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论文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论文

【当代政治】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

李明斌 张兴亮

摘 要: 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道路自信源于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独特民生的深刻关联,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过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新时代影响道路自信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民生问题交叉叠加,且比以往更加复杂;民生问题治理机制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之间匹配度不够;关键领域的民生建设与系统性民生体制改革有待形成更大的合力。解决民生难题,必须更新观念,打开民生建设的新通道;强化问题导向,实现社会风险防范与民生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聚焦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道路自信;民生建设;问题;对策

道路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增强道路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当前,在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并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能否不断满足不同阶层民众的民生需求,取得他们的持续支持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道路自信不仅仅是执政党的自信,只有各个阶层民众都能从获得感中不断增强对发展道路的认同、对发展持续性的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坚定并增强道路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分析影响道路自信的民生因素,从民生视角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同质同向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民生改善状况是判断这条道路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道路自信必然蕴含着民生因素,民生改善是道路自信的主要来源,道路自信要求必须要关注民生,也就是说,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

面板数据具有截面和时间序列二维特性。回归模型可以分为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等。其中固定效应又可以细分为截面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对固定效应的选择,通常做法为若截面数据存在异质性,则用截面虚拟变量来控制异质性;若时间维度数据存在异质性,而截面维度较稳定,则引入时间虚拟变量进行估计。刘学良等探讨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本质,时间固定效应是有线性约束的截面回归,它的回归表现为样本在截面维度的相关关系,回归结果等于截面回归估计的加权平均[12]。人力资本变量在各商业银行时间维度存在异质性,因此选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即时间不同,模型的截距不同。模型矩阵如下:

其一,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看,民生思想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想渊源。纵观我国历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礼记·礼运》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一书中提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屈原在《离骚》中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抒发了他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关切之情。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们的推崇,民生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如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提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近代以来,郑观应、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梁漱溟等人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特别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民生主义”,把我国传统的民生、民本理念推向新高峰。总之,经过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们的推崇,“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社会稳定是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一切领域的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秉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不断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牢牢把握民生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国家如果不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那么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最终会产生两极分化,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因此,避免社会僵化、增添社会活力,更需要强调尊重和回归民生本位,这也是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其二,从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看,道路自信源于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独特民生的深刻关联。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源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更源于以民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前提下的中国化民生实践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色是“民生”。

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以至于在实践中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始终注重发展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一步明确,民生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生建设以自己的逻辑持续伸展。正是因为遵循民生逻辑,中国道路才越走越宽阔。站在新时代,展望未来,我们对坚守中国道路的民生逻辑更加自信、更加自觉。

其三,从民生建设历程看,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从而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阔。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曾强调,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目标的提出,反映出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以上论述表明,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以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生的地位日益凸显。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我国民生建设的经验,把民生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民生建设的努力方向,确立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十二五”规划把“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一方面,我国民生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

算上2015年去世的袁阔成,“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已失去了“半壁江山”,在世的刘兰芳、田连元均年事已高。在资本力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当下,听书APP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相比之下,有着古老传承、曾经“霸播”数十年的评书艺术正陷入日渐式微的尴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优先的方针,加大民生改善的力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关乎民生的方方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民主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而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宽的过程。

防范社会风险,必须改革民生体制,实现民生机构的整合,提升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要素和着眼点,优化顶层设计,与时俱进地实现国家上层建筑的更新。

二、新时代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的主要民生问题

其二,从民生机制看,民生问题治理机制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之间匹配度不够。我国的民生建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性探索,但也走了一些弯路。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市场作用,希望完全通过市场化途径化解民生难题。这种过度市场化导向,导致国家公共财政与民生需求、社会保障不匹配。比如,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发育不足,导致片面强调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而对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培育和扶持不足。与此同时,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或管不了的事务,导致负担过重,有些该管的却没有到位,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第三,创新盈利模式,不再单一依靠广告创收。媒体融合的推进,急剧地改变着报刊媒体的生态环境。媒体融合的发展问题既涉及到采编资源的整合问题,也关系到媒介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而融合媒介环境下营销部门该如何设置,如何与采编资源有效对接,这都是媒介融合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报刊媒体融合仍旧以广告为主,盈利模式单一。报刊社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在与网络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突出自身优势,以扩大盈利空间。如依托自身优秀的采编资源,实行付费新闻,为小众提供优质信息资源,依托已有的多媒体资源,实行即时新闻付费直播模式等。借助已有的传统报刊品牌知名度和资源,创新报刊媒体融合盈利模式。

虽然我国民生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然而也要看到,当前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其三,从民生领域的改革看,关键领域的民生建设与系统性民生体制改革有待形成更大的合力。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同时也相应地推进了其他方面的改革。然而遗憾的是,社会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改革明显滞后。党的十六大以后,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首次就社会建设作出专门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正式确立。同时,我国加快了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教育体制、医疗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然而,民生问题错综复杂,且民生领域的改革涉及不同阶层的切身利益,往往面临不小的阻力,因此,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情况而言,某些改革措施通常局限于技术性层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改革举措力度不够,效果不太明显,如收入分配方面,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不少文件,作出了许多部署,但是两极分化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7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总而言之,我国民生领域的改革尚不完善,没有形成强大合力,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民生也是“国计”,但政府不能成为无限政府,否则会陷入不可承担之重。社会主义不是国家主义,国家无法承担无限责任。因此,民生问题的全面解决,更要激发全社会的力量。同时,必须强调国家责任。但是,国家责任不等于直接投放财政力量,国家责任还可以是引领、规范和整合。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成要事、解难事,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打基础、调结构、促改革的杠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生领域有不可比拟的体制优势,其潜力有待于充分发挥。

