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_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_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置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教育方针的合目的性反映了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它在内容、方式和效果方面都有明显特点。艺术不仅净化情感,而且是检验人类精神幻象的直接尺度。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提倡艺术教育,研究美育学,应列为办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美育应明确列入教育方针之内。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教育方针 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是属于未来性的事业,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机遇,人们不仅对未来充满着欣喜和希望,同时也不免感到迷茫,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各种疑惑同时都集中到了教育这一领域里。如果说,过去是资本与军力的竞争,那么今天的竞争是科技与教育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主动权与未来命运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未来,这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去创业的地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不仅是量而且是质的竞争。虽然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对艺术教育在总体教育中的位置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共识。历史证明,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有时提倡美育,有时又不提倡美育,确实已影响了人们对美育的看法。因此,我们今天研究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位置的确定,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意义。

一、教育方针的合目的性和艺术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刚出生的人,不过是一种自然的人。其后天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的教育。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总是通过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成为自己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活动是同人的个体社会化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教育方针的合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同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生产活动,是人类自身素质的生产,即社会通过教育等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使其具有新的素质和价值。因此,教育也是一种塑造新人的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包含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尤以教育目的即培养何种规格的人为最重要。教育目的是被社会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全部教育活动都有其自觉性和目的性。如,1906年,清政府公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目的。辛亥革命后,我国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在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反对封建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并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新思潮。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美育主义,第一次把美育明确地列入教育方针。“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他针对文化运动中某些错误倾向,认为“运动不是空谈,是要实行的。”他一方面,主张进一步实施、完善学校美育,如创办音乐、美术、戏曲等专门学校;另一方面,积极向社会普及,敦请当局规划城市,美化环境,建设美术馆、戏院,使社会大众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审美娱乐场所。

尽管当时的教育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教育,当时的美育也不可能摆脱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看到了美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美育是人格完成的必由之路,并将美育明确地列入教育方针之内,这不能不看到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

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合规律性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相关连。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高级情感包括理智情感(求真)、道德情感(求善)和美感(求美)。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解体。我们提倡艺术教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重新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至今,大家记忆犹新,十年文革“文化专制主义”取消了一切美育教育,把人类的高级情感——美感,当作资产阶级情感来批,“维纳斯”被视为“黄色”而被捣碎,人们真不知这是艺术和美的悲哀,还是欣赏者的悲哀?对于美来说,最严重的危机也许还在于——因为缺乏起码的美育,因而对美的现象麻木不仁,甚至把肉麻当作有趣,把庸俗当作崇高,把挥霍当作潇洒,心向往美但得不到引导。缺乏美感是可悲的,然而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以卑鄙的心灵对待美。法国19世纪有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库申说:“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他指出:“如果加比都尔的维纳斯女神,或者圣女赛西勒,或者一个以前放在郎贝尔爵邸作装饰品的缪斯女神在你身上引起肉欲,那你就不配欣赏美。”真正配欣赏美的人应“思无邪”。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原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的学说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培养出全面和谐 发展的一代新人,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爱因斯坦认为,人除了具有遗传的生物学素质外,还应有一种文化上的素质。这种文化上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人既是独立的,又是社会的。独立的个人要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而作为社会的人又要和他的同胞同甘共苦。他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以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①

