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吉、黑山、蒙古三省(区)畜牧业产业化调查报告_畜牧业论文

辽、吉、黑山、蒙古三省(区)畜牧业产业化调查报告_畜牧业论文

关于辽、吉、黑、蒙四省(区)畜牧业产业化的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四省论文,考察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6月,笔者随山西省农业厅畜牧业考察组赴辽宁、吉林、 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就发展畜牧业产业化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从不同地区、不同模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感受到,畜牧业产业化是大势所趋,畜牧业产业化大有可为。

一、总体印象

从总体情况看,四省(区)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都把农业的重点和产业化的切入点及时地转向畜牧业,取得了“八五”大发展,“九五”上台阶的突破性进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主导产业,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启动农业产业化的中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9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畜牧业产值分别达到186.9亿元、115.4亿元和145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7%、31.6%和33%。畜牧业崛起,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单一农业结构, 走上了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道路。

辽宁在80年代前是全国有名的粮食、肉类调入大省。“八五”期间,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基础上,把发展农业的重点转向畜牧业。几年来,通过抓调整结构,培育市场,建设优良畜禽繁良体系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环节,实现了畜牧业的大发展。1996年,人均肉类62公斤、鲜蛋28.5公斤、鲜奶4.5公斤;外销生猪228万头、肉牛34万头、鲜蛋29万吨、禽肉5万吨,由调入大省变为调出大省。与此同时, 已经构建起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框架,正在向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大农业发展。一是饲料工业初具规模,已建成259万吨配合饲料的加工体系。 二是养殖基地趋向区域化、专业化,肉牛的33%,猪的45%,蛋鸡的70%, 肉鸡的100%,实现了规模养殖。三是加工型龙头和市场型龙头基本形成,已具有2 亿只鸡的加工能力和吸纳全省90%的畜禽产品的专业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由于在政策上实行“不论所有制,不论组织形式,谁能举龙旗,谁能当龙头,就支持谁”,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吸收下岗职工、非农资产转向养殖业。这次我们在扶顺和辽阳参观考察的两个养殖大户,就是利用搞汽车配件和贩运农产品的收入发展起来的养猪专业户。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原来只是一个家庭养鸡场,现在已成为拥有3 亿元资产、年饲养量达100万只蛋鸡的综合性大型企业。

吉林是全国的粮食大省,粮食生产的商品量、调出量、出口量等项指标,连续十年居全国之首。过去由于长期把畜牧业作为传统的家庭副业,“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和盐”,畜禽产品长期不能自给。1990年前,每年需调入生猪30万头,鲜蛋240多万公斤。 高调进,你调出,增加了财政负担,减少了农民收入。1989年,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守着粮山讨肉吃的状况,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三十条》(意见),全省开始重视发展畜牧业,五年大发展,五年大变样。1995年与1990年相比,肉类产量增长159.7%,禽蛋产量增长95.6%, 畜牧业产值增长124.7%,1996年调出生猪300万头,实现了由粮仓变肉库的转化增值。全省正在按照省委建设“三大一强”(粮食大省、畜牧大省、农畜产品加工大省、农村经济强省)省的发展目标,由抓畜牧业生产转向抓畜牧业产业化,由重数量转化为重质量、重效益,把粮食优势转化为养殖业优势,把畜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肉制品优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次考察的德大有限公司,就是集大型农场,60万吨玉米加工能力的饲料加工厂,36万吨大豆加工能力的油脂厂,6000万枚种蛋,5000万只种鸡,1000万只肉鸡屠宰、冷冻、分割、熟肉制品加工厂的多元化经营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功能齐全、技术配套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

黑龙江省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列为全国的粮食和畜牧大省。80年代末提出“苦干十年,把畜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但由于就养殖抓养殖,就生产抓生产,没有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和运作方式指导畜牧业生产,一直未能跳出大起大落的困扰。省委省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反弹琵琶,倒过来抓”的指导方针,通过“抓市场,上加工,带产业,促养殖”,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以市场牵动、龙头带动、规模经营为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模式的雏形。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和营销形式开拓市场,解决了畜禽产品外销的难题。二是组建、扩建龙头型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深加工,提高了畜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化、专业化养殖,形成了规模养殖大户(场)、专业一条街、专业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养殖基地。集中连片配套服务,以群体优势占领市场。双城市依托“雀巢”形成了拥有6.2 万头成牛的“奶牛”型主导产业。呼兰县在“正大”的辐射带动下,形成了2000万只肉鸡的“鸡”型主导产业。全省畜牧业正在按照产业化的要求,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快速发展。

