、引导性和前瞻性等设计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原则。

3.2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的建立

3.2.1 建立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

社会指标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建立的”[3]。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对整个指标体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统一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一理论模型将那些凭直觉、经验而直接感受、零散的指标统帅起来”[1]。可见,必须首先建立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才能在此理论框架下,选择、判断、串联、集合起农村体育评价指标。

3.2.2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被看作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4]。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基本需要不断满足,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人的潜力不断发挥,是人自身完善的建设过程。“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要求农村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也必然要求农村体育发展“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发展农村体育,就是要将农村居民置于农村体育发展的中心,把不断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求,提高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发挥农村居民身体潜力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农村社会以一定的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为全体农村居民公平地参与体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

更好的条件。因此,“以人为本”的农村体育发展观,必然要求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以人为本”。同时,落后的农村体育条件和短缺的农村体育资源与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主要矛盾。除非社会去人为地抑制农村居民体育需求,否则,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农村居民体育需求的满足问题,而解决的根本途径,便是农村体育条件改善和体育资源供给问题。只有不断地改善农村体育条件和扩大体育资源规模,才能不断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求。

3.2.3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的确立

基于上述道理,课题组研究提出了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4个基本方向,即农村居民健康素质提高程度、农村居民体育需求满足程度、为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求提供的农村体育条件丰裕程度和农村体育运行的保障程度;研究提出了农村体育条件改善和体育资源供给的5个主要方面,即体育活动设施、体育活动指导者、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信息媒体,进而研究提出了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条件(投入)——结果(产出)”模型。所谓条件(投入),就是农村社会为农村居民公平参与体育提供的物质保障条件,即为改善农村体育条件和供给农村体育资源所投入的人、财、物、信息等。所谓结果(产出),就是由于农村体育条件改善和农村体育资源供给所带来的结果,即由于条件(投入)而产出的农村居民体育生活质量、农村体育活动效益、农村体育资源分布等结果,包括结果的丰裕程度和公平程度(图1)。

图1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条件与结果模型框图

3.3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模式的建立

3.3.1 建立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模式的必要性

社会指标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践特点或基本前提,是以明确的社会目标作为整个指标体系的出发点”[3]。建立科学社会指标体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特定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目标模式”[1]。

3.3.2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指向

关于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党的十六大确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显著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不仅包括农村居民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而且其主体是农村居民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不仅包括在农村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而且其主体是在农村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因此,我国农村体育奋斗目标就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全民健身体系。而其中的主要方面是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因为只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全民健身体系,才能保障全体农村居民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因此,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指向就是比较完善的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3.3.3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模式的确立

基于上述道理,课题组研究提出了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完善的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目标模式。所谓比较完善的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农村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够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体育需求,明显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健康素质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包括层次体系、内容体系和关系体系(图2)。层次体系包括县、乡镇和行业的全民健身体系。内容体系包括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保障体系。关系体系包括农村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是体育服务体系。这是农村社会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直接提供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的部分,是农村居民在体育活动中直接享用的部分,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质正是在这个部分的运行中实现的。而体育保障体系,则是为了使农村居民能够稳定持久公平的享用到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所创造条件部分,是保障体育服务体系维持良性运行的部分。

图2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模式框图

3.4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社会指标体系的借鉴

社会指标体系作为描述社会状况的统计数据系统,可以要求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状况。但是,如果使用指标过多,既不利于综合分析评价,也工作量过大,难于实施。“因此,各国都在探索研究用少量有代表性的重要社会指标,组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5],以对社会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课题组对国内、外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文献调查,主要有联合国的社会指标体系[2],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社会指标体系[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社会指标体系[5],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价指标体系[6],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基本标准和全国农村小康生活基本标准[7],山东省胶州市的小康之县(市)标准[8]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统计指标等,并结合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全国体育先进省以及中国体育事业、社会体育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第一,社会指标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需求作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第二,社会指标体系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物与人的协调,以完整表现人们生活质量作为基本内容;第三,社会指标体系的指标简明扼要,代表性强,力求通过较少指标,对社会发展作概括全面的评价,进行地区间、国际间的比较;第四,社会指标体系的指标均为体现发展的、物质的、量化的指标和相对值的指标,而没有政府工作性的、要求性的指标以及总量的指标。以上内容为课题组研究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3.4.2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的经验性预选

首先,课题组依据社会发展、社会指标和社会体育的理论原则和农村体育工作实际经验,遵循研究提出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理论模型和目标模式,借鉴国内、外社会指标体系与体育指标体系的有益经验,对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经验预选,形成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经验性预选评价指标集,用于群众体育管理者咨询。

3.4.3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的试验性预选

2002年4月和6月,课题组在广西北海市和北京市的座谈会和多次当面访谈中,听取部分省级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对包括农村体育经验性预选评价指标集等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经验预选“一般以比确定的入选指标多50%至一倍的指标组成预选指标集”[2]的要求,吸收体育部门群众体育管理者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和7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试验性预选评价指标集,用于第一轮专家咨询。

