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念及其与“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_新四化论文

“旅游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与“新四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化论文,概念论文,关系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四化”这一概念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早在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时隔50年之后,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两个“四化”见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和未来。“新四化”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以人为本,融合发展是“新四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产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服务业部门,它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产业关联性大,这就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因此,旅游业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了产业融合的特点。同时,旅游业具有典型的衍生性特点,即它可以依托其他一、二、三产业而生成新的产业业态,同时又可推动原生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工业旅游与旅游装备生产是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等。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已经明确指出:要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显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旅游产业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关联性,以旅游产业为纽带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协调发展。

二、旅游化的发展基础及其内涵解析

1.经济的迅速稳定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为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功能的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发生转变,度假旅游开始兴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后,人们对健康、精神、娱乐的消费支出将有显著的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进入“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都经过这一过程。2012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61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呈现高级化、多元化、服务化、个性化趋势,旅游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旅游业将得到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我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为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和功能的全面展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挖掘消费潜力以及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推动消费升级。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与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必然会提升人民大众的消费能力。在目前我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旅游消费将成为未来大众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2.世界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

现代旅游产业产生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相对较长时期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产业借助经济发展东风,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50年国际旅游人数仅有2520万人,国际旅游收入约21亿美元,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已经上升至94000万人,国际旅游收入9190亿美元(如图1所示)。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60多年来旅游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0.69%(如图2所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旅游产业收入达到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9.3%,旅游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这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图1 1950~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变化趋势

图2 二战后每十年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WTO最新数据整理。

3.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现状及趋势

中国地质地貌类型多样,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并且种类齐全,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7亿人,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众多的人口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规模巨大的客源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也迅速崛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总收入从1991年的3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2500亿元,21年共增长了64倍,占GDP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1.61%增长到2011年的4.76%(如图3所示)。尤其是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速,国内旅游收入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56.82%一直上升到2011年的85.80%。自1994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了10%。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且增幅很大,说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总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率变化,说明中国旅游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中国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旺盛的旅游需求必将推动旅游产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贯彻与实施,也将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基础与环境。

图3 1991~2011年旅游总收入构成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各年旅游统计年鉴、各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国旅游业50年。

4.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与实施,说明我国旅游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步入正轨,近20年来旅游产业实践也证明了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广泛的联系和强大的影响。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本文对1991~2011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旅游总收入、第三产业总产值、工业产业总产值作为母序列,计算二者与GDP、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的关联度。分别运用均值、初值、标准化三种方法对原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经过比对发现,使用标准化方法,数据最大差值相对较小,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分辨系数取0.5,得到如表1所示的关联矩阵。

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旅游业总收入与一、二、三产业产值均关联度较高,说明旅游产业与工业均为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并且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要大于工业与这二者的关联度。第三产业与GDP的灰色关联度要大于工业,说明第三产业对GDP的作用更为显著。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最终需求型产业,旅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更为突出,具有强大的后向关联度。所以,旅游消费过程可以带动众多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品与原材料的消费。已有学者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与122个产业部门中的8个部门存在密切完全后向联系,与24个部门有较密切完全后向联系,与88个部门存在完全后向联系。所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2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餐饮、住宿、铁路、公路、航空、燃料、环境、公共设施、保险、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教育、房地产、娱乐、批发零售、软件、医药、金融、商务等部门,具有强大的间接影响力,与众多产业部门都存在互动关系。随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

5.旅游化内涵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功能主要是外事接待。改革开放后,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地位,旅游产业经济功能得以显现。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化,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已经开始逐步显现。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活动的常态化、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是现代旅游的重要特征。现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现代旅游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相比,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再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字所能囊括的,那些直接或间接为旅游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或产业,都是现代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所以,现代旅游产业应该是由旅游核心产业、专门性旅游产业、旅游相关产业三个层面的若干产业共同组成的关系错综复杂的产业网络。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较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1世纪应是旅游产业彰显其强大综合功能的历史阶段,亟需对旅游产业地位与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我国《旅游法》明确界定旅游是指自然人为休闲、娱乐、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行为。由此可见,旅游发展涉及面广泛而复杂,旅游不是简单的经济产业,它与社会、文化、生态都存在千里万缕的联系,对于人民生活品质和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旅游与现代旅游产业概念,并根据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本文提出的“旅游化”就是指通过旅游活动与旅游文化的普及、旅游空间与领域的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在旅游产业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等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基础上,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或区域支柱产业,并广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过程。因此,“旅游化”不仅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旅游化是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面向未来世界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产业进行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改革,是旅游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旅游化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未来旅游产业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化的实现可以大幅度提高旅游产业供给能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活动的组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同时,旅游化过程不仅是旅游产业自身的繁荣强大过程,而且还将在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旅游化的发展,在保障国民旅游权利、提升大众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导人民大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传承并创新旅游文化,有利于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等功能的全面实现,也必将全方位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旅游化在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城镇、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来看,旅游产业对其工业、农业、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创立了众多的新兴业态,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1.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

