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_大学论文

正视“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_大学论文

直面“穷学生”与“富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直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活是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成长历程,是个体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在大学校园里,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们济济一堂,在互相学习、交流,共同砥砺、进步,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大学都应该是一段洋溢着激情和理想的美好时光。然而,现实往往是严酷的,由于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贫富差距,导致大学校园内“穷学生”和“富学生”之间的分野也逐渐扩大,贫富差异事实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对社会学问题颇有研究的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朱冬亮博士。

“独木桥”宽阔了之后

在1996年大学扩招之前,由于高考的录取率低,我国每年7月的高考一直被形容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1996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后,这条“独木桥”宽阔了很多。扩招圆了千万学子的大学梦。

“如今交钱上大学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消费,这点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朱冬亮说,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交不起钱的大学生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记得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不仅学费全免,而且国家每个月还固定给每个在校大学生发放足够的生活补助费,并且提供住宿,对于困难的学生还可申请困难补助费等,因此那时候大学生上学负担很轻,很少存在所谓贫困生失学的问题。

可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部分大学开始实行收费,但标准很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也就几百元。到了1993年,部分高校开始进行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试点,全国高校平均学费涨到了每年610元。1997年全面并轨全国高校平均学费涨到1620元;2000年则已达3550元;2001年又普遍上涨到5000元左右;2004年高校平均学费又有所上涨。除了学费提高之外,大学生的住宿费、生活费也在增加。当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其收费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以福建省某著名大学为例,2004年该校新录取的大一新生按照四个类别进行收费,其中最低也是最普遍的是每年每生5460元,最高的艺术类专业则是每年每生9360元。至于少数高校以各种名目收取不合理的费用,则更加难以估量。

由此可见,即使对城镇居民而言,上大学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不少农民子弟更是直接被高额的学费挡在大学校门之外。

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的食堂,一边是精美小炒,一边是馒头咸菜,这已是许多人见惯不怪的事。“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段流行于大学校园里的顺口溜,其实是很多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校园新贵”一族,他们以家庭供给或自主创业、兼职、家教等方式,过着一种不同于高校普通消费群体的“贵族式”生活。这些家庭富裕或自主创业、兼职、家教而致富的学生,衣着打扮俨然是“公子爷”,他们穿着名牌服装,配备了手提电脑和高档手机,动不动就“下馆子”,每个月要花费数千元的“生活费”,个别的甚至已经有自己的小车。

小宋是我的邻居,大四学生。最近,常会看到他开着一辆不算太豪华,但也算是中上等的小轿车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穿梭。一天,我与他交谈,问及他们学校大学生拥有小车的人多不多,他说,有车的同学并不太多。当我问他一月花多少钱,钱主要用在哪些方面时,小宋想了一下说:“大概2000~3000元不等吧。平时花钱最多的是伙食,通常不上学校的食堂,而是几个同学一起在餐馆里点菜,一般一天要花20~30元,而在节日、同学生日,他们就会聚餐,“埋单”一般是大家“凑份子”,一顿饭三四百元左右。也有有钱同学轮流“坐庄”请客的,一顿吃四五百元是常事。再者就是买学习用品、服装,体育锻炼等。以前没有车,会省一些,现在有了车以后,总觉得钱不够花。”

近日,记者特地到某大学附近的学生街,看到街上三五成群,来来往往尽是大学生,店家的生意确实十分火爆,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是高校学生。

走进大学校园,远远地我就看见一个一手拿着一个袋子,一手拿着夹子,似乎非常专注地在校园的道路上捡着纸屑及其他垃圾的小伙子,他一直低着头,在我关注他的几分钟里,始终没有抬过头,也没有往过往来人看一眼,一直做着他的活。看样子,他的心情很沉重。走近他的时候,我打断了他的专注,问了他许多话,都不愿作答,只是草草地回答一句:“这是生活所迫”。接着继续他的活儿,走开了。小伙子那沉重的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朱冬亮分析说,当今我们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侵袭到我们的高等院校里头,“一个学校,两个社会”的情况应运而生,这都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相当程度的负面冲击。

其实,贫富分化也可以从某些高校的住宿及用餐环境等硬件设施上窥见一斑。家庭经济好的安排住在那种设施更好的宿舍楼(条件更好的则可能到校外租套房住),而那些家庭经济差的只能住在设备相对简陋的宿舍楼中。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子女,他们每个月的生活费一般不超过200元,有的甚至只有100元,只能过着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生活。为了完成学业,一些贫困生不得不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兼职、课外打工等方式筹集学费和生活费。