对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世界教育史上从柏拉图开始就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而爱因斯坦则强调在工业社会里人的和谐发展中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美感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在爱因斯坦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中,艺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所受的道德与智力上的教育必须和美育密切配合。正是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自我审美教育,养成了他对科学美——统一性、简洁性、相对性和几何化——进行追求的习惯,促使他直觉地找到了相对论的逻辑基础。人类历史证明,不少具有创造力的人,常常借助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促使思维的升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衡量人的智能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音乐强化人的智能(想象力、感受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的原因,在于优秀音乐的产生和形成来自于艺术家优秀心灵的高度率真、敏锐、热烈和深邃的最佳状态。音乐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和表现,它以其纯真自由的理想反过来又给予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巨大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人的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比例也在改变。如现今世界有的发达国家与地方实行的是5天工作日制,像德国有些企业实行4天工作日制等等。以前与生产力发展相对立、彼此相对不同的范围,如消费与服务事业、健康医疗事业以及教育与精神文化,在今天与生产处于新的前所未有的关联中。出现了日益增大的可能甚至必要性,去“利用为他们大家所解放出来的时间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手段,使个人在艺术上、科学上和其他方面的造诣达到高度水平”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正在逐渐变成为需要和正在被变成为需要的劳动。人、人的作品以及物质环境的美和完善性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属性。社会关系的审美在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作为建设新社会的手段,又是作为建设新社会的目的。所谓手段,是因为审美构成有助于加强劳动与创造物质技术基础;所谓目的,就是培养一代新人并促使其全面的个性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作为教育内容和手段的艺术教育是合规律性的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全部社会实践,包括教育实践,都应该服从于造就新人,把社会变成一所巨大的实验室,在那里不仅创造着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形成人类意识的精神财富。造就新人的理想的实现,必须使他生活的所有条件都共同地为了造就有利于人的完善,形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心理环境。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有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呢?按照古今中外历代哲学家、教育家的观点和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实践,应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统一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它们是有机的统一体。然而,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则偏重于智力的教育,艺术教育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有的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能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办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主导作用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当我们强调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重视美育的作用时,还必须重视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以便形成一个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它的价值

无须讳言,我们过去对于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美育)重视不够,尽管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对它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中小学生重要的是学好数、理、化,至于美术、音乐课则可有可无。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更使一些人加深了这种看法。其实美术课、音乐课占时不多,却可以活跃学生的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精神愉快、头脑灵活,这不但不会妨碍他们学习其他功课,而且对他们大有裨益。艺术教育是利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品和总结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训化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去增强主体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审美主体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因此,美育与智育、艺术与科学不仅不是对立的,相反是相辅相成的。“学文绘画,以美益智”。在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不少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有的能诗能文,有的善画擅乐。爱因斯坦由于从小就注重自我审美教育,使得他兼备科学和艺术这两种最可贵的素质。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受过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出色的科学家;要培养出色的创造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倡审美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的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智育和体育,虽然也包含有美育的内蕴、因素和成分。如德育能培养对“善”与“恶”的辨别力;智育能引导人们去认识真实的客观世界,培养对“真”与“伪”、“是”与“非”的辨别力。体育能增强健美的体魄与精神愉快,但这些都不能代替美育,因为在这三者之外,还有许多审美知识的传授、审美意识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专门设置的美育课程来承担,因而艺术教育的各类课程作为美育的基本课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艺术教育具有学科的性质。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主观世界。人类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社会早期,当人不仅从实用功利的目的,而且也从审美的角度对待客观事物的时候,常在审美活动中受到不自觉的审美教育。可是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人也就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审美教育越来越自觉,其内容和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完善、丰富,并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每个人的生活中。美育也像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一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无阶级社会,审美教育也将是教育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它在内容、方式和效果方面都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很多教育科学家综合分析了艺术教育在教育青年一代中的作用,认为艺术对儿童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有所渗透。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它有助于探索人们行为的动机;艺术在树立学生的世界观方面有积极作用;艺术在教育学生建立关于生活、个性的道德特征及智力属性的科学观念和美学观念方面也有积极作用;艺术是审美的、形象的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形式,它的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其他形式;艺术在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学法方面有巨大意义。所有这一切,就使科学家们把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即实现美学的普及教育的任务,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

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确认,严肃地对待学校中的美育十分重要,他强调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人的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普通教育。”

