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

张耀华

(中共阿拉善右旗委党校,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73730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置身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不仅需要理论创新层面的协同推进,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立足本国实践和面向广大群众的协同推进,方能持久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与创新力,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推进

马克思主义建设在中国大地的本土化转换,主要是推进其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化建设;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两者是辩证、有机统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一起夯实思想基础与形成最大共识,在构建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土壤、提升智力支撑等方面一起协同发力[1]。因此,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仅可以融通,而且更应大力协同协调推进,以此方能更好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创新力,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助力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学界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融通等较多,对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探讨不够。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前提

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具有诸多的可能前提,属于思想文化领域、具有诸多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由表1可见,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木棉花雌雄小鼠各剂量组嗜多染红细胞(PCE)与成熟红细胞(NCE)的比未低于20%,微核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而阳性对照组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表明木棉花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工程,是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与时代、与大众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举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精神凝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主体维度上的有效扩张,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诉求和灵魂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强大而重要,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决定了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全面复兴完全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共通性与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思想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两者都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道德伦理、生存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居于整个国家建设的思想指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分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提供了很多破解传统文化现代危机的方略,能够在内容、方法与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科学的引领[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复兴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营造更为坚实丰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具体而言,以往研究马克思主义更多是从中国革命实践角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角度作为切入点,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充分表明,中华文化是中国人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获得了成长的肥沃土壤,获得了不断向前的发展动力,而这一肥沃土壤正得益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发展角度,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吸收,不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人为的割裂开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整体看,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武器,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从这个层面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逻辑起点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推动了历史前进

在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这是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基本遵循。在坚持这个基本遵循下,应从时代发展、本国实践和面向大众积极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以此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4]

要想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就必须坚持马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打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提升治国理政效能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基础,两者从不同层面助力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推进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二、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现实动因

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不仅仅具有可能可行的前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诸多的现实动因[3],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与提高治国理政效能、提升国民素质与推动社会文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都倒逼马克思主义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要协同联动,方能铸就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当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竞争更为激烈,谁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就能更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话语权体系建设,要在国际上增强中国话语权的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批判性的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当前我国国情和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角度出发,适当的吸收人权、平等、主等思想并赋予其科学的含义,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之中,同时对于不符合当前我国实际的提法要对其批判和抵制。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与国际话语权提升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思想文化上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与固有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当代中国要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就要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就要大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而这些都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推进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要。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与治国理政的需要

基于9省(区、市)调查的全国基层药学人员药学服务现状及其培训需求研究 ……………………………… 沈江华等(6):843

(三)提升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会提出不同的时代课题,需要理论和文化的不断创新;任何一种理论与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需要、步伐,才能真正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碰撞和融合中汇聚成的,具有兼容并包、多元一体的特点。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让马克思主义三化在解决中国问题是有了立足的根本。在解决中国问题时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也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进行提炼和挖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其具备更鲜活的民族表达方式、更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应立足当今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根据时代提出的各种时代课题,及时给予理论层面与文化层面的积极回应,在时代课题的阐释和解答中不断供给马克思主义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需要的养分,不断提升其对时代的影响力与阐释力。

韩国于1973年2月公布了专门的《少额案件审判法》,该法的立法宗旨是“在妥当性与迅速性当中注重民事诉讼的迅速性,从而更简易、经济地处理案件。注重迅速性能够给诉讼当事人带来利益,而且在处理轻微的案件时不会造成太多的因牺牲妥当性而带来的损害”,“从而使一般国民能够方便、迅速地解决私人间的民事纠纷。”[9]

(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过程中要围着中国具体国情来开展,并同中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让其具备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立场,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三化更好的运用到中国实际问题解决之中,进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助力。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先进的理论指导,需要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理论指导基础;积极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复兴,就是要推进中国固有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砖添瓦。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先进科学理论的持久指导,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三、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在空间、时间和主体上的维度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为中华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曾经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实际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辉煌成果的取得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思想理论。

(一)顺应时代发展,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必须满足中国历史发展的某种需求,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对其进行改造,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唯有如此才能够将这一外来思想文化内化到人们的内心深处。马克思主义三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特点,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宣传,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才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关键在于国民文明素养的培育与提高,而影响国民素养培育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要素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各种文化素养与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先进理论,其三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每一个公民的核心理论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利于培育每一个公民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从而助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推进是当代中国国民素养与社会文明提升的现实需要。

(二)立足本国实践,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和范畴,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马克思主义三化成为当前我国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离不开活生生的实践行动,离不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正是基于此而提出与实施的。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应立足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根据这些实践提出的问题和需要,及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与创新,及时给予文化领域上的涵养和创新,在破解实际问题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践土壤,不断提升对当代中国实践的先导力与推动力。

(三)面向广大群众,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当前马克思主义三化要想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就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探讨,又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解决策略。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的精神和心灵,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一项理论活动与实践推进都需要坚持群众路线,面向广大群众、依靠广大群众和服务广大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作为文化与理论建设活动自然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也需要服务广大群众,只有广大群众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应面向广大群众,根据群众的需要,注重话语形式、内容的调适,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依靠广大群众,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来,在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群众力量,不断提升对广大群众的服务力与引领力。

总之,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在明确协同推进的可能前提下,应立足协同推进的现实动因,如何更好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应是现在和今后的重点,需要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继续努力。

有非常多的案例都是青少年在初次接触毒品的时候并不知道毒品为何物,不但没有远离,反而对它充满好奇,直到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开始吸毒,从此走上不归路。因此当社会上、学校里介绍关于毒品的知识时,一定要认真学习、牢记于心。平时也可以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方式了解与毒品相关的知识。总之,一定要充分了解毒品的特性以及危害,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警惕,远离毒品。

参考文献:

[1]魏波.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互动变革构筑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J].学海,2018,(3).

[2]高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引领[J].学术探索,2018,(4).

[3]王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5).

[4]任杰.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7,(35).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6-0057-04

【作者简介】 张耀华(1981-),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人,中共阿拉善右旗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马雅兰]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协同推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