在西方,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形式——乡村旅游。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和滨海旅游、城市旅游并列成为最受旅游者喜欢的世界三大旅游形式,有效地带动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发展。

2.旅游产业与工业的融合

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就组织游客到其流水线参观,因此,法国是工业旅游的发源地。随后,工业旅游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北美开始普遍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工业旅游已经相当发达。小到酿酒、香水、服装业,大到汽车、飞机和火箭制造业,均可以开发成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因其本身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显著的差异性等特点而深受游客青睐,从而使工业旅游成为第二产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旅游产业与城镇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以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为代表的欧美一些城市传统工业大幅萎缩,开始进入转型发展期。在这一阶段,文化复兴和休闲旅游逐步显现出其在城市复兴及其功能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旅游成为推动这些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使这些城市实现了成功转型。到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旅游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并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模式。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法国的尼斯等城市,都是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大推动了这些区域的城镇化,旅游既是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重要的城市职能,为这些城市发展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4.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早出现在美国,1959年美利坚航空公司和IBM公司联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计算机预订系统,出现旅游电子商务的雏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欧美国家,旅游电子商务这种在线销售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最重要的分销渠道。进入21世纪,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信息,同时集查询、检索、预订等功能于一身,为旅游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效率。

近一百年来,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旅游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8.25%,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车出口收入的5.6%和机电出口收入的4.6%,旅游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城市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旅游化与我国“新四化”的关系

在我国“新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旅游化及与“新四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

