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砖空鼓现象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_李兴全

浅析地砖空鼓现象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_李兴全

天津圣誉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1900

摘要:地砖铺贴施工质量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在地砖铺贴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的控制影响地砖起鼓的各类因素,确保地砖铺贴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地砖铺贴施工;问题;措施

1、地砖起鼓成因分析

在我公司承建许多工程施工项目中,也曾出现大面积地砖起鼓现象,我们针对这一质量缺陷进行了分析:

1.1施工方法

地砖铺贴方法主要有两种:湿贴法和干贴法。湿贴法是指工作面出去浮沙、杂物,把水泥砂浆铺在地上,将砖直接铺在上面,用皮锤敲平。干贴法是指把基层浇水湿润,除去浮沙、杂物,抹结合层,使用1:3的干硬性水泥砂浆,按照水平线探铺平整,把浸透水的砖平放在半干水泥上用海绵锤打,把水泥中的气泡挤压出来取下面砖,在砖的背面抹上薄薄的纯水泥浆,把面砖放实振平即可。通过比较得知,由于湿贴法的找平砂浆层比干贴法要薄,因此湿贴法比较容易出现空鼓。

1.2施工操作不规范

铺贴地砖之前,必须将工作面打扫干净,除去浮尘及其他杂物。如果工作面不干净,会严重影响砂浆找平层和结构层的粘结强度,从而造成找平层和结构层分离,从而形成空鼓。另外,地砖表面也要保证无浮尘,否则会影响地砖和水泥砂浆的结合,造成空鼓。

1.3基层与结构层之间的空鼓

引起这种空鼓的原因主要是在抹基层灰之前,楼面结构层表面未清理干净、未刷粘结剂,造成基层砂浆与结构层粘结不牢,这与引起水泥砂浆墙地面空鼓的原因相同。

1.4粘结层与基层之间产生空鼓

产生这种空鼓有三种原因,一是贴墙地砖前,基层表面的灰尘、垃圾未清理干净或基层表面松散砂砾较多,在基层与粘结层之间形成一道隔离层;二是基层过于干燥,吸水较快;三是基层砂浆标号偏低,属于“软底子”。

1.5地砖与粘结层产生空鼓

这种空鼓出现最为普遍,引起这种空鼓的原因组要与“水”有关。

众所周知,砂浆搅拌后,一旦处于静止状态就会产生泌水现象。地砖粘结后,粘结砂浆灰产生泌水,这些水分有利在砂浆表面,一旦泌水过多,就会在砂浆与地砖之间形成一道水隔离膜。而引起泌水过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贴地砖前,为使粘结层与基层之间有较好的粘结,人们往往采在基层表面刷水泥砂浆的方法。这样做虽然能解决粘结层与基层之间的空鼓,但却往往是基层处于水饱和状态,甚至在基层低洼处产生积水。

(2)粘结层砂浆本身稠度过大,因而泌水也较多。

(3)按施工规范要求,地砖铺贴前应浸入,使其“内湿外干”。因为地砖浸水湿润后就会处于水饱和状态,粘结后不吸水,因而即使粘结砂浆有少量的泌水,也会在砂浆与地砖之间形成水隔离膜,容易造成空鼓。在施工现场经测定:其吸水率均为≤5%。施工初期由于按施工规范要求将地砖隔夜浸水湿润,结果粘结后地砖根本不吸水,空鼓率均为20%以上。后来改为将地砖干贴,空鼓率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认为地砖铺贴前是否浸水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地砖、不同的吸水率确定是否浸水或浸水程度。

1.6地砖局部空鼓

出现这种空鼓主要是粘结时粘结砂浆铺设厚度不够、砂浆不到位,墙地砖贴上后四周挤不出砂浆。这种空鼓主要出现在地砖的边角处。

1.7地砖留缝小

大规格的地砖铺贴时,预留的砖缝太小,当遭遇高温或者局部受到长时间日照时,地砖受热膨胀,造成地砖直接相互挤压引起翘、破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8材料质量问题

在铺贴地砖的过程中,如果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水泥,就会影响砂浆的粘 结强度以及水泥的安定性差,造成水泥砂浆大面积膨胀变形,从而使得地砖空鼓。