内蒙古的全面情况,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进行了解和考察。但从赤峰市“内蒙古兴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势头看,畜牧业产业化不仅迈开步子,上了路子,而且起步早,起点高,力度大,效果好。“兴发”股份有限公司现已作为普通股在深圳股市上市,且股市行情看好。这个公司既是全区规模最大的贸工农一体化农牧业龙头企业,也是最大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这个庞然“大物”,原来只是5个村干部、5 间房、 500只鸡的养鸡场。1988年赤峰市政府注入资金300万元,兼并盘活5 个国有企业;1994年经过股份制改造,又盘活了7个国有企业的资产, 逐步发展成为拥有祖代种鸡场,饲料加工厂,肉鸡屠宰、加工、冷藏厂,饲料营养、禽病防治、食品开发三个研究所的上市股份集团公司,辐射带动3000多个养鸡专业户(场),年加工肉鸡2000余万只,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内在动力、辐射功能、扶贫效果具有很大的活力正在向肉类综合加工、粮食精加工、蔬菜干鲜制品、乳制品加工等多元化生产经营发展。而且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实现了真正的产业扶贫,即政府把扶贫资金集中注入龙头企业,再通过龙头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系列服务和利益保障,带动农民脱贫致富。1997年政府已注入1000万元扶贫资金,要求企业盘活20个旗(县)食品公司和饲料加工企业资产1000万元,筹资500万元,捆在一起形成新增300万只鸡的养殖加工能力,带动发展1500只鸡的专业养殖户8000户,每只鸡为农民提供2元纯收入, 每户可增收3000元。这种以产业链条联动的间接扶贫效果,较比把1000万元扶贫资金分散到8000户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可靠积极的多。

二、基本经验

成功的经验来自于成功的实践。这次考察,跑得路多,看得点多,学到的东西也多。四省(区)推进畜物业产业化的实践内容异常丰富,呈现出群龙起舞的生动局面。其基本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大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思路审视农业,确立了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农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确立,是实施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但主导产业的选择,一定要依托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乱贴标签。四省(区)的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之所以取得较大的进展,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受益于主导产业定位准,产业化发展起步早。除内蒙古属于草原牧区特殊类型外,东北三省均以发展农区牧业为主。从80年代后期,他们就按照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搞活农业经济的“牛鼻子”,使畜牧业从农村副业升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始实施“吃粮、增殖、增效”的发展战略。吉林的“粮仓变肉库”,黑龙江省的“反弹琵琶,倒过来抓”,都为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总体思路和政策基础。从而走出一条资源有优势,市场有活力,龙头有后劲,基地有规模,以畜牧业产业化启动农业产业化的成功之路。

确立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不仅扭转了粮食产区增产不增收的价值背离,缓解了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现实矛盾,而且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协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途径。(1)畜牧业与种植业比较,具有科技含量高,生产周期短, 产业链长的明显优势,是实现农业转化、增值、增效,提高农业收入的希望产业。(2)畜牧业在为城乡居民提供肉、蛋、奶等高档食品, 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等社会效益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生产部门不可代替代的作用。(3 )畜牧是物质能量转化的生物载体,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转化生产的粮食、作物秸杆、饲草,通过发展养殖业过腹还田再转化的第二性生产,不仅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而且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稳定增产,具有无机农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战略选择,不仅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用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的观念和方法指导畜牧业,由抓生产转向抓产业。

农业产业化,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是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两高一优”农业的历史选择。重视不重视农业,最终要落脚到抓不抓产业化;畜牧业上去不上去,最终取决于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全新的观念和认识,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推动,是四省(区)畜牧业产业化启动早、发展快的决定性因素。也为我们提供了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经验。

一是主要领导抓主导产业。这次考察所到之处,无论面上的发展,典型的树立,都与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与关怀有着直接的关系。更可贵的是主要领导从会上到会下,从让你干到带你干,一杆子插到底,实行面对面领导的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吉林省把“粮仓变肉库”、建设畜牧业大省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抓肉牛,省长抓猪肉,分管省长抓玉米。省委书记上任后视察的第一个单位就是农业厅,而且亲自召集畜牧局的领导成员共商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大计,并抽出一周的时间亲自视察农业产业化的典型,重点了解畜牧业产业化的进展情况。省长指定畜牧局主管局长陪同专门视察畜牧业产业化的典型。大思路、大手笔,推动了大发展。黑龙江省在作出走产业化道路,建设畜牧业大省的战略决策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在不打乱党政分工,不改变机构设置的情况下,实行领导纵向抓产业的方法,即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组成畜牧业产业化领导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纵向领导,牵龙头,带龙身,摆龙尾,及时有效地解决了部门分割,产、加、销脱节的棘手问题,为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内蒙古赤峰市市委书记许九勋,不仅是扶真“龙”、养大“龙”的决策者,而且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项目主持人。每年投资200万元, 用于繁育奥美利奴优种羊,三年覆盖全市的“羊工程”,就是他的“书记工程”。

