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论文_刘金萍 秦丽霞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论文_刘金萍 秦丽霞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绥滨农场中学教师

点评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绥滨农场中学教师

设计思路:

《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重要的地位,而该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实验所需的背景资料在教材中以醒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因此本实验采用探究思维形式来进行实验,通过体验、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通过这一活动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为后面内容如:归纳消化的概念,讲述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等形成铺垫,进一步实现对知识的复习巩固与能力的提升。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了解了几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后,学生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事物成分的变化也会充满了兴趣。因此对于本节实验课,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对实验的原理也会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只是局限于感性的,缺乏动手能力,在实验中,难免会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也同样会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内容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教学重,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唾液的准备

学习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质疑导课

(1)让学生回忆细嚼馒头的感觉 并回答。

【点评: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让学生实验探究更有热情。以学生体验创设情境,大大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对馒头变甜的原因有各种推测,这样就给后面的“提出问题”做好了铺垫。】

(2)教师提问: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吃馒头时口腔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

有学生到前面写出有哪些处理过程, 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实验内容,同时为后面各实验组选择实验的变量埋下了伏笔。而且使一个实验分成三个小的课题,形成合而分,再合的形式,使一个实验好似三个,却又没脱离主题,但每个实验又有三个小组来完成,符合探究实验的重复实验的目的,避免了实验的偶然性。

【点评:本引入通过生活化的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自我探究的的乐趣】

2.思考问题,设计方案

⑴学生了解实验的目标和清点实验用具,了解有些特殊用具的使用方法,如需准备有刻度的滴管,可直接量取唾液和清水,排除了使用量筒对实验的干扰。保温杯:本实验的难点在于温度的保持,这个由于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组都准备得,而是在前面准备了几个保温器材,可供学生选取,同时实验前教师可将温度调到40℃左右,其余确切温度由学生自己调,这样可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增加成功率,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⑵读实验导学案,明白实验所依据的原理,由一名学生阐述,提醒学生注意.

⑶各实验小组选择本组的实验主题,(或探究唾液的作用,或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或都探究,)指出本组的探究变量(与前面写出馒头的处理方法有了呼应,又与后面的小组交流),同时明白每个主题都至少要三组实验验证,否则要设置实验组。另外,可引导学生对温度这一要求提出质疑,提醒有兴趣和能力的小组可以另外设计针对温度这一变量的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⑷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点评:学生经过对实验的设计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认识,总结要探究的问题: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否与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以及唾液有关系?品尝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并在此交代馒头 中包含淀粉,淀粉分解产生甜味,还有馒头在口腔中状态的改变;同时引导要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⑴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达探究方案进行工作分工,有顺序地完成实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⑵教师指出实验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几个失误,强调学生间的分工合作精神。

⑶学生在保温这一过程中,要根据要求,在测量温度,计算时间等具体操作过程要尽可能的要做到标准,减少实验的误差。

⑷在等待保温时间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前一部分,即每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设计的方案,使每一名学生将思维落实到具体的理论上,明确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

⑸ 有负责时间的学生自觉取出试管进行下一步操作,小组成员观察,得出本组的结论,分析本组的实验现象。

【点评:由于初一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即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齐解决,在此基础上,学生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实验步骤。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的意识,体验实验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4.展示结论,小组交流

⑴ 针对实验现象,探究小组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和观察的现象,得出的结 论到投影上进行交流,即时有现象不明显,或有些失败的小组能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这样小组展示,可以加深学生的兴趣,并且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找出原因,达到试验的真正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⑵另外,找出哪些小组完成了温度这个变量对馒头的影响,并且也进行交 流,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不仅是对前面要求有所呼应,同时也是对难度的一个延伸,使实验达到一个深度,同时也是对以后遇到相应问题时有所了解,增加了实验的广度。

⑶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出示已经成功的实验范例,这样可以使学生与自己所完成的实验形成对比,找出自己实验的不足,从而在心里形成清晰的认识。

【点评: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实验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有的组,放在清水中的馒头碎屑遇碘为什么没变蓝?与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作比较,变蓝的深浅程度为什么不一样?】

5.分析结果,归纳总结

(1)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出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如:①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2)以个别组的实验进行分析。

(3)得出结论: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能促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

【点评: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探究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规范的去尝试更多的探究。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如何变化的结论。学生在最后“分析失误的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这一环节,如果有的同学分析不够彻底,交流的不够充分,今后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改进。】

6。实验后的表达与交流

1、实验成功的关键或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学了这节课对你的饮食习惯有哪些影响?

3、总结你的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点评: 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实验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共同找出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解决在品尝馒头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情。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疑问,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心情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探究,喜欢生物学习。最后的启发——“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课堂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还要回归生活。这就是生物学科的魅力所在。】

总体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突出了教学重、 难点的解决, 关注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能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想问题的良性循环。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注重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用学生生活体验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验兴趣。根据提示和体验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本节实验探究特色。能很快打开学生的探究思路,让他们不只局限于课本。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解决,这也是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目的。学生尝试自主制定计划,不把探究模式化,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作用。每一组同学代表在阐述各自的实验计划时,其他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见解。组与组之间能够更大程度的互相促进,互相完善探究计划。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在制定实验计划时,不遗漏任何一个可忽视的环节,今后学习中能做到考虑更加周全,思路更加严禁。

精心设疑,为学生能提出更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打下伏笔。问题来源于生活,简单易答,但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起到了引领作用,还让探究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具有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感觉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1、体现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最后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获得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等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关注饮食卫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在饮食方面的科学素养。

2、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在两次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建议步骤相结合,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相结合,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能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3、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知识的生成。

在本课探究活动中,我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把重心放在探究实验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去领悟和生成新的知识。注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设计富有个性特点的实验方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提示的实验步骤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困生不知如何设计实验的难题,但也造成许多同学完全按照提示进行实验,把原本是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思想还是局限在课本上,并未达到预期的大部分组可以自主创新式样的结果。

二是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时间不足,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完成第一次实验方案设计后,教师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包括质疑,导致部分同学不能及时纠正方案,影响探究实验的进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掘, 学生的表现力和创新精 神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全面地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论文作者:刘金萍 秦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论文_刘金萍 秦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