1.旅游化与工业化

(1)工业化是推动旅游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工业化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大幅度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社会财富创造与积累过程,使得国民收入不断攀升,投资旺盛,再生产规模得以扩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时间条件。企业与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又使得劳动者工资不断增长,劳动者的教育层次与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他们需要通过旅游满足心理、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工业直接为旅游产业创造了大量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这种需求要求旅游化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广泛的企业交流与产业合作加深了区域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封闭自守的观念,在社会上树立起“走出去,长见识,促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与旅游文化如出一辙,为旅游活动与文化的普及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国民收入的迅速提升,使得政府在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与建设增加,为旅游产业功能全面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绿色能源的研发和使用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发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大大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旅途舒适的环境与周到的服务使得消费者乐于尝试体验经历这一美好过程。此外,一些企业直接为旅游者或者旅游企业提供产品,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企业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这些企业可以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旅游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工业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工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全面推动旅游化发展,所以,工业是推动旅游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2)旅游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旅游化过程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旅游装备生产企业、交通运输工具生产企业、旅游医药生产企业等直接为其提供产品。随着自助旅游的兴起,众多的旅游者选择家用轿车、房车、游艇等作为旅游的交通工具,直接带动了汽车产业、游艇产业等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需要使用照相摄像器材、帐篷、照明设备、背包、水壶、炊具、对讲机、小型望远镜、军刀、指南针等旅游装备,也有一些旅游者需要爬山、涉水、滑翔等运动装备,这都需要工业部门直接为其专门生产。同时,旅游的本质之一就是“异地性”,旅游化过程同时也是大规模、暂时性的人口流动过程,旅游过程需要乘坐交通工具、需要就餐、需要休息,也需要购买一般生活用品、旅游地特产等,这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都会产生大量的需求。大量旅游者的这种短暂异地生活经历,必将促进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的消费,消费的增加必将刺激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工业旅游活动直接促进了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认识的拓展,一些大企业开始利用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吸引旅游者参观体验,借助旅游这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达到宣传企业、促销产品的目的。对旅游者来说,通过工业旅游增长了见识,体验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乐趣;对企业而言,让这些潜在消费者亲眼目睹、甚至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状况与产品生产过程,进而对工业产品产生信赖感和购买欲望,从而使潜在消费者转变为现实消费者,并且这些旅游者会将这种工业产品认识传递到他们周围的亲戚朋友那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这些旅游者的口碑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企业形象的树立,还可能实现吸引人才、引进投资的目的,所以,工业旅游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②旅游化成为治疗工业化后遗症的一剂良药。通过旅游化过程,可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重化工业大发展的繁荣,在此过程中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些因资源开采和利用而兴起的城市,逐渐开始暴露出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些城市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比较优势丧失,传统产业萎缩,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这些城市如何实现社会经济转型,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发改委2008年和2009年已经确定了煤炭、黑色冶金、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达到150座,其中,焦作、萍乡、枣庄、阜新、盘锦、白山、伊春等城市完全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从煤钢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转型的经验,依托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在城市中注入文化要素,将旅游产业培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以工业旅游为龙头,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往,最终全面实现旅游产业功能,从而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实现全面复兴,不仅要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且也要充分体现旅游产业解决就业等社会功能,发挥旅游重塑城市精神与形象的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组织功能,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综合发展,从而使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重获新生。通过旅游化过程实现城市振兴这一思路,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最终实现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旅游化可以促进工业遗迹的复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口在于通过工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众多的传统产业需要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来实现规模经济,这样,必然导致城市布局发生变化,尤其像化工、制药、印染、电镀、建材、家具等有较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需要退出城市,进入产业园区或基地,这样必然导致大量原有的工业用地和厂房闲置。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一些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将这部分闲置的工业用地转变性质,更新功能,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景观特色。旅游为这些工业遗址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这些工业遗址的保护、转型与复兴。位于上海浦西江南广场公园及滨江景观绿地,原为我国重要的百年老企江南造船厂用地。江南造船厂前身为我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始建于1865年。2008年,由于举办世博会、城市发展和企业增容的需要,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到了上海的长兴岛。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将其原址上的大部分建筑保留下来,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民族工业诞生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并建设了江南广场公园和滨江景观带,并结合这些工业遗产特色建成了中国船舶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江南原址2号船坞一起组成三位一体的展示平台,可以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航天、航海、造船技术等方面的科普展览,通过旅游规划设计把江南造船厂原址打造成一个集当代造船与军工、船舶与海洋、航天与航海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博览胜地,使之成为上海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必选目的地。这种旅游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有益尝试,使城市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③旅游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向。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特别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的都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路子。我国建国60多年来,走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发展战略上,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建起了一批污染大、资源能耗高的工业企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致使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采,森林被过度砍伐,引起水土流失,河流断流。而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旅游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始终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理念是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功能的全面实现的重要指导思想。未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应该学习借鉴旅游化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培育绿色环保产业、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既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要保护好环境,实现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④旅游化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工业化向高级化发展。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全面变化的过程,正如我国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认为的,工业化应该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革的过程。建国60多年来工业化发展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独立,城乡严重分割等严重后果,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工业化面临的难题。新型工业化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运而生的,它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由此可见,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需要发达的服务业与之相适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业化的作用,否则,就会制约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应该充分发挥服务业强大的劳动力吸纳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工业化后期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旅游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无论是以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等部门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消费型服务业,都与旅游产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旅游化发展可以成为拉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级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若想解决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问题,需要拉动国内需求,才能使得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开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完善,进而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部门实现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一方面,旅游者出游时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过程获得愉悦、舒适的经历,在这两大决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飞机、动车和私家车这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众多旅游消费者出行的首选,这些需求能够刺激相关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直接促进工业化向高级发展。

2.旅游化与城镇化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镇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

(1)城镇既是重要的客源地也是主要的目的地。城镇人口是旅游产业的主要客源,这是因为,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收入较高,但是,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单调,竞争压力巨大,因此,他们更渴望通过外出旅游实现增长见闻、缓解压力、情感交流、实现自我等目的。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历史性地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联合国预计,至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9%。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为旅游化发展创造了规模巨大的客源市场。同时,城镇化过程使得城市区别于广大农村地域,因此,其本身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的不同,众多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度假游览。此外,城镇交通便利,各类服务相对完善,这都为城市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城镇是旅游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为旅游化创造了大批的客源和多样的旅游资源。

(2)旅游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旅游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是推动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引擎,城镇化的发育必须依托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这是现代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根本差异所在,现代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更是区域经济的城市化。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也就是说,城市化的动力具有阶段性特征。过去30多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其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如图4所示),这说明,工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具有阶段性。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更需要依靠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来进行。根据国际经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将逐步从生产型向消费型和服务型转化,第三产业将成为城市主要的经济活动。