二是政府推动力度大。实施产业化的过程,既是由传统生产和管理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基于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大环境下,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扶持力度。因此,领导重视不仅体现在抓典型、树样板的微观指导上,而且反映在借助政府的行政职能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创造宽松宏观环境的宏观调控职能上。这也是四省(区)为我们提供的主要经验之一。统一协调计划、财政、金融、农业开发等部门的农业资金,集中投入,解决资金不足和分散使用的矛盾;组织协调轻工、供销、食品行业重点抓组建“龙头”,解决龙头企业小、散、弱的矛盾;组织商业、供销、外贸等部门重点抓市场开发,解决产销脱节的矛盾;组织物价、工商、粮食、物资等部门重点搞服务,解决服务不配套的矛盾;并在土地使用,价格保护,税收减免,外贸权认定,财政补贴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扶持优惠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作用。

三是高度重视畜牧专业队伍的建设。畜牧业产业化既是一项社会工程,更是畜牧部门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各级畜牧部门肩负着畜牧业产业化的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等项重要工作。同重视产业化一样,畜牧部门的体制改革、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受到高度重视。吉林省提出“工作难度再大,不要难在牧业部门;编制再少,不要少在牧业部门”,做到了定级、定编不重门户重事业,并根据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和全面推动产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把畜牧局升格定级为畜牧厅(或二级局),从农业厅下属局独立出来,作为行政系列的单列厅(局)。强化了部门职能,强化了组织协调功能。通过“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充实加强了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落实了经费来源,完善了服务功能,出现了畜牧部门上下联动,以“宁肯累死,也要把工作推上去”的极大热情投入工作的生动局面。

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机构队伍到位,基本形成了驾驭畜牧业产业化的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

第三,多元启动,整体推进,形成了产加销、贸工牧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是产业化的理想模式。而各个环节的整体联动,最终取决于连接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从各个成功典型的经验看,凡区域优势发挥较好的地区,都具有面向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组合形式,多种发展模式多元启动、整体推进的显著特点。凡辐射带动功能强的龙头企业,都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产加销一体化运行机制。其主要经验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意开拓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育是生产发展的前提,没有市场,就没有畜牧业产业化。为此,四省(区)都把培育和开发市场作为启动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或同步启动,或逆向开发,都是按照市场需求,确立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企业发展规模。即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有的企业基本是按订单生产,不存在产销脱节的问题。生产的鲜蛋南下广州、香港;生产的肉鸡系列产品和牛肉加工产品远销日本、南韩、法国、俄罗斯、中东阿拉伯国家。黑龙江的“雀巢”系列奶粉,内蒙古的“绿洲”牌系列奶粉,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正在新建和扩建的龙头项目,开发的主导产品,也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吉林省德惠市投资1.2 亿元组建的德欣肉牛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年加工10万头肉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产品主要出口阿拉伯国家。

二是多元启动。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畜牧业产业化也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不论那种类型,那种模式,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和动因。这次考察的典型中,按所有制形式划分,有国家事业型,集体合作型,股份制型,个体私营型,中外合资型等多种经济成份;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家庭农场模式,贸工牧联合模式,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基地带动模式,市场辐射模式等,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无论哪种类型,都在带动千家万户进入大市场,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重点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从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出发,从改变初级产品价格低、效益差的现状出发,各地都把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放在发展大型龙头加工企业上。由于这类企业符合畜牧业产业化的方向,显示出明显的优势。(1)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高, 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2)覆盖面广, 带动农户多,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得好;(3)加工、贮运、销售一条龙, 较好地解决了畜牧业的利益流失问题。具有较强的内在活力和较好的社会功能,发展前景看好。

四是完善利益机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还权于民,推行产业化能否实现还利于民,是最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也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出发点。这次考察的典型,凡“真龙”、“大龙”,都通过契约合同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关系。如各地的肉鸡加工型龙头企业,都同覆盖带动的养鸡专业户(场)签订了“五供一保”的契约合同。即统一供雏鸡,统一供饲料,统一指导技术和防疫,统一收购,统一结算;公司对养鸡户按合同价(保护价)收购成品鸡。如果遇到市场风险,公司不打农民的主意,把风险留给自己,保证农民按合同规定获得预期收益。所以,当地把这种带动农民致富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誉为“真龙”。

标签:;  ;  ;  ;  ;  

辽、吉、黑山、蒙古三省(区)畜牧业产业化调查报告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