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若干问题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若干问题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对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若干问题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市场价格论文,国内外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的日益增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也随之紧密,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价格之间的对接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做好两个市场价格的对接,对于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贸事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价格对接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不可能一一论及,只就价格对接的涵义、对接的必要性和对接的可行性谈点初步的认识。

一、关于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的涵义

长期以来,在国际上的多边贸易中,逐步形成一系列通行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国际贸易准则和惯例,包括义务与权利等等,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需要贸易各方共同遵守和执行。所谓对接,就是与国际惯例和准则的接轨,就是加入国际经济的运行机制之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再分隔,而是趋于一体化。我国要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尊重和执行有关的国际贸易准则和惯例,享受有关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而我国现行有关对外贸易的体制、制度、法规等在不少方面还与国际通行的准则和惯例存在不相符合之处,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与国际市场相衔接,与国际贸易的准则与惯例相衔接。当然,在价格方面同样存在对接的问题。实行对接是为了取得国外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等),是享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利益的关键一环。总之,对接无非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但对接又是一个渐进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是随着一国经济的国际化而实现的。因而,不能指望在几年内就能实现全面的对接,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接就随之完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市场体系不发达、市场主体不明晰的国家来说,试图在短期内实现全面对接是不现实的。

为此,在研究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问题时,有几点首先需要弄清楚:一是对接的制约条件。主要是复关后对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关系的要求与影响。二是实行对接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按照关贸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实行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并非指所有的商品价格都要与国际市场价格对接。三是对接的“度”。所谓对接,也并非要求国内市场价格必须完全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四是实现对接的时间。由于实行对接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改革的过程,因而对接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具体到不同的商品,在实行对接时间上也不可能一致。五是由于全球经济在趋于一体化的同时,还出现地区集团化的趋向,加上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性,因而,实行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对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商品来说,其区域范围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所谓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的涵义,似可作以下认识:

第一,价格对接是市场价格形成、价格运行规则的一致或统一。实行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要求商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形成、由企业自主制定、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情况的变化。在价格运行机制方面,要求在定价策略、竞争手段等方面要与国际市场通行的规则相适应。必须反垄断,反倾销,反价格歧视,保护正当的竞争。

第二,价格对接是广义价格的对接。按关贸总协定的规定,价格所指的含义是广泛的,不仅包括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而且包括资金价格(利息、利率)、劳动力价格(工资)、土地价格、外汇价格(汇率)等内容。因而在对接商品价格的种类上,不仅商品价格要实行对接,而且要素价格也要实行对接,但又不是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都要实行对接。这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商品尤其是某些产业的商品需要也允许在一定期间内进行保护,在这个期间内其价格无需与国际市场价格对接。二有些商品或服务只限于在本国内消费,与国际市场无任何联系,因而无需进行价格对接。如国内的铁路运价、公共交通运价、邮电通讯价格等。三是有些商品价格是否需要实行对接,还取决于各国内外贸的具体情况。

第三,价格对接是商品或要素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接近,而不是商品或要素的绝对价格的完全一致或统一。由于国际市场的区域性,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国际区域市场上所成交的价格有所不同,有时甚至相差较大,所以进行价格对接,不可能与各个国际区域市场的价格都要实行对接,而只能是与相关的(指有贸易关系或双方商定的)国际市场或是某个主要的国际市场(如某个国际商品交易所或期货市场)的价格对接。

第四,价格对接是要求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要反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但不是在国际市场价格每一次大的变动后国内市场价格也要随之变动。这是由于,相对于国内市场价格来说,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制约因素要少,其自由度也更高,其变动完全取决于供求情况和汇率的变化,因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要频繁得多。而国内市场价格则由于受国内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使在供求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亦不允许发生频繁的波动,否则会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五,由于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无论其在形成的范围、途径,还是其形成所赖以存在的生产力水平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加上国际市场价格变化频繁,因而价格对接应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如果不加分析,或是无条件地实行对接,是不利于国内市场价格的稳定的。同时,对接并不否定一个国家或某种商品的特殊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实行不同的对接办法。

第六,价格接轨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非短期内可以全面实现的。如前所述,由于进行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是有条件的,而实现对接所需条件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尤其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之中,在许多方面与发达的或成熟的市场经济还存在许多差距,不仅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而且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一样。因而,实行对接需要逐步创造条件,需要相应的时间。

二、实行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十分必要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只是刚刚确立,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和借鉴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尤其是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人口众多但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资源人均拥有量偏低,而且利用程度有限,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与合作;还要吸引外资,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当代世界的先进技术,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以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与各国尤其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联系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国内市场和价格与国际市场和价格的对接,改革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法规、制度,就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实行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引进国外的市场机制,加速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还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和客观要求。第一,实行对接,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而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就必须遵循世界统一市场的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规范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所有直接和间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的国有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以适应国际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对接,将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外部压力,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市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实行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意味着国际市场对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使国际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逐步渗入我国的国内市场,进而推进我国的价格改革,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必然会加快发展我国的商品市场,并相应促进金融、劳动力、技术、房地产、信息、外汇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和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不仅是指依靠国内的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还要依靠国际市场机制的作用,即通过国际市场机制的调节,利用国外资源以优化国内资源的配置。目前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实行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遵循国际市场运行的规律,按照国际贸易规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必然会将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国内,进而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第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统一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包括完善的市场进出秩序、流通秩序、价格秩序、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实行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能够促进我国较快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管理市场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秩序和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