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人的智力发展不可能离开感觉体验的灵敏性,不可能离开对周围事物直至对自身怀有的美学激情。人的感觉和知觉越是灵敏,他从自身周围获取的见闻就越多,他对现象、事件和事物的评价就越深刻,他的内心世界就越丰富和光明磊落。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把艺术,而且把生活周围的大自然、社会现实、生活方式都纳入美育,以美来进行教育的范畴。他十分重视教育学生善于亲身感知美的现象,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使每个人的能力得以表现和发展,同时,才能使集体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集体团结起来。

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还在于,艺术是一种能将人类感情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形式。曾有一位斯拉夫诗人说:“说出来的话往往和思想不一致,干起事来又往往和说的话不一致”。但是音乐却从不歪曲我们的情感——它从来不欺骗我们的感情。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固然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通过作品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不能从情感上打动欣赏者,那就不可能会有深入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效果,从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中,可以看出,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需要表现感情和交流情感的。然而表现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不只一个,而艺术方式是通过艺术形象使欣赏者面对艺术形象而引起的丰富想象与联想,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和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特点,所以整个说来,艺术方式是既不能代替别的方式,也不能为别的方式所替代。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艺术形象的联想和想象作用,可以感知和认识远为丰富的客观内容。例如,在音乐创作中,要把种种客观事物之美表现为单一的音乐形象,而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又把单一的音乐形象唤起对多种多样事物之美的联想和想象,完成对生活的复归,客观事物的形象也由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两次加工而变得更美。正由为此,使艺术作品获得了巨大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效果。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心理活动,准确地识别美丑,区分善恶,受到教益。

艺术的真正功用在于表现感受和传达认识,也许古希腊人早就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有关戏剧的目的在于宣泄净化情感之说,也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敬慕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帮助解决了我们的情感问题。如果上述观点得到认可,那么,人们对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就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从而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它在整体教育中应占据的位置也就更为清楚了。

艺术是检验人类精神幻想的直接尺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作品是个性解放的见证。通常,我们的情感受到约束和压抑,而当我们凝神观照一件艺术作品时,情感即刻得到宣泄。但这还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宣泄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的强化、紧张化和升华过程。艺术与感伤不同,感伤是情感宣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畅通或松驰过程;而艺术虽然也是情感宣泄过程,但却是情感振奋或升华过程。正如黑格尔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1993年,根据最新的美国国家文化联盟的调查显示,高达95%的美国人认为,艺术与人文教育有助于儿童“表达自我”,81%的美国人认为,艺术与人文是美国社会迈向健康之途的基础;调查指出,绝大多数的美国人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81%的受访者还同意,艺术文化活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受益;77%的受访者同意,在一片紊乱的世界中,艺术与人文如同稳定大局的船锚。尽管美国国内经济萧条,高达73%的美国人仍认为,无论是政府或私人都不应该削减给予艺术人文活动的赞助经费。美国国家文化联盟是由41个文化艺术团体组成的机构,它代表着全美15000个艺术机构进行研究与发展计划。

在本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哥德曼教授提出一个“零点计划”。所谓“零点计划”,是因为当时美国在科学教育方面花了不少钱,人们感觉应该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了。哥德曼教授认为当时艺术教育根本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因此把这个计划叫做“零点计划”,表示从零开始的意思。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在总体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重要性及其价值,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比较起来,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容易并快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去接受和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其国力的强弱,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经济改革的深度与效益,管理水平与效率,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等,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社会对人的个性的要求在提高,对人的文化上的素质的要求在提高,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不断增大。

要兴国,首先必须树人,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自然我们不能无限夸大美育功能,德、智、体、美必须结合进行才是完全的教育。但美育有它自己的内容、方式和规律,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用别的来代替。未来的时代发展,要求人类自身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智能潜力,开发右脑智力正是重要措施之一。而艺术教育正是开发右脑智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不难看出对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重要位置的认识,已突破美育的范畴,它把我们的思考引入到人类大脑究竟怎样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和使用的教育新领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收稿日期:1994-10-14

①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纽约时报》1952年10月5日。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标签:;  ;  ;  ;  ;  ;  

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