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创新发展(书面谈话)--从大数据视角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学术期刊论文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创新发展(书面谈话)--从大数据视角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学术期刊论文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评价与创新发展(笔谈)——大数据视阈下的学术期刊:挑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数据论文,笔谈论文,对策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辑题记: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大数据给学术期刊评价、学术研究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和挑战不容忽视,在大数据浪潮中,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以及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大数据的挑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目前学术界面对的重要问题。2014年11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师范大学承办,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专门讨论了“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发展”问题,这次论坛是中国期刊界最高层次的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国内期刊界的近100位社长、总编、主编共同参与研讨。以此为契机,本刊特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浙江社会科学》主编俞伯灵和《长白学刊》主编赵连君围绕“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评价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未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与创新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5)-01-0072-03

       一、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全球化与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了数据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便捷、及时、准确,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颠覆性变化。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成果发布与传播的平台,随着全球化与网络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无疑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综合地看,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化冲击。全球化浪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如何应对这一多元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无疑是一项严峻的挑战。”[1]第二,市场化冲击。市场化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与动力,无疑对学术期刊形成价值观与体制机制的冲击和影响。“学术期刊即使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也必须在市场体制的社会环境中求发展,其运作模式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市场规则。”[2]第三,网络化的冲击。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人类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与阅读方式,读网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3]。第四,数字化冲击。借助移动、互联、传感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所有的知识客体都正在被全面数据化,这昭示着人类大规模生产、共享与运用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除了上帝,任何人必须用数据来说话”[4]。(英文原文为:In god we trust,everyone else must bring data)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同样不能置身事外。在以上这四种挑战中,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无疑首当其冲。

       大数据日益成为显性话题。有关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具有共识的是,认为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通常的软件工具进行捕获、管理的数据集合(维普百科)。大数据(big data)指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一般以“太字节”为单位。“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与分析,发现新知识,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5]。也有的学者认为,“大数据是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环境下的一套用于超大规模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知识再发现的信息处理范式的统称”[6]。有关大数据的特征学界普遍认为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四V特征:数据存量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y)、数据产生时效的高速性(Velocity)、数据价值密度低(Volue)。结合网络化、数据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特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拟性,“数字化的空间是人类通过数字化方式,链接各计算机节点,综合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来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世界”[7]。第二,模糊性,与传统的知识组织化不同,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云信息非组织化程度极高。第三,关联性,大数据时代数据孤岛被打破,数据公开获取成为可能,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成为可能。第四,交互性,“由于互联网及多种传感器的存在及反馈机制的形成,打破了以往‘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单向交流结构,形成相互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数据关系,传播—反馈及多个主体之间信息分享与传播互动成为可能”[8]。第五,构造性与无限拓展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空间没有地域与国家的疆界与限制,只要你遵守最基本的网上游戏规则,虚拟空间的大门就随时洞开。我们能够通过人类的智慧构造一个虚拟社会来延展人类现有的生存空间,并塑造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在这里,人类的想象力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人类的确能从中获得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创造力与契机[9]。同时,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挖掘与整合技术,可以无限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数据信息的衍生与再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生存困境,我们作为办刊主体,必须努力思索与理性应对。

       二、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传统学术期刊办刊模式困境

       传统学术期刊是以纸本为主要媒介的,纸本时代的学术期刊对学术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辨识、处理是单向度的、静态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办刊生态环境,我们的传统学术期刊并未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尽管我们的一些学术刊物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谋求改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比如有的创办学术期刊网站,还有的依托大数据库创办学术网刊,但这些都还是在原有纸本刊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办刊思维,没有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创新办刊模式。传统的以纸本为母体的办刊模式在新的大数据环境下已不能适应海量数据的要求,显得低效、滞后、慢拍、静态,长此下去,必然遭遇生存困境。

       (二)学术信息获取方式陈旧

       纸媒时代学术期刊对于学术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局部、片面的纸本数据,有些学术期刊主要依赖期刊编辑的经验、主观推断去完成学术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情况发生了彻底翻转。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风暴正以人类无法估量的速度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生存方式、管理方式。“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全方位使用,使得传播、存储学术数据变得十分便捷,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对学术数据的整合、分析,把握学术热点与前沿学术动态,最终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准确的学术信息,从而引领学术讨论与争鸣。

       (三)传统审稿方式的单一性

       纸媒时代的审稿主要依据责任编辑的判断与裁定,而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学术风险,如何能判定文章的质量与前沿性,主要看责任编辑的学识、知识积累、科学态度与责任心,如果一个责任编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责任心等达不到严肃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素质的要求,那么他所编发的论文的质量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近年来,有些刊物为了进一步规范审稿流程,采取了双向匿名评审制度,这貌似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这里也同样存在学术风险,因为,匿名专家的学术立场、学术水平、综合素质与责任心是决定评审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存在匿名专家将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论文打入冷宫的风险。而大数据时代可以完全改变这一状态。