第二,实行国内外市场与价格的对接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生活国际化,即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早已不限于一国范围进行,而是跨出国界,成为国际性的。当前,国际经济活动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其生产和消费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都在提高,不仅商品贸易,而且对外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的增长也非常快,甚至超过出口贸易。二是产品构成日趋国际化。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产品构成向多国化方向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从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从部门分工走向部门内分工,即由原来的按产业进行的国际分工转向产业内的国际分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日趋国际化。三是国际金融市场空前发达,以国际货币资本流动为纽带,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四是形成一个完整的高度发达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它包括商品市场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科技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等,世界各国都被网罗在内。五是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相互影响日益增强,但这种相互依赖又不是均衡和平等的,而是不均衡、不平等的,为此相互之间越来越需要对彼此间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进行协调,相互作出一些让步或妥协,从而逐步形成有组织的、可协调的、能有效运转的国际经济关系,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六是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也逐步加强。七是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至少有3.5万家,国外子公司大约有17万家,遍布全世界,3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大约占世界生产性资产的25%。上述国际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及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如世界出口的大约2/3、对外直接投资的4/5、技术转让的9/10以上都是跨国公司进行的。(参见李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经济学家》1994年第1期)目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

所有这些,都要求各国的经济活动都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规范的原则及其他要求,通过现行政策法规体系、生产经营机制、调控管理手段等的转换,建立起完全开放的经济体制,使各种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在国际间合理流动和配置,并参与国际竞争,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就需要逐步取消划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隔离政策,撤除各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措施,开放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国内市场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作为重要市场机制的价格,实行国内外的对接,也就成为必然。

第三,实行国内外市场与价格的对接,还是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参加世界经贸组织的要求。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非歧视和透明度为基本原则制定的有关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主要目标是反贸易保护。在价格方面,它要求商品价格必须是在市场上自由形成的价格,反对各种人为的对价格的控制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按照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我国在价格管理体制方面还有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以致在国际贸易中关税杠杆就缺少着力点,而转向以关税及汇率为主的贸易保护手段就无法依靠价格机制来调节。因此,一些主要的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要求我国在进入关贸总协定规定权利与义务的议定书中附加了一些例外规定(称为“特别议定书”),其中在价格方面对我国的要求主要是:

(1)商品价格应是在市场交换中自由地形成,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因此需要大量减少国家定价商品的品种和范围,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2)尽快理顺价格体系,改变价格关系的不合理状态,取消价格歧视政策。

(3)为此,必须加快价格改革,甚至要求中国承诺价格改革的时间表。在完成价格改革之前,接受选择性保障条款。

(4)与价格相关的还有,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包括物质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目前,我国已准许外国的某些服务行业来我国设立机构,并将逐步扩大范围,放宽条件。

三、目前实行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的可行性

首先,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之中,从而为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实行国内外市场和价格的对接。这又为实现对接增加了动力和压力。加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增强,也为实现对接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其次,通过十多年的价格改革,我国无论在价格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价格体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第一,原来高度集中统一和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已经打破,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由生产经营者自主制定,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新价格模式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完善。第二,原来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也逐步得到理顺,价格不合理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第三,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包括价格自主权)不断扩大。并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规模日益扩大,竞争手段正在逐步完善和增强。总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价格形成主体日趋成熟。第四,随着改革的深入,已有不少商品的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对接,如有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原油价格等,已开始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这都表明,正在深入进行的价格改革,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国内市场价格向国际市场价格的靠拢。

再次,外贸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国内外市场与价格接轨的效应日益增大。自1988年我国外贸体制实行“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以来,国内外价格形成机制的趋同接轨效应开始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逐步取消进口补贴。原来国外价格高、国内价格低,由国家定价、由财政补贴国内外价差的粮食、化肥等五种计划内进口商品,亦从1993年起实行了代理价格,财政补贴也相应取消。现在,中央对进口商品一般不再补贴,实行谁进口谁用汇谁负担,使国内外市场价格联系日趋密切,进而强化了出口换汇成本的硬约束,促进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逐步实行进出口商品代理作价原则。改出口收购价、进口国拨价为外贸代理作价后,促使国内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改进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目前,进口商品实行代理作价占总进口的比重已经由1984年的30%上升到90%。由于外贸代理价按进(出)口实际成本加一定利润和代理手续费构成,进出口代理价实际就是按照国际市场价格作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把国内外市场价格挂起钩来。三是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变外汇双轨为单轨,为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助于沟通国内外市场和价格,促进国内企业重视按市场汇率调节生产经营活动,使创汇用汇效益同步提高。

复次,通过改革,转换机制,我国多数企业已经具备承受国内外价格接轨风险的能力。现在,随着生产资料和要素价格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其价格已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形成,有不少企业已经做到在原材料价格放开的冲击面前,实现了高税利的增长。从国外的情况看,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东南亚各国,所需石油和许多工业原料都要从市场上采购,尚能成功地与发达国家共同渡过了两次石油危机,没有为石油大涨价所压垮,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因此,只要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发挥得好,同样可以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获取国际比较利益。对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来说,其在技术、设备、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优于乡镇企业,只要能够借鉴、移植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快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同样能够承受高价原材料的冲击,顺利走向国际市场。

标签:;  ;  ;  ;  ;  ;  ;  

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若干问题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