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作品中肌理的特点论文_陈雅玲

现代陶艺作品中肌理的特点论文_陈雅玲

◆ 陈雅玲 江西省景德镇市钟声学校(画院) 333000

陶艺中的表层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肌理,由泥、釉、火构成组合,给人的以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从概念上来讲肌理是抽象的图像构成,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资性质表面特征。以一种有趣的纹理来表现出来,尽管它是抽象的,而他自身那种无形的表征却可让人产生无限空间意象的扩张,产生特具魅力的意境。让人由一事物延伸到另一事物上。当然这种联想与人们的修养、阅历及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有着密切的关联。纵观历史,无论历代或现代陶艺可以看出,有很多作品都在试图利用材料表层肌理、或画、或刻、或反技术向受众传达作者的思想或是浪漫。尤其当代陶艺,各色人等陶艺家更是越来越注重利用表层的偶发纹理来泄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情怀。因此肌理的表现成为陶艺创作中表层装饰并能很好传达作者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肌理的定义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我们称它为视觉质感。

二、肌理的种类

1.制作过程中泥料的自然肌理

(1)轮制拉坯成形中的肌理

数千年来,传统陶艺作品极力追求釉面的光洁、胎体的无暇、造型的完整、优美,以满足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视破裂、残缺等为次品。而我们在创作现代陶艺中,却一反常态,在拉坯一定高度时,便故意将坯体拉离圆心,让在移动时忽左忽右的扭动。由于不断的扭动,坯体上出现皱纹,这些皱纹具有很强的动感。这也就不失为一件崭新的陶艺作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时在坯体上还特意留下手工的手印纹络肌理,这些都明显地体现出现代人追求自然的心态。

(2)泥板成形中的肌理

①在拍打泥板时,会留下拍打的痕迹。这些痕迹不断重叠、变化,形成奇妙的肌理。泥板的成形不拘一格。成形中会有多种肌理出现。如贴泥成形、手压成形、多种泥料纹泥成形、化妆土涂抹成形等等。这些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肌理,为创作出优美陶艺作品提供了无限契机。

②泥板成形后,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如粗麻布、皱纹纸张,或直接在有肌理的石板上成形,这些都会产生美妙的肌理,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新奇感。

(3)泥条盘筑中的肌理

泥条盘筑在中国是最早的陶艺成型方式之一,它具有8000年的历史。人们泥条盘筑只是为了造型,其实在泥条盘筑,泥条纹路如果处理得好,它会出现很美的肌理效果。泥条盘筑中,由于泥条的泥质不同,产生的肌理也不一样。利用粗质泥料通过盘筑成形,用来表达粗犷的风格;如用粗质泥料,通过火的烧制后,可以充分体现这种材质的自然力、多边、真朴的本质,形成表现对象的古拙的肌理。

2.利用施釉产生的色釉的肌理现象

色釉大部分是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焰的烧制中反映出这种金属元素的本身色彩,如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为红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釉为褚红釉等,同时色釉在高温烧制时,都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色彩的来源是在基础釉中加氧化物的着色剂,所以色釉的发色和肌理的出现与坯胎的本色、基础釉的成分、施釉的厚薄、火的品质、矿物氧化物的性质有关,这些特有的情况使得色釉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意象外的画意,有时万紫千红、有时又似泼彩山中的浊浪排空、或高山流水、或清泉飞流直下等等。各种色釉相互渗化中产生的偶发肌理如果运用得好会给我们以无限的创作意象和机缘。

3.复烧与泥和釉的结合产生的肌理

(1)泥坯与色釉的结合

泥坯是不动的,色釉是有一定流动性的,如何把不动的泥坯与流动的色釉相互融合得更好,产生美妙的肌理?首先可以借助工具把预先设定的肌理效果刻划在坯体上,再施以色釉。由于坯体刻划的肌理有深有浅,而色釉的流动渗入就使得整件作品出现深浅、明暗的肌理,具有强烈的动感效果,给人们更强的立体效果,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2)泥釉与瓷坯的结合

陶艺作品是不拘一格的,不受传统流程约束。好的陶艺作品不仅是一次烧成或二次烧成,甚至多次烧成。有时,当一次烧成后的效果不尽人意,可以再次烧成,其突发肌理让人别开生面。泥釉与瓷的结合产生的肌理就是这样。首先,在瓷胎上施以泥釉,人窑烧制时,利用泥釉与瓷胎的收缩率不一致,产生很多大大小小、疏密得致的裂纹,既像干涸的土地,又似霹雳闪电,同时又具有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的意境。这种偶发的效果,正是符合中国美术学的 “崇尚自然真实,鄙薄琢伪饰”的特点。

论文作者:陈雅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6

标签:;  ;  ;  ;  ;  ;  ;  ;  

现代陶艺作品中肌理的特点论文_陈雅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