图4 第一、二、三产业GDP比重及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GDP比重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图4所示,我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1991年的24.53%持续下降,到2011年仅占10%。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趋势线与工业占GDP比重趋势线始终平行,说明工业对第二产业起决定性作用,工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徘徊在40%上下波动,近年已经下降至40%以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24.53%持续上升,从2007年以后,已经超过工业占GDP的比重,直至2011年达到43.35%,并将继续稳定增长。目前,在我国的城市中,第二、三产业是城市的主要经济部门,部分发达的城市已经出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情况。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或者大体相当。

旅游产业与众多产业门类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具有强大的产业组织功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性产业。在旅游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与带动性的产业,是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量。它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从图4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GDP比重,从1991年4.8%一直上升到2011年的10.98%,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外,由于旅游资源在区域内是不均匀分布的,有的分布在城市,有的分布在乡村,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旅游化过程必将产生规模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增强城乡之间联系,促进城乡的互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只要拥有适合开发的旅游资源,均可以开发旅游活动。这说明,旅游化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普遍性,特别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旅游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如我国的丽江、张家界、黄山、桂林等城市,旅游化已经成为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旅游化是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方式。城镇化过程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地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城镇化过程也是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过程。现代旅游产业具有绿色环保性,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替代那些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改变传统工业为主要动力时期,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等生产性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化发展过程还能够有效地增强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③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是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旅游城市是旅游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早在1921年,英国学者奥隆索就在他的研究中明确提出,游憩是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虽然每个城市都具有游憩的功能,但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城市。一般认为,旅游城市是指具备良好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比较发达、在国内或国际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我国从1990年开始,各级政府就积极推进旅游城市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形象。因此,发展动力的探索也就成为旅游城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雷汝林、杜远生(2002)按照城市发展主要动力的区别,将旅游城市划分为经济驱动型、资源驱动型和混合驱动型。张家界、敦煌、黄山、承德、秦皇岛、丽江等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凭借其品位较高、组合状况良好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游览,因此,需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来满足旅游者的全方位的需求,使得旅游经济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虽然不如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那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具有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等特点,往往都是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会展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部门组合状况较好,可以通过城市挖掘历史与文化,创新旅游产品,来弥补旅游资源的欠缺,香港、上海、深圳属于这类旅游城市。混合驱动型旅游城市主要是指当地具备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并且也具备较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如北京、南京、大连、青岛、厦门、洛阳等属于这类旅游城市。无论是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还是混合驱动型旅游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旅游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来实现。

休闲城市成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休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逛街、购物、聊天、品茶、看电影等都是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的休闲活动。休闲就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得到身心的调节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一种业余生活。2010年我国已经开展了休闲城市评比活动,积极开展休闲城市建设,这是因为休闲城市与旅游城市存在诸多差异。从旅游与休闲定义来看,旅游的核心特性是“异地性”,而休闲则是从时间角度进行考量的,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存在交叉,也存在区别。休闲城市与旅游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休闲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常态,休闲活动可以反复多次开展,休闲活动氛围安静闲适,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与之配套。魏小安(2001)认为,休闲城市是指在城市生活中,休闲活动普遍,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休闲产业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品牌,并构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发达国家已经先后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的开展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发展中国家,休闲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已经开始凸显,休闲城市成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休闲城市是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融合。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为休闲城市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消费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休闲城市的发展。同时,休闲产业的逐步完善与休闲产品的不断丰富,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休闲需求,使休闲城市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旅游化与信息化

(1)信息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旅游产业是信息依存度极高的产业,也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产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保障之一,信息化也是旅游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与旅游化结合,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平台,增进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了解,促进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信息化改变了粗放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进区域之间旅游协作,提高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了旅游交易过程。通过信息化,提高旅游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旅游产业运行的经济效益。通过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产业素质,转变发展理念,完善产业功能,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由线下服务转为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提高旅游业经营效率和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具体来说,信息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信息化对旅游消费者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实施的主体,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组织功能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通过人来实现。信息化不仅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信息技术也改变了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方式,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行程、完成旅游消费的最便捷渠道。旅游类网站有关资料显示,将上网查询作为了解旅游信息主要渠道的网民比例已达66.7%。旅游产品供应商可以通过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这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产品进行评价、比较,择优消费。在旅游过程中,移动终端技术可以为旅游者提供精准定位查询、导航、实时线路与目的地推荐等服务,这种智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在旅游结束后,旅游者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旅游过程的储存与回忆,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评价自己的旅游经历。