正视大学生贫富差距

朱冬亮指出,应该承认,大学“象牙塔”内的“贫富分化”一开始就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1999年与扩招同步,我国即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而各高校也结合国家主渠道的助学项目,建立和完善“奖、贷、助、减、勤”等多形式的资助体系来资助扶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尽量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1999年秋季对全国100所高校5000名贫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减免学费、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商业贷款以及参加勤工助学、开辟“绿色通道”等形式。

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贫困生大部分都能享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资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贫困的大学生的经济困境。如目前我国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因“僧多粥少”,很多贫困生根本无法及时足额申请到这笔贷款。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有240万人,每年需要国家助学贷款大约144亿元。但到2004年6月底,已实际发放贷款总量只有52亿元,享受到贷款的学生大概只有80多万人。而且,大多数贫困新生都不能在入学前就得到助学贷款。此外,各高校所提供的补助也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朱冬亮进一步分析,社会上贫富差异普遍存在,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的出现是城乡贫富差距的一个“缩影”,是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所以要承认这一现象。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消费群体,大学生“贫富差距”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正确引导家庭富裕学生理性消费,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缩小“象牙塔”里的贫富差距,这是当务之急。

他说,现在的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大量形形色色的越轨行为,如校园暴力、校园盗窃、大学生犯罪等等,而出现这些越轨行为,不少是与校园“贫富差距”有关系。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筹措学费,或整天在校园外兼职而完全荒废学业,或铤而走险,偷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大学校园中常有发生。

但是,贫困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困难。经济贫困还直接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及价值取向问题。朱冬亮认为,贫困生由于经济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一般都有较重的心理负担,难以与别人平等交流。因此,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是当前贫困生最需要的。近十几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我国有20%~30%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极少数人甚至因此而走上自杀之路。

小林求救:“为件么我什么都比别人差”

近日,据有关媒体报道,福州某高校学生小林(化名)向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张仁川发出求救,并说:“同宿舍的同学都看不起农村学生,我想把他们杀掉。”

小林来自山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考大学就是为了摆脱贫困,到大城市里工作生活,让父母也风光一下。”原来成绩优秀的小林,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已淹没在众多优秀生中,尖子生的成就感消失了。更糟糕的是,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特别是在吃、穿上的差别,让他的自卑感挥之不去,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小林每天一大早就主动给全宿舍的同学打开水,帮同学整理床铺,甚至给同学洗衣服,做卫生……但小林认为自己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始终没有融入“城市学生”的圈子里。

“有的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与他们的经济处境有直接关系。类似小林这样的农村学生,实际上是少数,但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可忽视,”朱冬亮说,少部分来自家庭相对贫困的大学生,原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与相对富裕同学的差距,可是,又事与愿违。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女,有的因经济上的优越处境,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并可能因此而歧视自己的“相对贫困”的同学或者校友。“互相看对方,都像是怪物。”一名大学生这样评价“穷学生”和“富学生”在彼此眼中的形象。这种现象如果调节不好,有的贫困大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转而痛恨身边家境富裕的同学或校友。

而有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由于要面子,就不惜举债满足虚荣心,而出现心理问题。朱冬亮说:高校也有个别学生,家境相对贫困,却挡不住虚荣心,经常与“富学生”在一起,花销很大,而且相互攀比。于是除了向家里要更多的钱之外,还向别人借钱。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表白了心酸,“与富学生在一起,高消费,那时虽然表面上很满足,但内心深处时刻都要考虑如何维持这种生活,我掉入借钱还钱的循环陷阱,一直很窘迫。经常做噩梦,梦到毕业后有人追着讨钱,而且每当想到父母供自己读书的不易时,都会感到心酸。

朱冬亮最后指出,无论穷学生、富学生,都应该看到钱从何而来,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差别,要将差距变成动力,而不是盲目攀比;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应该是教育消费、学习投入,而不是其它跟未来成长关系不大的东西;同时,大学生迟早是要走上社会的,或者可以说,随着高校服务日渐社会化,身在大学校园的同时差不多也相当于走上了社会,让他们早一点儿感受人生的沉重,体悟处世的酸甜苦辣,做好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大学生应该放宽眼界,胸怀远大,不要在一些小事情上较劲,而要跟自己竞争,跟潜在的对手竞争,这样一来,无论你是贫是富,都会在大学阶段健康成长。

标签:;  ;  ;  ;  ;  

正视“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