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_先进文化论文

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_先进文化论文

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先进性论文,目标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质言之,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有必要认真领会、积极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应当是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只要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能够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能够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断,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提出了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党的工作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的党建理论。作为思想文化研究工作者,我们认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应当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从“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揭示先进文化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与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昭示了党的发展方向。同时,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这较之过去着重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来揭示党的先进性质,更为全面、深刻。

既然要谈“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这个问题,我们就应当对何谓“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一简要的说明。大致说来,所谓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反映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映出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一致,代表并昭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来看,它应当体现中华民族世代相继、前后一贯的奋进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地域、阶级的特点,反映的是民族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质的普遍性的一面,以及作为人类文化重要构成的、表现人类共性的一面;从文化的时代性的一面来看,它应当体现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具有对旧时代、旧文化的较强的超越性,以及对新的时代的呼唤和展望;从文化的世界性的一面来看,它应当能够呼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声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融汇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大潮之中。在今天,所谓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又融贯当代世界文明的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

文化的先进性与建设先进文化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回顾中国共产党将近8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那天起,就自觉地与先进文化联系在一起,推动着先进文化的进步,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早期,以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唤起工农千百万”,不屈不挠地反对封建主义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诞生而坚韧奋斗。

在20年代初期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中,瞿秋白运用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他尖锐地指出:“宗法社会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不破,则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抗拒;所以不去尽帝国主义的一切势力,东方民族之文化的发展永无伸张之日”。(注:瞿秋白:《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他还指出:“仁义道德说之真正的平民化及科学文明之真正的社会化时,就是一切旧社会的末日”,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现代新型文化,“东方民族方能免殖民地之祸,方能正当的为大多数劳动平民应用科学,以破宗法社会封建制度的遗迹,方能得真正文化的发展”。(注:同上。)显然,瞿秋白关于文化问题的论述,实质上是要破除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压迫,而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在封建主义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双重压迫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谓新型文化、所谓先进文化,从理论形态和思想实质来说,便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对此,毛泽东有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他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5月27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因此,“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注:《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624页。)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注:同上书,第626页。)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注:同上书,第669页。)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时代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精神方向,从文化建设的层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

1956年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在实践中逐渐清晰、完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届代表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显然,八大的思想和三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四化”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力图忠实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共八大和三届全国人大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的理论观点,但其表述已有了这个意思。这些表述阐明了当时条件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价值目标,即: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共八大和三届全国人大确立的文化建设目标,没有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实施,而被十年浩劫所中断。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开辟了道路。1982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二大明确指出,经济、政治方面的特征不足以涵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23-24页。)这是从思想理论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还不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的全面表述。经过数年的改革开放实践,1986年产生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就是《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2页。)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目标,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同上书,第8页。)1987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的思想,而且已经蕴涵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样一个创造性提炼的思想萌芽。

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些基本要求,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文化服务的对象,确定了繁荣文化的方针,科学地处理了社会立义新型文化体系创建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这些基本要求,正是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价值目标。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些基本要求,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进行文化建设,就是把握着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

1996年10月,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明确指出了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活规范。《决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于此前诸多有关文件的内容,是明确提出了要把研究如何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来认真解决。《决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以及今后15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全民族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发展方向。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他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第一次就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了明确回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促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建设,这些思想,是总结建国以来思想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而作的富有创造性、超越性和指导性的提炼、概括,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新的高度说明了何谓文化的先进性,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与先进文化休戚相关,而且忠实地、真诚地代表并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特别是她成为执政党以后,始终注意正确处理自身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努力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自觉而理性地引导中国先进文化的进步轨迹,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忠实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她能够通过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始终以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为中心,注意理顺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看成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整体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文化建设的实践,把握先进文化的特质,发挥先进文化的功能,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根本任务,抓纲带目,推动全盘,从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品质,增强其先进性,为文化建设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全民族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壁垒。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进程,以便增强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实现我们的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有人总是要弄出一些偏题、怪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有人总是要将其变形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臆想为“一体化”。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不过是在新的科技条件和世界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手段,以跨国公司(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为依托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再调整。诚然,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它最终决不可能消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始终存在。(注:详见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载《人民论坛》2000年第3期。)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日耳曼文化、法兰西文化、拉丁文化、美利坚文化、大和文化,等等,可能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吸收、借鉴、渗透,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融化为一。那种自欺欺人的“一体化”高论的鼓吹者,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或者十足糊涂,至少也是对世界文化大势、对中国文化状况知之甚少!我认为,要坚持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要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能忘记、抹杀文化的民族性,而要充分重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首先是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并发展中国文化的先进性,顺利实现我们的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标签:;  ;  ;  ;  ;  ;  ;  

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