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轨液压助力器的研究与设计

长轨液压助力器的研究与设计

一、长钢轨液压助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政[1](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薛建刚[2](2009)在《石太客运专线Z9标预制架梁施工组织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运专线是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目前在我国,铁路等级除Ⅰ、Ⅱ、Ⅲ级外又增加了“客运专线”等级,时速200至350km/h的铁路统称为客运专线,曲线半径一般在2200m以上。本论文选题意义,为了适应铁路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以现场保市场,加强工程项目的营销策略,这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在于对客运专线梁场的选置和运梁方案对质量、工期、安全、造价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及箱梁预制、900T架桥机架梁工艺探讨。研究的依据: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实施办法及评标办法,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箱梁有关预制架设暂行规定及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研究的方法:采用工期、质量、安全方案和措施、造价、设备配备等要素的评价、控制、审核的系统要素分析评价方法,综合评定施工组织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石家庄至太原客运专线施工方案的优化,对质量、工期、安全、造价控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施工方案更具有竞争性,对项目的实施更具有指导意义。其研究成果是,提前了工期、保证了安全和质量、减少投资约3000万元,提高投标竞争力,对工程中标后快速进场组织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建成了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客运专线,石家庄至太原客运专线是第三条客运专线,目前在建的还有多条客运专线,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我国铁路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设计、到施工科学合理的运用新技术,加快铁路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乔振祺[3](2008)在《记忆2008 中国科技事业全年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当我们沉浸在2008年每一个值得回忆的精彩瞬间的时候,2009年已经毫不犹豫地把我们推向新的起跑线上。告别辉煌的过去是人类走向创新文明的起点,任何创新的起点无疑都要秉承历史沉淀的进步,时间的划定只是人类告别自己的一种方式,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点,它洞穿了的是时间,改变了的是人类生活,缔造了一种延续的文明。

贺利乐[4](2006)在《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主要运动性能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问题,—种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正运动学位置求解、工作空间分析、精度设计、实体模型运动仿真及机构杆件干涉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针对平面机构构型创新设计问题,首次提出了机构设计方案的灰色模糊评判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对平面五杆闭环机构的类型、运动性能、拓扑特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重点研究5R闭环机构与RPRPR闭环机构在并联机构中的应用,综合出了四种4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两种5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和两种6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的新构型。对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位置正解进行了求解。根据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几何结构特点运用几何分析和虚拟杆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了其运动学数学模型,将求解并联机构运动学位置正解归结于求解一组具有强耦合性的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极值问题。首次提出了利用改进遗传算法来直接优化求解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解的所有实数解,并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对求出的结果进行分组的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方便,求解精度高,完全可用于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并联机构正运动学问题求解。根据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对称结构的特点,结合平面五杆机构的工作区间,运用顶点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并联机构的整体工作空间的形成过程。在分析制约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基于位置逆解方程,通过边界极值搜索法,给出了并联平台机构工作空间的二维表示图及对应于不同z值的x—y平面内的工作空间截面形状。采用有效圆柱体体积来衡量工作空间,详细分析了平台结构尺寸对工作空间体积的影响,给出了各参数对有效圆柱体体积的影响曲线。在运动学正、逆解的基础上,对雅可比矩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并联机构的奇异性。研究了并联平台机构的精度设计问题。通过考虑球铰、回转副间隙误差随机性的影响,在运动学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新型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实际误差模型,并进行了误差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和误差的灵敏度分析,对平台的结构参数变化对误差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提出了将精度综合问题转化为一个多目标多变量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用混沌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的方法,并给出了建立精度综合的优化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用Pro/ENGINEER实体建模设计软件建立了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6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实体模型,通过可视化运动仿真对并联机构的干涉性问题进行了直观分析和研究,为对整机的其它性能分析和优化工作打下了基础。

于永平[5](2004)在《长钢轨拖拉推送车液压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为满足高速铁路建设需要 ,利用恒功率原理设计了可一次推送 5 0 0m钢轨的液压推送器。文中阐述了液压推送器与负载的自适应原理 ,给出了推送器的结构并进行了液压系统的设计分析。

谷立臣,贺利乐,张优云[6](2001)在《长钢轨液压助推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钢轨助推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利用液压恒功率调速原理,设计了长钢轨液压助推器。阐述了液压助推器与牵引设备之间的自适应跟踪问题;给出了该助推器工作装置的结构、力学分析并进行了液压系统设计研究和性能分析。