防治柑桔凤蝶:在柑橘凤蝶的幼虫发生较为严重的时候,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对害虫进行挑治,可以起到防治效果。

这条线路以休闲观光为主,以欣赏庐山西海和庐山佛教圣地的建筑艺术、坐禅文化,感受庐山西海及庐山的自然风光。

其一,更新观念,打开民生建设的新通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存在。民生观念一旦更新,就会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亟须推动党员领导干部观念更新,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加自觉地注重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好、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意识到,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树立持久战的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树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战略思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民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要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安排。

三、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增强道路自信的对策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的根本依据。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牢牢把握民生指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其一,从民生客体看,民生问题交叉叠加,且比以往更加复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比如,由于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支出,部分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网络舆论把教育、医疗、住房三大领域的问题称为“新三座大山”,这种说法虽然失之偏颇,但是反映了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又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民群众,注水猪肉、掺水白酒、有毒蔬菜等充斥市场,部分群众吃不上放心的食物,“舌尖上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问题错综复杂,呈现交叉叠加、动态多变的态势,加大了解决的难度。

其三,农村中学生语文底子薄,基础不扎实。大多农村孩子,童年时代的启蒙教育几乎是缺失的,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儿童那样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熏陶,即使是跨进了小学的校门,也只能获得教材上有限的知识内容。

其二,强化问题导向,实现社会风险防范与民生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此,应该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注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对民生领域的冲击,特别要防范涉众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防控外部输入性风险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们面临的社会风险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小概率的“黑天鹅”,也有大概率的“灰犀牛”。为了应对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必须扎紧防范风险的牢笼,提高主动防控能力,制定好预案,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存在的“灰犀牛”风险隐患,一方面,要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做好危机排序,优先应对距离最近的“灰犀牛”,防范重点领域的风险,阻止风险规模进一步扩大,及时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做好不同风险间的隔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多头“灰犀牛”一起发起进攻,造成多重风险同时爆发的危机局面。

其四,从道路自信的基本要求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坚定道路自信,要求我们既不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带来的是低效率和普遍贫穷,人民群众连最基本的吃穿用住等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谈何道路自信。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搞私有制,必然造成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产生两极分化,大多数人基本的民生问题得不到保障。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民生需求。

其三,突出重点,聚焦民生领域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民生建设到了爬坡过坎的阶段,我们必须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破解教育、收入分配、养老、脱贫攻坚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

在教育方面,人民群众不仅要实现“有学上”,还盼望“上好学”。国家要加强教育类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区别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的适用范围,激发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互动。在教育投入方面,要按照优先急需、弥补短板、注重效益的新思维,将国家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办学基本条件;在师资统筹安排方面,要按照农村优先、交叉轮岗、定点帮扶的新思维,加大城乡学校教师的轮岗力度,建立城乡学校定点帮扶机制;在高校招生方面,要根据各高校招生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比例以及各地区报考人数,合理确定各高校在各地区的招生名额。要着眼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切切实实为家长和学生减负,持续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

在收入分配方面,必须维护公平正义,兼顾效率与公平,让社会各阶层对生活充满信心。具体来说,一是要改革人力资源使用体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以实际贡献和社会效益作为根本依据,打破职务职称、学历资历等方面的“天花板”“隐形门”,形成人尽其才、优劳优得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平公开透明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过高收入行业企业的监管和合理调控力度,从源头上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建立特定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变动状况定期公布机制,从源头上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应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都应该注意公平,不能让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挑战民生建设的底线,使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社会压力,实现老有所养。一是打破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养老资源,改善城乡基层社区的人流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社会治理结构。农村土地经营的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土地社保”的作用很有限,而且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也难以持续,因此,必须推动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为养老事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二是发挥国家政策杠杆的作用,把发达区域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和农村的土地、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开展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上山下乡运动,培植老年康养产业等新业态。三是发挥城乡基层已有组织的力量,把各类人群有序组织起来,创新老人服务内容,更新老人生活方式。因地因人制宜,使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机构养老等方式有机统一起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注释

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缺乏诉求路径,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认定、取证等没有明确规定,为网络执法带来一定难度。随着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的建立,云法院,智慧庭审、违法犯罪举报网站等走入公众视野,这种“以网管网”的创新模式,能够对网络舆情的发生起到限制作用,有效解决以往的“投诉无门”“聚众起哄”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解决舆情处理时效性不足的问题,也给予了网络环境中发声的途径。公民能够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投诉举报,甚至是提起诉讼,既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又能给予老百姓一个声讨正义的渠道。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0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③④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9、27—28页。⑥万石:《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当代广西》2019年第3期。⑦曾建平、杨学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提升路径探析》,《中州学刊》2017年第6期。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14页。

Confidence i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s Livelihood

Li Mingbin Zhang Xingliang

Abstract :Road self-confidenc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have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Road self-confidence stems from the profou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cialist road and the unique people′s livelihood of China.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process of widen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we continuously mee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eds.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affecting road self-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livelihood issues overlap and are more complex than before;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of livelihood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insufficient;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n key areas and systematic livelihood system reform need to form greater synergy. To solv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we must renew our concepts, open up new channel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problem orientation,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so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ystem reform, highlight key points and focus on key links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Key words :road self-confidenc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 2019-05-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14BKS023)。

作者简介: 李明斌,男,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宜春 336000)。

张兴亮,男,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宜春 336000)。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9)10-0001-05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

标签:;  ;  ;  ;  ;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