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益问题研究综述_利益冲突论文

近年来利益问题研究综述_利益冲突论文

近年来利益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益问题是近年来国内理论界愈来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近年来利益问题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利益的概念界定

国内论者大多认为,利益和需要之间有着本质性的联系,通过对需要和利益之间这种本质关系的分析,就能够用“需要”来恰当地定义“利益”的概念。但是,在具体界定时,各自的理解和强调重点又存在着差异。

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包含所有的利益,但利益并不包含所有的需要。利益是关系到人的切身生存和发展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需要,即需要的明确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只是形成利益的自然基础和主观条件,不能把需要和利益混为一谈,也不能仅仅把利益看作是人们意识到的需要。利益还关涉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它们和需要一起分别构成了利益的自然前提、社会基础、物质手段和客观基础。因此,利益应该是需要的满足,而不是需要本身。

第三种观点认为,用需要的满足与否并不能完全说明利益概念。因为:(1)用需要的满足无法说明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从而无法同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分开来;(2)需要的满足本身还要通过利益的实现才能达到;(3)利益本质上并不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利益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主体能动地对待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并运用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一种关系。

第四种观点认为,不能仅仅把需要和利益置于静态的两极,去对象性地分析需要和利益的外在关系,然后达到定义利益的目的。事实上,需要和利益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应该从动态的、内在的角度去定义利益。这样,利益就是主体确认、创造、获取满足其需要的对象的活动。

也有论者指出不能用需要定义利益概念。认为利益是人们社会存在的特定条件和状况,它是在社会关系中相互比较而显现的,是人的本质内容,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二、关于利益的起源、特征、功能和作用

(一)关于利益的起源 有的论者认为,利益是需要的直接的社会性的体现,需要就是直接意义上的利益,利益的物质内容就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利益是从需要中产生的。

还有论者认为,需要固然是利益产生的最初动力,但需要只是利益产生的心理诱因,是利益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社会生产力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利益。因此,利益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另有论者认为,只有当主体需要和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特性的客体对象发生关系时,利益现象才能发生。因此,利益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沟通了客体对象同主体需要的关系,才把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特性的客体对象转化为利益。

(二)关于利益的特征 有的论者认为,从利益的功能来看,利益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排它性和兼容性的统一。所谓排它性就是利益的独占性,即当一利益被这个人享有,就不能再为另一个或某一社会集团占有。所谓利益的兼容性就是利益的互利性,即某个人或社会集团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对别人取得利益也是有用的或有帮助的。

另有论者认为,从利益的内在本质来看,利益具有自然和社会二重性。所谓自然性是指利益在人对自然物品的需求中表现出来的规定性;所谓社会性是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社会交换中形成的规定性。其中,社会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和特征。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来看,有的论者认为,利益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它突现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主体性层面,是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另有论者认为,利益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所谓客观性是指利益是由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主张利益是主客观两方面的统一,是混淆了客观利益和主观动机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所谓利益的历史性,是指利益总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的利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会有不同的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利益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三)关于利益的功能和作用 理论界对利益的功能和作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集中于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者大多认为,利益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分歧在于:有的论者认为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另有论者则认为,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实质,也是上层建筑运转的轴心和意识形态的原动力。因此,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背后的普遍动因;有的论者则认为,历史规律是人的动机背后最终的动因,利益只是在人的动机和历史规律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它并非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还有的论者认为,利益只是促使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具体动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是集中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有的论者指出,离散和整合是利益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利益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要素,既具有使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分化瓦解的功能,又具有促进社会系统各要素不断聚合的一体化功能。有的论者还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来衡量一切、改造一切,因此,利益还具有尺度功能。

三、关于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和利益调节

(一)关于利益矛盾 一种观点认为,利益矛盾是指不同类型的利益之间,尤其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这种利益矛盾源于利益差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利益矛盾是指利益需要不能满足的矛盾,它不仅是指由于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而导致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指利益自身的内在矛盾,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这种内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利益自我实现的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这是最基本的方面;二是利益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四是利益的具体有限性和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二)关于利益冲突 论者大多认为,利益冲突是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及时解决所导致的一种激烈的对抗态势。但对利益矛盾过渡到利益冲突的内在机制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根本利益相互对抗的利益集团之间才会导致剧烈的利益对抗,而根本利益一致的利益集团之间则不会出现利益对抗,或者至少可以说不会导致剧烈的利益冲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利益主体所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结构状况,对利益冲突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根本利益是否一致则与是否会出现利益冲突关系不大。根本利益一致的利益集团之间也会出现利益冲突,区别仅在于根本利益对抗的利益冲突将危及利益主体的存在或结构性变更,而根本利益一致的利益冲突则不会。事实上,利益矛盾是否会演化为利益冲突,关键取决于环境结构自身对利益矛盾的“容许度”。

(三)关于利益调节 有的论者认为,只有非对抗性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进行调节、协调,而对抗性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只能是一方消灭、取代另一方,不存在调节的可能。有的论者则认为,即使对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能进行调节,产生新的协调。对于利益调节的内容,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论者认为利益调节就是调节利益的分配,解决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有的论者则认为,利益调节更为重要的是要调节利益不能满足的矛盾,即利益的内在矛盾,为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利益调节的根本内容。至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益调节,论者大多认为,我国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辅之以行政和道德的力量,建立起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利益调节机制,无疑是进行利益调节的可行之路。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大制度调节的力度,限制和减少非制度因素对利益的调节。

四、关于利益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利益分析方法就是从利益上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动力和根源的思维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的观点去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法。

(二)利益分析方法的内容和要求 一种观点认为,利益分析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通过对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分析,来认清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正确运用利益的功能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调动人们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另一种观点认为,要进行利益分析,首先要分清楚是谁的利益,或代表谁的利益,确定利益的主体,然后继之以对利益做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既要弄清利益的性质,又要弄清利益的大小、轻重,以达到对社会现象的正确把握和对人们行为的正确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论者在论及利益分析法的要求时,隐约地表达出了另外一种看法。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主动参与过程,因此,不能将其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永远按自身规律独立运转的客体过程。因此,利益分析法决不是,也不可能要求我们不受任何利益因素的干扰,置身于利益活动之外,把利益现象当作纯粹对象性的、甚至是静态的纯客体来认识,而应该在利益活动之中去把握、关照、体认利益现象。

标签:;  

近年来利益问题研究综述_利益冲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