②信息化改变了旅游产品营销和供给的方式。信息化对旅游产品营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推广与分销方面。通过网络对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具有低成本、市场研究、客户保留等方面的优势。互联网允许供应商自行建立企业网站或社交媒体,以传播旅游信息和分销旅游产品。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旅游产品的订购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这种方式占整个旅游市场总份额的60%以上。正是由于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网络这种方式获取旅游信息,那么供应商如何通过网络向浏览者展示当地旅游产品状况,激发旅游欲望,并使之做出旅游决策,成为旅游营销的关键。可以通过在线摄像头,使消费者实时地了解目的地、不同场所和吸引物的情况,蒙特利尔是第一个采用这种方式对旅游者进行宣传的城市。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景点进行虚拟展示,从而成为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Google推出了Google City Tours,这款软件可以针对全球的旅游目的地,生成多条推荐线路,允许用户根据时间及喜好定制自己的行程。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旅游资源进行复原,拓宽旅游产品的种类。例如,通过信息技术恢复了圆明园原貌,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虚拟游览圆明园,结合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旅游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为旅游者提供体验类旅游产品。

(2)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产业涉及到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0余个,广泛的产业关联性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众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天生”优势。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0年指出,我国旅游业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产业形态,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加快融合,推动旅游新业态的发育和发展。也就是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产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通过信息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链,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产业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快速融合重组,已经创造了淘宝旅行平台、QQ旅游频道、物联网、出境旅游服务网站等在线旅游服务的新业态,它们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旅游信息查询、产品预订及服务评价等内容的服务,尤其是旅游电子商务这种新兴业态发展十分迅速,航空直销、旅游预订网站、技术服务商、旅游垂直搜索等多样性的服务模式,从供给方面迎合了现代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旅游电子商务低廉的成本与高效的运作方式,使传统的旅游企业转向以电子商务为核心,重新构建企业组织模式。

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在信息化推动下,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市场结构、旅游营销渠道、旅游管理手段已经发生明显转变,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来源于智慧城市,一般被认为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是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张凌云(2012)也指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在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技术的支撑下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再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把数据中心、服务端和使用端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主要应用在景区管理、旅游安全、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智慧旅游可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智能化服务,提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自主性、互动性与满意度。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准确全面的客源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习惯,为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提供决策支持。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实时信息,实现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也可以通过对旅游信息数据进行发掘,建立旅游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从而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与水平。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服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经营和管理的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在我国持有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与日俱增,为智慧旅游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因此,建设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与使用端软件平台,已经成为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任务。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管理方式,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实现旅游产业功能的全面提升。

4.旅游化与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为旅游化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与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通过现代化才能改变落后状况,农业现代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为了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而按照传统工业化生产的路子来搞农业,从而出现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重大问题。未来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种类、数量的需求,更亟需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必须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生态型农业,这就为旅游产业与农业建立广泛协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与手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自身的发展。农业与旅游产业广泛协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就是依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开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形式的协作,满足城市居民回归田园的旅游诉求,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功能不断拓展,达到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农村生活生产观念,实现农民素质的提升的目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些新兴业态,因其能够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并且旅途时间短、交通便利、花费少,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农业部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8.5万个乡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7.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次的27%,年营业收入达到2160亿元。

农业产品经济效益的实现一般需要建立起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整个产业链条,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活动的繁荣发展,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实现就地消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又可以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失,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增加农民纯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将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可以充分发挥女性、老年劳动力等农村弱势劳动力的作用,实现劳动力多元化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新路。农业现代化需要有现代化观念的农民,旅游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作用就体现在对农民生活、生产观念的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来自城市,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员与物质的交流,有利于打破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对封闭状态,使得现代文明在农村得以传播和普及,也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是吸引众多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农民环保意识,推动农村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发展绿色农业。旅游化过程也是旅游产业生态功能的实现与提升过程,这也就要求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倡导低碳环保的旅游理念,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旅游化的发展要求交通、医疗、通信、文化娱乐等设施必须与之相匹配,从而实现农村道路、码头、通信设施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和住宅、学校、医院、娱乐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实践已经证明,旅游产业与农业协作是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新途径,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些新兴业态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功能,在农村实现旅、农、工、商协同发展,通过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来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五、结论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旅游产业因其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组织功能突出等特点,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并且正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而旅游化则是驱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要素融合的超产业动力。旅游化过程可以通过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之间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四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等综合功能的全面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旅游”概念及其与“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_新四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