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分析论文_陈焕强

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分析论文_陈焕强

身份证:31010419840418XXXX

摘要:本文首先由管理条件、规划理念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现存问题;其后,从功能综合、主题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原则;其后,围绕合理拓展公园便捷、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完善功能设施建设、制定长期建设战略、发挥公园带动作用、融合城市建设理念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策略。

关键词:城乡发展;城市郊野公园;公众服务

引言:城市郊野公园是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做好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优化,对我国城乡地区的融合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城市郊野公园处在城市主体与自然景观、乡村景观相连接的区域当中,其建设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育和利用能力。据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的理念对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展开讨论探析。

一、我国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现存问题

从当前来看,我国郊野公园建设虽然正处于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但尚未形成系统化、成熟化的实践体系,仍存在部分缺陷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管理条件相对较差。由于我国的郊野公园建设起步稍晚,大部分地区尚未对郊野公园的管理权属问题做出明确解决,导致郊野公园出现多头管理、管理权责不明等衍生问题。加之郊野公园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带,在公共设施配置、交通服务水平等方面远不如城市主体区域,进一步造成了公园问题管理晚、管理难的情况,不利于郊野公园的长期发展;第二,规划理念有待更新完善。受制于实践体系的不健全现状,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时,往往处在探索性决策的状态当中,很容易出现生态干预过度、生态利用不足、公共服务职能缺失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城乡居民及游客群众的服务体验感。一方面不利于城市郊野公园发挥其公共休闲和旅游服务属性,削弱对城市旅游产业链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原则

“郊野公园”概念进入我国城市建设语境已有一段时间,但当前相关学术界并未对其形成标准化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郊野公园是一种位于城市近郊区域的绿色生态空间,强调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留,并具备较高水平的设施配套质量,可满足城市居民游览、休闲、科普教育等多种服务需求。还有学者认为,郊野公园是一种位于城市近郊区域的公众开放性公园,其以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为基础,在政府部门主导的投资建设下进行一定程度的保育开发,进而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运动、科普等功能支持。基于以上可以看出,郊野公园的概念定义虽未统一,但都提出郊野公园应具备生态性、公众性、开放性、功能性等属性。同时,由于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由政府部门主导,且处在城郊区域位置,因此还应具备推动城乡发展的任务和职能。据此,在“城乡景融合发展”的理念之下,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工作应落实以下几点原则:

(一)功能综合的建设原则

我国最早的城市郊野公园出现在香港地区,是当地政府为了平衡城市发展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做出的探索。其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城市郊野公园的功能服务越来越综合化,逐渐成为了城乡居民户外活动、户外娱乐、户外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当前来看,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思路应融入生态、产业、民生、空间等多种价值观,进而形成集自然保护、产业集群、城市绿化、居民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化解城市经济低碳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实现城市与周边郊区、乡村之间的顺利衔接[2]。

(二)主题特色的建设原则

城市郊野公园以乡村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基础,故而必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因此,郊野公园主题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因地制宜、新旧结合、修复提升,实现山林风光、海滨景色、岩石地貌等不同地域景观的保留和呈现;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和谐性,避免元素冗杂、结构混乱等负面景观问题的出现。从我国当前的建设现状来看,城市郊野公园的主题类型可分为五种:(1)以香港金山郊野公园为代表的文化主题型;(2)以上海西沙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景观型;(3)以天津北三河郊野公园为代表的综合休闲型;(4)以北京八家地郊野公园为代表的体育运动型;(5)以上海青村世外桃园为代表的农业观光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融合当地的景观特色、产业类型、城乡融合策略等多种条件,提炼项目主题,从而在凸显地域特色的同时,达成以景带产、以景促城的理想效果。

三、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策略

(一)合理拓展公园边界,实现城乡风貌和谐衔接

在“城乡景融合发展”的理念视域下,城市郊野公园不仅是区域性的公园设施建设,同时也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顺利过渡甚至“无缝衔接”的重要抓手。因此,在设计郊野公园建设方案时,规划人员首先要做好公园的选址规划,在围绕生态资源、景观条件、设施条件、路网配置等多方面因素展开考量的基础上,尽量将公园区域选择在城市与乡村的联结地带,从而引导郊野公园由近郊区域向城乡两方“溢出”,形成和谐化、统一化的城乡景观。例如,笔者在进行河南省栾川县城与老君山景区的景城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对“山-城”、“水-城”、“绿-城”、“文-城”等建设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研究,进而形成了以自然景观为基底、连接城乡人文景观的“一水穿城通洛黄,九山屏障隐圣贤”的景观建设格局,从而有效实现景、城、乡之间的密切交融。

另外,与城市公园相比,城市郊野公园在建设模式上有较大差异,作为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乡村环境之间的重要衔接部分,更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因此,规划人员在进行城市郊野公园的设计时,还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农村资源,如顺应山体布局规划公园分区、引导农村空间导入旅游服务功能等,以此实现城市、公园、自然、农村等区域边界的模糊化,将城市大环境联系成一个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多形态特色郊野景观

