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非常迅猛。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在目前国内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设计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0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有关建筑工程的项目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大,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废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非常大。随着绿色生态意识的加强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建筑行业节能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建筑能够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有效的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利用,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的使用空间,并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 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绿色建筑在我国尚属发展的初期阶段且发展迅猛,虽然有成形的标准约束,但是具体实施、地方差异乃至标准条文本身等原因的影响,暴露出一些阶段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绿色运行标识比例低
目前,获得绿色认证的项目绝大多数是设计标识,而非运行标识,其区别主要在于设计标识可以在施工图纸出图后即可申报,而运行标识需要再建筑运行一年后才可申报。因而,原有设计功能在建筑投运后是否使用,使用效果是否达到设计目标等情况,无法进行及时的监控。仅仅进行设计标识无法有效的检验绿色建筑的实际效果,也无法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初衷,无法为同类建筑的后续设计、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1.2 设计过程与绿色建筑设计脱离
在我国进行绿色建筑的申报过程中,由设计单位的建筑设计人员先进行设计,再由其他设计人员或者相关专业单位后套绿建设计,最后进行绿色建筑申报的现象非常常见。在这种设计过程中,因为设计方法比较机械,没有从设计的源头出发考虑四节一环保;往往出现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因原有建筑主体框架已经确定,导致无法很好的进行配套设计,部分建筑不能有效的利用当地周边环境资源,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用途。
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僵化,无法量化节能效果
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七大类指标组成,他们是: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这七个指标中,其中前四个指标主要针对设计进行评价。该标准至今已经使用了近十年,目前看来已经显得有些机械,其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标准不以能耗量为标准,而以技术措施数量为标准,从而导致部分绿色建筑在设计时仅仅简单的通过堆砌技术措施以获得高星,而实际未能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在国内学者进行绿色建筑的后续评估时,发现很多建筑虽然建设时属于高星级绿色建筑,但实际使用中能耗大幅超过非绿色建筑。其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采用的技术手段并不适应实际,也可能是运维成本较高,总得来说,还是因为评价标准不够落地。
1.4 评价前置,运行实际难把控
在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时,往往在建筑投运时既按照建筑情况进行了星级评价,实际建筑开始使用后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实际的能耗并未进行后续控制与检测。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时应更滞后,或者将设计标识与运行标识在一定程度上挂钩,不仅以设计中采取的技术手段,也要以实际能耗、水耗、绿色建材使用情况,空气污染情况等作为评价标准。
1.5 全生命周期及最大限度定义模糊
绿色建筑的定义中,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全生命周期和最大限度。在绿色建筑建设、运行的实际中,这两点都是难以实现和把控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现代建筑建设、发展时间尚短,绿色建筑更是近年来才有的概念,很难说有建筑走完了它的全生命周期,仅能说是在建设和运行中追求绿色建筑的理念,而所谓的最大限度则更是模糊的定义。因此,绿色建筑的定义亟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以期更贴合实际。
2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发展建议
2.1 落实绿色建筑优惠政策,实现生态区与单体建筑的联动
一是落实绿色建筑地方优惠政策,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资本对环保的驱动性。
二是针对绿色建筑逐步由单体走向区域的发展趋势,在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时以政府为主导驱动,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通过同步开展市政基础建设、产业规划等形式一同支持,推动绿色生态区发展。
三是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深化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发的支持绿色环保的工作生活方式,一同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做好绿色建筑建设后评估,将设计标识与运行标识挂钩
目前,已有数千个建筑项目在中国获得了绿色标识,绿色建筑的建筑过已经达到了亿平方米的规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对绿色建筑开展建设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现有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确保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后评价管理,可以对绿色建筑实际运行情况如节水节能等情况进行统计研究,从而为未来新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提供指引。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设计与运行脱节,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将设计标识与运行标识的考察如现状完全分割开来。因为资本的逐利性,考察阶段的分离势必会带来设计与运行的分离,从而影响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的初衷。当然,如何挂钩而不至影响绿色建筑申请的积极性或者激起强烈的反弹,还有待在尝试中不断探索。
2.3 实现对现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作逐渐进入尾声,部分城市原有建筑不满足绿色建筑的问题逐渐凸显,对城市的发展方向也由大规模建设转向精细化管理,如对原有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在减少重复建设的情况下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和优化,无疑是下一步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同时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既要有针对性的综合各方利益,合理选择技术实施方案,又要贯彻好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理念,使得建筑运行后既能够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情况,又为后续运维和升级改造留出空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审查,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从多个维度优化绿色建筑设计及审查的流程:在总体规划上,需要优化绿色建筑的评估流程与评估标准;在政策推动上,需要政府落实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在设计时,需要加强绿色建筑在建筑概念规划阶段的引入与应用。总之,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上,需要继续深化研究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方法、又要关注现有建筑的升级改造,通过全社会一同联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绿色、节能、环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士帅,李绍贵.浅谈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8):81-82.
[2]袁镔,袁朵.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J].建设科技,2018(8):24-27.
[3]李英.绿色建筑设计要点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04):105.
[4]李准.探讨绿色建筑设计要点[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59-60.
论文作者:吴优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建筑论文; 标识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评价论文; 标准论文; 节能论文; 情况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