3.4.4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的第一轮专家咨询

2002年11月,课题组将试验性预选评价指标集制成征求意见型调查问卷,对我国东部8个、中部5个、西部7个共计20个省级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进行第一轮问卷调查。按多数原则,在调查结果中筛选同意率超过50%的评价指标,形成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的咨询性评价指标集。

然后,课题组根据社会指标理论和方法,按照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对该咨询性评价指标集的一级指标进行了同类性合并,对部分二级、三级指标做了适当完善性调整,形成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的第一轮专家评价指标集,并且对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经验性确定,用于第二轮专家咨询。

3.4.5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的第二轮专家咨询

2003年5月,课题组将第一轮专家评价指标集及推荐权重制成李克特四点量表式调查问卷,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咨询对象包括24个省级体育局群众体育处长和农村体育干部,以及这些省农村体育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类县的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获得192份有效问卷。经过整理,采用相关分析法筛选指标。其取舍标准是,如果下一级指标与上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r>0.6,并且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P<0.01时予以保留;若其中一项条件不能满足则予以剔除。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呈高度显著性(P<0.01)。在全部指标中,r>0.85的有24个,其中r>0.90的有11个;r在0.7~0.8之间的有6个,只有“全县千人拥有体育单位数量”与“体育机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r<0.6(r=0.556),故将“全县千人拥有体育单位数量”指标予以剔除。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表明了课题组研究设计的指标得到了被调查

者的高度认可,除“全县每千人拥有体育单位数量”指标外,其余35个指标均可以被采用(表1)。

然后,课题组根据社会指标理论,按照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对部分指标进行同类性拆分或合并。其中,将一级指标中的“体育效益效果”拆分为“体育活动效益”和“城乡体育协调”,形成4个一级指标。将二级指标中的“体育物质消费”和“体育精神消费”合并为“体育消费”、“财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合并为“体育资源分布”,形成10个二级指标。对于三级指标,在充分尊重本轮调查结果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简明扼要、代表性强、避免交叉重复以及资料调查难度等因素,做了部分完善性调整。例如,将“家庭年人均体育用品与服务支出”、“每百户家庭平均拥有健身器材数量”、“每百户家庭全年订阅体育报刊数量”和“全县人均每年观看体育比赛表演支出”等4项指标,合并为“家庭年人均体育用品与服务支出”一项。对部分1个二级指标之下有2个同质性三级指标的,从中选择了一个更具代表性、可行性的指标。如“全县人均体育经费”与“全县人均政府财政体育经费”指标,虽然前者比后者更能反映平均每个人获得的体育经费情况,但是,要获得“全县人均体育经费”这个数据,就要调查全县各个单位内部体育经费情况,难度实在过大,故选择了“全县人均政府财政体育经费”指标。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的第二轮专家评价指标集,用于典型调查。

3.4.6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权重的经验预定和专家咨询

根据农村体育实际状况和工作经验,考虑未来农村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趋势,兼顾评价指标体系的示范性和引导性,参考第一轮专家咨询对各类指标的意向程度,课题组研究提出了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推荐权重,在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征求专家意见。调查结束后,根据专家对权重的调查结果,计算每一指标的平均数并做归一化处理,求得每一指标的专家调查结果权重。然后,课题组在专家调查结果权重的基础上,结合部分专家对推荐权重所作的上调或下调的意向强度,对部分指标权重做了与专家意向一致的调整,确定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表2、表3)。所以未对三级指标权重进行经验预定和专家咨询,是考虑第二轮专家咨询目的之一就是筛选代表二级

指标的三级指标。由于二级指标之下仅有2个三级指标,经过专家选择,便会保留其中1个三级指标,这样二级指标的权重即可代表三级指标的权重。对二级指标之下包括2个三级指标的情况,课题组对这些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经验确定。

3.4.7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典型调查

为了直接听取基层单位对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以第二轮专家评价指标集作为建议方案之一。又在第二轮专家评价指标集基础上,从兼顾易于调查和以社会体育为主两个角度,对第二轮专家评价指标集的部分三级指标进行了调整,分别拟定了另2个用于基层调查的三级指标建议方案,以检查前期研究结果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2004年6~9月,课题组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1个省的农村体育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2个县,共计6个县进行典型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县政府分管体育的副县长;县体育、文化、教育、统计和工会、宣传;乡镇政府和行政村;体育学校、普通中学和文化站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等。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到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走访,听取他们对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3个建议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典型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均同意采用第二轮专家评价指标集,不同意采用另2个建议方案。

3.4.8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经过以上研究过程,课题组研究提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表4)。

3.5农村体育情况统计报表的制定

3.5.1 研究制定农村体育情况统计报表的必要性

要进行农村体育评价,就要有反映农村体育情况的数据资料;而要获得反映农村体育情况的数据资料,就要进行农村体育调查;而要进行体育调查,就要有一套反映农村体育情况的数据资料统计报表。为此,必须研究制定与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配套的农村体育情况统计报表,从而保证数据资料收集过程、填报方式和填报指标的统一。