现阶段,我国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陆续完成了多个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但从本质上来讲,目前的郊野公园多以香港郊野公园的建设模式为基底,以植被、林地为公园景观的主体,再配设运动及休闲设施,达成“自然野趣”的效果,因此在主题类型、功能配置、景观形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各区、各城甚至各乡都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在此背景下,要想提高“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落实质量,规划人员就必须要做好全面、细致的分析调研,对建设区域的山水形态、地形地势、文化特点、城建状态等要素信息进行综合采集,并据此设计出区域性、独特性的郊野公园建设方案。例如,在进行江淮地区的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时,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江淮地区植被茂密、山石众多的自然特点,并深入挖掘江淮建筑的文化气韵,从而在设计中凸显文化特色主题;在进行栾川东部地区的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时,规划人员则要了解当地水文资源良好的环境优势,综合地区发展空间紧张、现有村落较多的发展现状,据此提出强化公园建设空间的混合使用,适当提升运动休闲、旅游观光等各类功能的集中程度,以便提高土地使用用途的开放性与集约性[4]。

(三)完善功能设施建设,提高公园公众服务能力

城市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在其规划设计中体现亲和性和科学性。规划中需要从功能和环境容量两个主要层面来考虑郊野公园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满足公共服务数量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个性与质量的提升,使得郊野公园与城市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共生关系。笔者将这种规划方法论在栾川郊野公园规划实践得到充分体现。栾川县城位于伏牛山山系脚下,呈带状城市布局形式。山系与城市之间的前山地区线性分布有老君山、鸡冠洞、养子沟等自然景区,并在景城连结入口位置已自发形成若干服务功能集中区。因此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栾川县城特有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景城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休闲、购物、运动等公共服务功能导入城郊绿地区域,进而制定出依山傍水的建设策略:一方面,将度假休闲酒店群规划于连绵起伏的自然山体之上,形成了连续性、低密度的建设序列;另一方面,将休闲区、商业街结合入口湖景环湖设置,打造景观优质、休闲功能完善的步行街道空间。由此,当地居民的户外休闲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栾川当地的自然山水景观也实现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四)制定长期建设战略,统筹公园管理与城乡发展

完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与管理体系是城市郊野公园成功建设的重要保障,它保证了建设工作和后期运营的。例如,我国香港地区在开展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同时,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并建立了郊野公园委员会、海岸公园管理局等相关管理组织,为城市郊野公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相关人员在建设城市郊野公园的过程中,也应制定出“避免冒进,长远计划”、“为远期发展留出备用空间”等建设管理策略,并明确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发展方向,以确保城市郊野公园所处区域的土地利用关系、生态利用关系日趋协调,为城乡景观融合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优化落实夯实资源基础。

(五)发挥公园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优化升级

现阶段,城市建设战略与乡村振兴政策长期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中,并逐渐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要想做好“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还应走“产业主导,产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方面,城市郊野公园既是城乡景观的重要衔接者,又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城市郊野公园本身也是城市旅游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规划建设思路和开展建设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着眼于城乡地区的产业特点与经济现状,并制定出逐层发展的产业升级策略,促进城乡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例如,从城市郊野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域入手,贯彻落实“旅游+”发展理念,将空间布局与产业导入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康体、文化体验、商贸购物等多种商业服务功能。由此,不仅能显著提升城市郊野公园的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带动旅游餐饮业、健康养老业、文体娱乐业、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等衍生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为城乡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5]。

(六)融合城市建设理念,提升服务设施配置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城市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数字城市等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产生出来,为城市空间建设与服务设施优化指明了新方向。基于以上,在“城乡景融合”理念下开展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时,规划人员应科学利用城市现有的服务设施基础,结合现代城市理念,整合资源,提升能效。例如,在公园植被绿化的设计过程中,可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概念,利用凹陷式绿地结构,散点布设与城市地下雨水收集系统相接的集水设施,从而实现自然雨水资源的高效采集与利用。再举例来说,在城市郊野公园的交通集散与换乘系统设计中,遵守公园大运量集散、便捷可达的交通理念,将公园的主要交通干道和公共交通集散设施与城市交通线路相衔接,形成高效运转的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设施能效。

总结:综上所述,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规划策略,建立城市与乡村的衔接关系,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缓解城乡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岳志鹏.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蔺靖远,张文慧,姚朋.我国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现状及营建策略探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6):53-57.

[3]李艳.全球城市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8(03):25-32.

[4]张昆仑.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郭培.城市郊野公园规划控制与引导方法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江宁•青龙山郊野公园启动片区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7,29(10):251+253.

论文作者:陈焕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基于“城乡景融合发展”理念的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分析论文_陈焕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