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设置问题与指导思想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中的设置问题与指导思想_地理论文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设疑与导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

一、无疑处设疑导思

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地理事物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正的无疑。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地理事物,既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又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例如,学生对课本中“纬度”的内容,感觉很简单,一看就明白,似乎没有疑问,但是并没有掌握,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1)从0°经线往东、往西经度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从180°经线,往东、往西经度数如何变化?(3)从北极上空看,分别由0°和180°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如何变化?(4)从南极上空看,分别由0°和180°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又如何变化?学生在思考解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中的“经线和经度图”,通过一连串的疑问及解答,深化学生对经度的认识和理解,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

在无疑处设疑导思,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课标精神,吃透教材内容;二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无疑处设疑导思,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抓“文眼”设疑导思

“文眼”即教材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处。在此处,教师要精巧地设疑,并注意抓住教材关键,去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日本经济特征是日本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及时对他们加以引导。(1)日本地狭人稠,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却成为经济强国,原因是什么?(2)日本一向是生产小汽车最多的国家,制造小汽车需要哪些原料?(3)我国也有汽车制造厂,矿产资源比日本丰富,为什么不是世界上出口小汽车最多的国家?(4)日本工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样就可以抓住教材关键、突破难点,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在学习误区设疑导思

所谓“误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误区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误区。

例如,许多同学在学习火山、地震之后,误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一致的,针对此误区,教师如能将两者的分布对比设疑,学生既能走出误区,又能对“火山喷发发生在地壳薄弱处”这一地理规律有深刻的认识。

再如,由于我国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学生往往误认为西北地区年降水量都小于200毫米。在学习了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以后,教师可以先设置以下问题:西北地区各地降水量是不是都小于200毫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会发现我国西北边疆还有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甚至大于800毫米的地方。这时教师再设疑:为什么这些地区降水偏多?水汽从哪来?通过设疑导思,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从而能够认识到我国降水不仅受太平洋、印度洋的影响,而且还受大西洋乃至北冰洋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联系实际设疑导思

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事例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的主题,设疑导思;也可结合国内外大事如北京申奥、西部开发、中东问题等设疑;还可联系当地生产、生活实例设疑。

例如,在学习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选取日本花巨资保护冲之鸟岛的实例设疑:为什么日本人花巨资保护这样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无人居住的小岛礁这种举动的目的何在?在学习全球变暖的内容时,以图卢瓦举国移民新西兰的例子为背景材料设疑:(1)图卢瓦人为什么举国移民新西兰?(2)海平面上升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设疑导思时,不要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但又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大”,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要让学生站高点就能看得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并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广度拓展。

标签:;  ;  

地理教学中的设置问题与指导思想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