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困惑--南京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后写的_戏剧论文

南京的困惑--南京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后写的_戏剧论文

南京的困惑——写在南京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之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艺术节论文,第三届论文,写在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京剧艺术节是我期盼已久的,在南京连绵的冬雨中,我来往奔波,看 了不少戏。艺术节闭幕了,艺术家们相继离开了南京,留守南京的我却仍然有好多好多的困 惑。近读《文艺报》傅谨先生的《冷眼旁观京剧节》,心中困惑稍有所释,然仍有傅文未解 者,供陈如下,愿得师友指教。

困惑之一:是“编导”中心,还是“演员”中心?

自乾嘉之后,中国戏剧发生的重要的转折便是戏剧转以场上表演、特别是名角的表演为中 心。名角表演为戏剧中心,戏剧史演变成为名角“见闻录”,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新中国成 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纠正这种完全以演员为中心的格局,编导制在各类戏剧院团相继建 立,编剧和导演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有利于戏剧各方面因素的协调的搭配,在 这一方面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届京剧节上,我们就看到了像《膏药章》这样的编导和 演员结合得较好的剧目。

然而过于强调编导的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本届京剧节的参演剧目《天下归心》《天家 孽》《春秋霸主》等为例,在名编名导的光环之下,演员们的表演都显得黯然失色。编导们 在费心编制曲折的故事时,恰恰忘记给演员留下足够的表演空间。这些戏从话剧的角度看也 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作品,但是传统京剧那种“无声不歌,有动不舞”的美却已经在某种程 度上被削弱了。在剧场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编导们的“现代意识”,而很少看到名角们 唱念做打的风采。梅兰芳先生曾经说:“导演要做全剧的表演设计,应该有他自己的主张, 但主张不宜太深,最好是在重视传统、熟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也让演员有发挥本能的 机会。”提高编导地位、强化编导作用可以说是对单纯倚重表演的一种反拔,但是在实际操 作中,我们却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本次京剧艺术节看,我们不能不为那些名 演 员们感到委屈。在今日,对京剧而言,在“编导中心”和“演员中心”之间,我们是否应当 稍稍偏重后者?

困惑之二:是选择沉重,还是选择轻松?

西洋戏剧与中国戏剧给人的艺术感受是很不同的。前者大多是描绘和揭示人生世相的真实 面目,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引起观者严肃认真的思考。后者则大多是以歌舞声容之美,娱 乐观者的视听,一番苦乐悲欢之后,终究是大团圆,观众们走出剧场时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 ,他们准备着以更饱满的姿态开始明天新的生活。

本届京剧艺术节上,参演剧目不可谓不多,但从题材立意看,却显得有些单一。傅谨先生 文中评述到本届艺术节剧目时说:“以宫廷权力斗争为题材的剧作充斥舞台,还有更多作品 ,围绕着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远立意展开,主题与表现手法也多数趋于深沉一路,足以体 现出当前戏剧界偏爱重大题材、偏爱宏大叙事、偏爱所谓主旋律创作的现象日益严重,离‘ 多样化’越行越远。”在我看来,《洛神赋》《华子良》《凤氏彝兰》等戏可能都难脱此垢 病。许多剧目,在演出的两三个小时内,丝毫也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戏演完了,演员固然 累,观众又何尝轻松呢?

中国戏剧自其初始,就有明显的娱乐性指向,这种娱乐性与其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是联系 在 一起的,并不能轻易抛弃。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我们也没有充足的理由要求京剧承担教导民 众的庄严使命,京剧可能是“载不动许多愁”的。在“沉重”和“轻松”之间,京剧或者可 以毫不犹豫地选择“轻松”,把“沉重”让给话剧和影视的编导们!

困惑之三:是“继承”为先,还是“创新”为要?

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可以说是当前京剧艺术的一次大会演。但是戏迷们似乎感 到意犹未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次参演的地地道道的京剧剧目实在太少了,京剧节的“京 剧”味似乎还远远不够浓、不够厚!

从参演剧目来看,新剧目仍然是本次京剧节的主流。剧团热衷新剧目,因为新剧目至少在 过去常常与“创新”联系在一起,而“创新”在过去一直得到心照不宣的鼓励。编剧、导演 、舞美、服装、音乐,人人志在创新,各方都要独出心裁,其结果却往往是演员叫苦、艺术 受害。“抢救、继承、发展、创新”八字方针的提出,作为导向性的文化政策无可厚非,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八字方针中的后四字常常更多受偏爱。京剧到今日已经有近二百年的 历史,近二百年的历史发展使得京剧已逐渐形成其特有的艺术规范和特质,所以对京剧而言 ,讲发展、创新,尤其应当慎重。王元化先生在《京剧与传统文化》一文中说:“振兴京剧 或发展京剧,不问出于怎样良好的动机,都不应使京剧丧失其所谓成为京剧的本质规定性, 一旦失去它的本质规定性,它也就不再存在了。”(《文学报》2000年5月11日)

从此次参演的新编戏看,程式化的表演很少见到,四功五法淡化,舞台美术写实倾向严重 ,京剧像话剧,这样的戏又怎么能让观众喜欢,又怎能成为保留剧目?我是一位正在读研究 生的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新编戏,但如此推出的新编戏,我不喜欢,也只能让新老观众失望 !从现实情况看,京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这些传统的本子和表演如果不尽早继承下来, 很可能永远失传。加工整理一个老戏所花的精力财力,相对某些大制作的新编戏而言是微乎 其微的,却可以赢得稳定的票房价值,真正繁荣京剧市场,也可以使京剧艺术得到继承和发 展。对有着深厚艺术传统的京剧而言,特别是对今日的京剧而言,“继承”是否应当重于“ 创新”?

据行内的人士说,南京的京剧艺术节与前两届相比,已经“进步”很多了。但我真的希望 ,我们的京剧节能够越办越好,下一次京剧艺术节能够给我更多的信心、更少的困惑。

标签:;  ;  ;  ;  ;  ;  ;  ;  

南京的困惑--南京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后写的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