1.9地砖种类不同

按照吸水率的高低不同,将地砖分为:瓷质砖、陶质砖,瓷质砖的吸水率小于0.5%,陶质砖的吸水率大于10%,所以瓷质砖的粘贴力远比陶瓷砖弱。此外瓷质砖的收缩膨胀率约为4x10^(-6)/k3,混凝土的收缩率比瓷质砖大一倍以上,当水泥出现收缩时。瓷质砖与地面的收缩率不一致,两个不同物体必然出现分离,此时,瓷质砖底部必然出现空鼓。

1.10结构不均匀沉降

如果建筑结构出现不均匀沉降,楼板以及墙体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裂缝,从而引起地面砂浆找平层以及地砖的起鼓开裂。

1.11成品保护不到位

地砖铺贴施工后,水泥砂浆需要1-2天的时间才能干燥,如果此时受到外力作用,如果在上面走动、敲击等,使地面松动、脱落,就回造成地面表面受力不均匀,从而影响地砖和砂浆层的结合情况,从而造成地砖空鼓。

2、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的地砖起鼓原因分析,建议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相应预防:

2.1保证工作面清洁

地砖铺贴前,应将地面上的各类污物全部清理干净,并提前一天浇水湿润,一般湿度在30%-70%,地砖在使用前,也必须要清洗干净,并将干净的地砖浸泡在自来水中,待冒泡停止以后方可使用,使用之前必须待表面晾干后方可铺贴。另外,也可以在水泥砂浆中掺入约为水泥重量3%-5%的建筑胶,增强水泥砂浆保水性,并且起到一定缓凝作用,不但增加地砖和水泥砂浆的粘结能力,也可以减少粘接层的厚度,易于保证地砖铺贴质量。

2.2施工规范

施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具体的施工顺序为:工作面清理、选砖、浸泡、排砖、弹线、粘贴标准点、粘贴地砖、勾缝、擦缝、清理。施工时,砂浆找平层的厚度不得过厚或者过薄,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要用橡皮锤轻轻敲击使地砖与底层粘结密实。如果产生空鼓,应将地砖取下除去表面粘的砂浆重新铺贴。

2.3尽量使用干贴法施工

虽然干贴法对于施工技术人员要求较高,并且施工速度不如湿贴方法快,但是干贴法施工后的地砖空鼓开裂少,因此建议采用干贴法施工。

2.4确保材料质量

选用体积安定性好质量合格的水泥,杜绝使用过期水泥,减少水泥水化过程中的膨胀体积。

2.5地砖的选择

尽量选择吸水率小、收缩率大的地砖,从而增强地砖通水泥砂浆的结合程度,减少地砖空鼓的发生。另外,地砖在使用之前,应该用水浸泡使其水分接近饱和状态,从而避免出现在粘贴地砖的过程中由于地砖干燥从而水泥砂浆中吸水的情况,防止发生地砖与水泥砂浆粘结强度差的现象,避免出现空鼓、起翘现象。

2.6在施工中还要注意建筑的气候,夏天,由于材料较之平常更为干燥,所以对于地砖、瓷砖等需要经过泡水处理的材料,要延长泡水处理的时间,使其水分接近饱和状态。这样,就不会出现粘结时由于瓷砖干燥而从水泥中吸水的情况,从而防止发生与水泥粘结不牢固,出现空鼓、脱落现象,带来一些不必须要的麻烦;在冬季还需要注意防冻,冬季瓷砖铺贴作业面如果受冻,就会出现空鼓。防止的办法是保证室内温度、湿度。冬季干燥寒冷,材料容易出现裂缝。因此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不要与其他材料混放。瓷砖铺贴过程要预留与其他材质的接缝,已防止因材质冷缩系数不同而出现裂缝。

2.7预留足够的砖缝

铺贴地砖时,特别是大面积地砖时,应注意留足收缩膨胀缝,确保地砖因温度膨胀的所需膨胀空间。另外,也可以在预留的伸缩缝中间打美缝胶,提高美观度。

3、结束语

通过分析材料、结构、施工工艺和方法等,找出了装饰装修中地砖铺贴后产生的空鼓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为以后的施工过程中,避免了出现类似的质量问题和缺陷作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论文作者:李兴全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9

标签:;  ;  ;  ;  ;  ;  ;  ;  

浅析地砖空鼓现象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_李兴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