       (四)评价方式的片面化

       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评价是以学术期刊为中心的,学术论文的刊用与否主要由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同行专家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决定,学术期刊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科学性是由编辑、同行专家的学术态度、学术水平决定的,这里存在评价的不确定、片面性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界出现了专业评价机构,采用统计论文影响因子、被引率作为学术成果定量评论标准,学术期刊评价学术论文,评价机构评价学术期刊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景观。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模拟数据时代采集的数据样本量小、种类少,导致学术期刊界有关定性、定量评价孰优孰劣争议不断,为此去年社科规划办还组织有关刊物研讨这一问题。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评价主体发生变化,学术平台不仅对编辑、同行专家开放,而且对专业评价机构、全体参与评价的社会成员开放。通过海量数据的“云融合”,来评定分析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前沿性,而不是仅凭编辑与同行专家主观判断来判定成果质量。

       三、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对策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与学术期刊的功能与任务,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我认为,学术期刊应该做出如下的努力。

       (一)利用大数据优势,进行学术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辨识、处理

       传统纸媒时代学术期刊只能实现相关学术领域的单向度的学术整合与引领功能,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对于读者的学术需求认知是片面的、单向度的、模糊的。而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支持,学术期刊可以对每个学者、读者的个体需求充分了解与掌握。如电子阅读器可以记录大量关于读者阅读期刊的相关数据,读者的喜好、读者的身份、读者的学术偏向、研究旨趣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一目了然,这样学术期刊就可以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作者也可以在数据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向相关期刊有目的定向投稿。

       (二)建立学术期刊的大数据平台

       面对数字化浪潮,我国学术期刊已经做出了反应,我们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适应时代需要,不同程度地展开了数字出版工作,如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龙源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也凭借技术优势,展现了强大的检索功能,然而,这些数字出版单位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纸媒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在数据库系统展现出来,统一制作,全文上网,无法实现大数据时代广大读者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期刊大数据平台,使之能对海量学术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从粗放式拼凑向集约化出版的要求,而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从技术层面实现学术期刊的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在传统纸媒时代,作者、编辑、读者各自分立、各自为政,作者要寻找发表平台,编者要寻找合适稿件,读者要寻找学术信息,三者均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对信息碎片的挖掘、筛选和处理上,而大数据技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这一难题。在由技术统计的基础上,计算机所提供的研究信息,可以引导作者选择进行什么样的研究和向什么地方投稿,编者可以从大数据平台上了解作者的相关研究信息,进行有目标的选题策划与组稿;读者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实现作者、编者、读者的三向互动,实现学术期刊的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四)依托大数据,建构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建构符合数据时代需求的期刊评价体系,我们不能无视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是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形成的保障。大数据使得一切学术信息均可量化,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无法量化人类的价值取向。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活动,不能仅用工程论的管理手段进行评价,工程论管理适合于技术评价,而学术评价则有自己的独特性,评价学术成果不能仅以数量为依据,也不能仅仅以转载率、引用率为标准。评价学术期刊也不能仅以转载量、转载率、引用量、引用率、影响因子等为标准。学术期刊的评价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建构主观性与客观性评价相统一的期刊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的构成上,推行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与数据客观影响评价相统一的综合评判指标;在评价内容上,要推行原创性、前沿性、引导性、影响力等评判指标,系统、公正、全面地对期刊进行评价。”[10]这样才能避免互引、互转、自引、自转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维护学术期刊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对世界化、国际化的挑战。

       (五)彻底转变传统编辑理念,实现责任编辑的全流程、动态化参与

       大数据时代,编辑理念发生了颠覆。在大数据时代,作者、编者、读者的信息传输行为和决策行为均纳入了数字化管理轨道,并与国际公共文献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这必然使得学术期刊编辑中的数据共享、数据计算分析及数字化作业成为可能,进而催生“智能编辑管理”诞生[11]。基于大数据平台,编辑可以从之前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因为智能管理编辑系统可以对来稿作者的学术水准、学术贡献、学术知名度进行分析与判别,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对学术不端、学术创新进行甄别与判定。这样,责任编辑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第一,编辑不再是单一学术成果的评判者,组织者的角色,而是信息的数据挖掘者、守护者、整合者。第二,编辑人员要成为统计、分析海量信息的专业人才,能够用技术手段辨识云信息,消解大数据的价值低密性。在这里,编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大数据视域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云数据,发挥自己的编辑主体性,对学术信息进行整合、编辑、筛选、加工、分类,使得无序、庞杂的学术信息变得有序、明晰、系统,在专业编辑的主体性掌控中,使得学术信息的价值向度进一步彰显。在智能编辑管理中,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意识得到强化,学术自觉性得到提高,主体能力得到提升,学术自主性的得到增强[12]。

       当然,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大价值,但同时大数据时代,也遭遇技术、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学术期刊,如何能够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学术期刊与学术信息的有机整合,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个别学术期刊单打独斗所能成就的,这需要宏观上的顶层设计,需要国家层面的管理调控和期刊之间互联互通机制的形成,面对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任重而道远。

标签:;  ;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创新发展(书面谈话)--从大数据视角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