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与“以国内营销提高出口”(下)_平均成本论文

“倾销”与“以国内营销提高出口”(下)_平均成本论文

“倾销”与“以内销养外销”(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个常被引用的以内销养外销的理由:就是有些工业所需要的生产规模太大,设立一个工厂就超过全部市场所能消纳的数量,因此即使政府赋予这工业以独占垄断之权利,也不能使它有生存的能力。但是如果设法使它能充分利用它剩余的生产能力,来供应国外市场,那么即使国外价格始终比平均成本还低,也可以使这些工厂能够赚钱自立。

此中原委可用所附图表加以说明。图中横轴用以衡量产量或销售量,竖轴衡量价格或成本,MC曲线代表该公司之边际成本,AC代表其平均成本(或单位成本)。AC线之起点极高,因为该厂固定成本甚大,在产量甚少时,每一单位产品所分摊之平均成本自然极高。故生产数量渐大时,平均成本亦随之降低。另一方面边际成本在产量逐渐接近该厂之产量限度时,必开始上升,至边际成本升至与下降之平均成本相等时(即图中MC线与AC线交叉时)AC即达到其最低点。因为此点以后,MC将升至 AC以上,故平均成本将因此而上升。

假令此产品这国内需求,与该公司之生产能力相比较,颇为微弱。即如图中 Dd 曲线所示,全线都低于该公司之平均成本曲线 AC。 因此即令政府赋予该公司充分独占国内市场的权利,它仍然无法赚得任何利润;因为无论它生产任何产量,它可能在国内获得的卖价总比平均单位成本为低。譬如图中所示,该公司在独占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其最佳产量当为OQ[,1]d:因为在该产量时,其边际收入 Marginal Reuenue 适等于边际成本,两者相等于HQ[1]d。其国内售价当为P[1d]Q[1] 但此价格仍低于该产量之平均成本。如果该公司能以低于国内市场之价格向国外倾销其可能生产之剩余产品,则从令国际价格低于其平均成本,也可令该公司转亏为盈;因外销产量可以将该公司之巨额固定成本摊一部分过去的缘故。如图中所示,假使该公司将其产量增加至其边际成本等于国际价格(即外销价格假定是非该公司所能独立影响者),则其总产量当增至OQt。此时平均成本当可降至GQt,但仍高于国际价格。故外销仍是赔本生意。但此时该公司宁愿减少其内销数量(从OQ[1]d减到OQ[2]d)以增加其外销,即以Qt—Q[2]d之产量对外倾销。因为内销之数量OQ[1] d原定于内销边际收入于边际成本等之处,即 H 点。 现在边际成本即已升至 piQt 之水准,该厂理应将其边际收入亦提高至同一水准,否则不能补偿其边际成本。所以它的内销量将自OQ[1]d减到OQ[2]d,而外销将扩充至Q[2d]Q[t]。内销价格将因销售量之减缩而升至 P[2d], 故内销之净利润将为 EBP[2d]F 长方形之面积。外销上之亏损则等于 IFGPi长方形之面积。如前者大于后者,则该厂仍可有净利润可获。这显然也是一个以内销之垄断利润、贴补外销之亏损的一个例子。不过这种例子显然只能用以解释为什么经济规模太大的工业,会采用以内销津贴外销的政策。它不像前述理由那样可用于一般工业的。

而且这里面还含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如此以内销养外销的厂家,虽然它的规模超过国内市场需要很多,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赚钱生存下去。但是它并未证明,从整个国家的利益观点来看,是否对国家也是有利的。前述以内销养外销的办法主要是让生产者在进口关税保护之下,剥夺消费者的利益,以为自己利润的行为。(此处所谓“消费者”一名词,实际上应作购买者讲,因为它应包括购买该商品以作原料来从事下游之生产者)。且在政府之进口关税保护下,该商品之实际成本,由全无关税保护时之 QtPi=OC(即国际价格)增加至QtG=OE (即最后之平均生产成本)。 所以将生产者的剩余 Producers'Surplus 与消费者的剩余 Consumers' Surplus一并考虑, 则显然施行关税保护之后,全民福利只有降低的可能。

标签:;  ;  ;  

“倾销”与“以国内营销提高出口”(下)_平均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