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论文_贺冬黎

《囚绿记》教学设计论文_贺冬黎

天津市新华中学 300204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根据题目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2.学会细读文章,掌握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3.了解作者文中的情感走向,理解“爱”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

学会细读文章,掌握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爱”的真正含义。

四、教材分析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写景状物类文章,意在让学生阅读后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和人生感悟。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散文阅读经验,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掌控度不够,对于细节分析不够深入,对于“爱”的理解稍显偏狭。

六、教学准备

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复习掌握文章结构的角度。

3.了解心理学术语“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七、教学课型

单篇课、文学作品课、精读课、教读课。

八、教学手段

PPT展示、小组合作。

九、教学用时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分析题目“囚绿记”,根据动词“囚”理清课文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绿”是什么?(2)为什么“囚”?(3)怎么“囚”?(4)“囚”之后如何?明确:重点是“为什么‘囚’”和“‘囚’之后如何?”

2.分析探究(小组合作):(1)阅读全文,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1分钟)初步明确:作者喜爱绿色。(存留疑问:喜欢一个事物就必然囚禁它吗?)(2)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作者为什么喜爱绿色呢?(3分钟)明确:①绿色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②人是在绿色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③绿色能不让我感到孤独。④绿色可以与我对语。……(3)作者喜欢绿色,为什么从寻找住所写起呢?(2分钟)明确:为了绿色忽略房子的潮湿、简陋、阴暗、炎热,表现出作者对绿十分渴望。(4)文章中哪些句子也可以体现出作者渴求绿色的心态?(6分钟)明确:①我怀念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②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③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④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以上句子都突出了作者的一种心态,绿之于自己,已经成了救命的因素,作者的思维以已极度偏颇。由此回到问题1,补充答案:作者喜欢绿色的程度很深,到了极度渴望的偏执自私的程度,由此才使得“囚”的行为产生。(5)作者囚绿(常春藤)之后发生了什么?(2分钟)常春藤的生存状态为:依旧伸长、攀援——朝着窗外——失去了青苍的颜色。(6)面对常春藤的变化,作者的心态和应对方式是什么?(2分钟)明确:恼怒、但是新生魔念,仍旧不放走它。(7)为什么作者不立即放走常春藤?(3分钟)明确:①植物固执的朝向窗外。②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对它的善意。③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8)作者一直处于恼怒和偏执中吗?(1分钟)明确:不是。作者也有矛盾的时候,也生出了后悔的态度。(9)如何看待作者的矛盾心情?(2分钟)明确:引用《〈囚绿记〉序》中的内容,作者自认是“感情的奴隶”和“理智的仆役”,“这矛盾和交错,把我苦了”。但是作者当时在魔念之中,偏执的情感占了上风。(10)结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观点,我们应如何看待作者囚禁常春藤后的态度和行为?(4分钟)明确:是自私的。作者所谓对常春藤的爱是出于自己的立场考虑的,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文中可从以下句子中可见此态度:①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②拿绿色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③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来比喻猗郁的年华。④让绿色为自己做无声的歌唱……(11)根据对第10问的分析,思考作者囚禁常春藤前的态度和行为。(4分钟)明确:表面上“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都是来自于作者自己主观的判断,作者对绿色的喜欢全都是来自于对方可以安慰自己,而自己可以依赖对方。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自私的爱。

3.拓展延伸(9分钟):(1)请思考真正成熟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明确: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2)类似于课文中的人际关系有哪些?明确:“我”与“常春藤”的关系可以应用到各种人际关系之中。父母和孩子、恋人、朋友等关系的处理都可以从本文中找到借鉴。(3)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有哪些特征?明确:自由、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给对方足够多的空间、要满足成全对方真正所需等。

4.课后作业(1分钟):(1)请同学们将今天学习和感悟到的东西写到周记本上。(2)阅读《少有人走过的路》第二章“爱的艺术”。

5.板书设计。

6.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真正的爱的内涵和定义,所以没有涉及到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常春藤是否一定象征着被日本囚禁的中华民族,本文主旨是否跟卢沟桥事变相关都是可以继续跟学生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文章带有时代特征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象征时代意义,而文章中的“黑暗”,相较于社会的黑暗,更加倾向于指向人性的黑暗。“有着璞玉般灵魂”的陆蠡不肯放过自己曾经伤害过哪怕一枝植物的“罪恶”,严于剖析自己、勇于否定自己,体现了民国文人的特有的自省气质和高贵情操。

论文作者:贺冬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囚绿记》教学设计论文_贺冬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