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析论文_刘钧凡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730900

【摘 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我院将96例肿瘤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进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并且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评分(20.19±2.54)分和抑郁评分(24.11±2.32)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36.46±2.56)分和抑郁评分(39.33±2.01)分。并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工作投诉率和护理错误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也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循证护理进行护理工作之后,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肿瘤内科;护理效果

肿瘤疾病无论是在产生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的治疗过程中都能够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进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虽然部分肿瘤疾病能够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治疗,但是由于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会产生疼痛感,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患者做好护理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疾病的治疗[2]。而这其中,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有依据的、能够结合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的科学护理措施,有利于进一步的促进患者护理效果的提升[3]。为了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我院对96例患者进行了护理研究的工作,研究成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96例肿瘤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其中观察组拥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41-68岁,平均年龄为(54.5±13.5)岁。而对照组则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40-71岁,平均年龄为(55.5±15.5)岁。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平均年龄和性别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1.2护理方式

我院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护理期间,做好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等指标变化情况的监测工作,同时对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对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循证护理,不过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行相应的诊断,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严格的评估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方面的工作,将循证护理模式运用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之中。由于疾病的影响,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致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排斥,对于相应的治疗工作缺乏良好的配合。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工作,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心理疏导,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在这过程中将化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促进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经过治疗后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并且会产生不适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为患者做好治疗工作,嘱咐患者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进行肿瘤方面的治疗时,为了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通常会采取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需要为患者做好保肝方面的治疗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好饮食护理的工作。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护理工作时,嘱咐患者增加富含纤维、低热量的食物的摄入量,饮食需以清淡为主,尽量减少活动,加强休息。并且嘱咐患者戒酒戒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参与到康复工作之中。还需要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观察不同的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给药浓度和方法等情况,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和促进顺利进行治疗,主要以于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置管、PICC置管,以避免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

1.3评价标准

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分,了解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同时还要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相应的评分,满分为50分,患者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越高。并且还要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投诉率和护理错误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文中产生的数据,如果产生的数据数值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评分(20.19±2.54)分和抑郁评分(24.11±2.32)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36.46±2.56)分和抑郁评分(39.33±2.01)分,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分)

3.讨论

虽然当前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升,并且在生活方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癌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将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4]。因此为了帮助患者们做好疾病的治疗工作,尽可能的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工作,并且将新型的护理方式运用到患者的身体康复之中,以促进患者身体情况的改善。而这其中,循证护理模式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手段,主要是指在开展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将安全可靠的研究结论作为实际护理的依据,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寻找实证,借鉴以往证据并通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最恰当的护理手段,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5]。

根据我院所进行的研究显示,通过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循证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工作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并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工作投诉率和护理错误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也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表明,循证护理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患者接受循证护理进行护理工作之后,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红军.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46-47.

[2]穆桂梅.护理干预对肿瘤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35.

[3]林菊芳,黄惠梅.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4):73-75.

[4]李梅.循证护理在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9-11.

[5]李娟.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5(30):72.

论文作者:刘钧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7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析论文_刘钧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