3.5.2 农村体育情况统计报表填报单位确定原则的提出

研究制定农村体育情况统计报表,首先要明确调查范围和填报单位,而调查范围是由评价范围决定的。农村体育评价的范围是整个县域的体育事业。既包括县城的体育,也包括县城之外其他乡镇、村的体育;既包括体委系统的体育,也包括教育等其他行业系统的体育。因此,调查范围是整个县域的体育事业。为了保障资料收集效果的全面可靠,避免错填、误填和重复填报,根据县行政管理和体育管理实际情况,采纳基层统计部门建议,课题组研究提出了“条块分开,以块为主,系统填报和属地填报相结合”的原则。对体育情况多且复杂的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以及掌握全县综合情况的统计部门,采用按系统填报的方法。而对县的除体育、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行业系统和包括县城的各个乡镇的体育情况,则采用按属地填报的原则,统一由乡镇填报。即各个乡镇,不仅收集本乡镇(包括所辖的行政村)的体育情况,而且收集其辖区内除体育、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行业系统体育情况。

3.5.3农村体育情况统计表的设计

为了获取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各项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资料,课题组借鉴教育、科技等部门和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体育场地等多种统计报表,遵照统计报表制度和制定统计报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结合体育、教育、统计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管理特点,研究设计了《农村体育统计表》和《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调查表》,并研究确定了各个表格的填报要求及其主要指标的定义和填报口径。

《农村体育情况统计表》是直接提供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所需数据资料的表格,也是县的体育、教育、统计部门和各个乡镇的填报表的汇总表。包括县的基本情况、体育队伍、各类体育学校运动队、学校优秀队、农村居民体质、学生体质、体育指导站(中心)、体育经费、室外体育场地和室内体育场地等1套10张。

3.5.4 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填报表的设计

《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填报表》是将《农村体育统计表》所需统计资料,根据部门和乡镇特点,分解到县的体育、教育、统计部门和乡镇,由县的体育、教育、统计部门和各个乡镇各自填报的表格。包括县统计局、县体育局、县教育局和乡镇政府等1套19张。

3.5.5 农村体育统计表和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调查表的试填与确定

《农村体育统计表》和《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调查表》研究设计后,课题组在典型调查的6个县中选取3个县对上述2套表格进行了试填,并听取了填报单位对上述表格的意见和建议。试填和座谈结果表明,2套表格的研究设计思路合理,填报方式适当,填报内容可行。在保持上述成套表格构成不变的基础上,结合试填中发现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表格的具体填报内容、指标定义和填报口径等进行了修改完善,确定了与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配套的《农村体育统计表》(1套10张)和《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调查表》(1套19张)。

3.6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3.6.1 综合评分法的选择

由于不同评价指标量纲不同,使用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农村体育评价时,便不能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数值直接进行相加和综合。为了能把各种不同量纲的指标状态集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就需要一种能够将其综合起来加以量化的方法,这就是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多年实践结果认为,“综合评分法操作方便,简单易学,计算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并且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2]。同时,由于使用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与使用综合评分法的前提条件一致,与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一致,故课题组选择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

采用综合评分法,可以求得某个县体育的整体得分或某一方面的得分,从而评价该县体育的整体水平或某一方面的水平;也可以按照某个县体育的整体得分或某一方面的得分进行排序,评价某个县体育整体或某一方面在总体中所处的位置;也可根据不同得分标准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类型县的体育评价标准,如小康体育标准等;还可以按照不同地域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县进行分类排队,分析比较。这正是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所在。

3.6.2 综合评分法的简要操作步骤

第1步,县体育行政部门组织县有关部门和乡镇填报《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填报表》,然后对其整理汇总,填写《农村体育统计表》;第2步,根据各个县的数据资料,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第3步,根据评价标准,计算每个县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和总得分;第4步,可以按一定口径进行地域或指标分类,确定不同类型地区或不同类别指标的分类评价标准;第5步,进行得分比较,确定某个县整体、某类指标或某个指标在总体、某类地区、在某类指标、某个指标排序中的位置,找出相互间的差距。

4 结论

1.依据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评价理论,从我国体育发展和农村体育实际出发,课题组研究提出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理论模型和目标模式,在方向、结构和内容上是合理的,是符合实际的,为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性的和基础性的理论指导。

2.依据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指标理论与方法,借鉴国内、外社会指标体系的通行模式,从我国农村体育实际出发,课题组研究提出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和《县有关部门、乡镇体育情况填报表》、《农村体育情况统计表》,在方向、结构和内容上是适宜的,是可行实用的,为评价农村体育提供了一项有利的工具。

3.将农村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农村体育的首要内容,反映了体育的社会特质。将城乡体育协调作为评价农村体育的基本内容,旨在引导农村体育发展关注城镇与乡村体育资源,尤其是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平,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体育以人为本,公平健康发展有特殊意义。

4.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体育事业发展也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建立一个适合如此国情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当复杂困难的,故本研究是初步的,研究提出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有些问题受条件限制,未能够进行研究,有待于课题组或他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5.在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中,融进了课题组专家一定的主观意向,目的是面对我国农村体育错综复杂情况,运用专家智慧和经验进行必要的微调,以更好地适合实际情况。当然也可能由此干扰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标签:;  ;  ;  ;  ;  ;  

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