二、长钢轨液压助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钢轨液压助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石太客运专线Z9标预制架梁施工组织方案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的规范、规程等
    2.2 主要工程数量
    2.3 制梁场设置
    2.4 工程特点
    2.5 合同工期条件
    2.6 影响梁场、大临设置的主要因素分析
        2.6.1 工期
        2.6.2 质量
        2.6.3 工程造价
第3章 运梁施工组织及梁场设置方案拟定与优选
    3.1 运梁施工组织方案分析
        3.1.1 通过岗底隧道运梁方案
        3.1.2 通过便道运梁方案
    3.2 梁场设置方案分析
        3.2.1 DIK173+350设置梁场
        3.2.2 DIK177+100设置梁场
    3.3 运梁及梁场设置方案拟定与优选
        3.3.1 梁场自然条件
        3.3.2 梁场运输条件
        3.3.3 工程质量
        3.3.4 工程造价
        3.3.5 施工安全与管理
        3.3.6 结论
    3.4 施工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第4章 箱梁预制架设施工技术研究
    4.1 箱梁预制
        4.1.1 梁场布置
        4.1.2 施工方案
        4.1.3 施工方法
        4.1.4 箱梁预制工艺
        4.1.5 技术保证措施
        4.1.6 箱梁预制施工技术方案研究技术总结
    4.2 双线整孔箱梁架设
        4.2.1 架梁安排
        4.2.2 架梁设备配置及主要技术条件
        4.2.3 施工方案
        4.2.4 施工方法
        4.2.5 架梁施工工艺
        4.2.6 箱梁架设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4.2.7 箱梁架设施工技术方案研究技术总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个人简历

(4)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主要运动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并联机构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并联机构的理论研究概况
        1.2.3 并联机构的理论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与拓扑分析
    2.1 概述
    2.2 平面五杆闭环机构的类型及拓扑描述
    2.3 平面五杆闭环机构的性能
        2.3.1 五杆机构的主要类型
        2.3.2 五杆机构的可动性分析
    2.4 平面机构设计方案的灰色模糊评判法
        2.4.1 确定比较数据列
        2.4.2 构造最优和最劣参考数据列
        2.4.3 构造判别函数评判方案优劣
        2.4.4 几个关键问题
        2.4.5 应用实例
    2.5 并联机构构型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及拓扑特性描述
        2.5.1 并联机构构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功能要求
        2.5.2 并联机构构型的拓扑特性描述
    2.6 含五杆闭链的空间并联机构构型综合
        2.6.1 综合方法及步骤
        2.6.2 应用实例
        2.6.3 并联机构构型评判与优选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正运动学分析研究
    3.1 概述
    3.2 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3.3 混合驱动五杆机构不出现奇异位置的构型
    3.4 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正运动学数学模型
    3.5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正运动学求解
        3.5.1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3.5.2 实例计算验证
        3.5.3 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正运动学求解
        3.5.4 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正运动学位置解分析
    3.6 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逆运动学数学模型
        3.6.1 逆运动学数学模型
        3.6.2 逆运动学求解步骤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4.1 概述
    4.2 工作空间的形成及制约因素
        4.2.1 工作空间的形成
        4.2.2 工作空间的制约因素
    4.3 工作空间的确定及其截面形状分析
        4.3.1 基于边界极值搜索法的工作空间的求解
        4.3.2 工作空间的截面形状分析
    4.4 工作空间内有效圆柱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4.1 有效圆柱体空间
        4.4.2 影响工作空间的因素分析
    4.5 工作空间奇异性分析
        4.5.1 雅可比矩阵与机构的奇异性
        4.5.2 基于遗传算法的并联机构奇异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精度设计
    5.1 概述
    5.2 建立误差模型
        5.2.1 理想误差模型
        5.2.2 实际误差模型
    5.3 误差的蒙特卡洛模拟与分析
        5.3.1 误差的蒙特卡洛模拟
        5.3.2 位置误差灵敏度分析
    5.4 动平台姿态及平台结构参数对误差灵敏度的影响
        5.4.1 动平台姿态对综合位置误差灵敏度的影响
        5.4.2 平台支链中的杆长对综合位置误差灵敏度的影响
        5.4.3 上下平台边长对误差灵敏度的影响
    5.5 精度综合
        5.5.1 精度优化综合的数学模型
        5.5.2 基于混沌遗传算法的精度综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五杆闭链的混合驱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仿真与干涉性检验
    6.1 概述
    6.2 并联平台机构的杆件制作及装配
        6.2.1 五杆闭链各杆件的制作
        6.2.2 制作空间并联平台的上、下平台
        6.2.3 含五杆闭链的空间并联机构的装配
    6.3 运动仿真与干涉性检验
        6.3.1 建立伺服发动机
        6.3.2 运动仿真过程
    6.4 空间并联平台机构的干涉性分析
        6.4.1 上平台上下平动的干涉性分析
        6.4.2 上平台既有平动又有转动的运动干涉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回顾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及主要科研情况

(5)长钢轨拖拉推送车液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推送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四、长钢轨液压助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2]石太客运专线Z9标预制架梁施工组织方案技术经济分析[D]. 薛建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3]记忆2008 中国科技事业全年盘点[J]. 乔振祺. 中国科技奖励, 2008(12)
  • [4]含五杆闭链的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主要运动性能分析研究[D]. 贺利乐.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5]长钢轨拖拉推送车液压系统的设计[J]. 于永平. 建筑机械化, 2004(03)
  • [6]长钢轨液压助推器的研究与设计[J]. 谷立臣,贺利乐,张优云. 工程机械, 2001(01)

标签:;  ;  ;  ;  ;  

长轨液压助力器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