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发展的机遇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论社会发展的机遇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论社会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机遇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中国实现现代化问题时,反复告诫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说明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善于把握机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机遇的本质

要讨论社会机遇的本质,就要涉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只承认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这种观点混淆了因果联系和必然联系的区别,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并用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来否认偶然性的存在,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尤其在社会领域。这种观点面上似乎提高了必然性,实际上却把偶然性也当作必然性,结果恰恰是把必然性降到了偶然性。例如把社会领域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规律,同这些根本规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相提并论,并把这些细节的表现也说成是纯粹必然的,是科学需要探索的历史规律,这样实际上岂不是取消了科学,把必然性神秘化。在现代,公开否定偶然性存在的人虽然不多了,但是,由于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却把偶然性看成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而造成的一种主观性存在,认为偶然性就是人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变化。只要人们认识能力提高了,把产生偶然性的原因提高清楚了,使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件成为可以预料的了,也就把偶然性还原为必然性了。这种看法实际上还是对偶然性存在的否认,其错误在于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本体论范畴变成了反映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论范畴了,变成主观的了。

另一种是把社会领域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看成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他们认为,必然性只存在于概念或思想的领域,现实社会中没有什么必然性,没有什么规律,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一个偶然性的王国。从这种观点出发,把人们的命运完全寄托在某种偶然性之上。这种错误观点客观上迎合了一切野心家、阴谋家的赌徒心理,为他们的冒险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它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中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是以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持久的趋势。它是由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社会发展中起支配作用,代表了社会的前途和方向。社会发展中的偶然性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或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和暂时的因素。它是以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为基础的。必然性决定偶然性的存在和表现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偶然性如何表现则是不确定的,必然性以哪一种可能的个别事件表现出来,则是偶然的。偶然性在社会发展中居从属地位,但它使社会发展必然性表现出多样性,使发展的必然趋势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偏离,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趋势,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虽有区别,但又是紧密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由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1]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之所以要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是由于制约这种必然性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曾对此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表现出必然的趋势;然而对社会历史进程起制约作用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不过社会的发展并不是经济的因素和政治法律哲学等各种观点的机械组合,而是通过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有机过程;在这个交互作用过程中,虽然经济因素作为社会的基础,具有必然性,但是由于客观上并不存在使各个参与作用的因素(条件)同时发动、同时起作用的共同动因,因此在参与作用的时间上有先有后,在速度上有快有慢,情况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出各个参与作用的因素(条件)本身所不能包含的某些偶然事件、偶然情况。[2]因此,从本质上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经济的运动所造成的必然性,只是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表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条为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所围绕并在其上下波动的中轴线,而这个基本趋势或中轴线的方向是确定的。

由此看来,所谓社会发展的机遇,实际上就是社会在按必然趋势向前发展中,由于各种物质的和思想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作为必然性表现形式的偶然联系、偶然情况,它们可能成了特定社会主体发展的有利条件或有利环境。

偶然性是对社会发展中必然性的不可或缺的的补充,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马克思在批评否认偶然性作用的错误观点时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3]

社会发展机遇的多少是同社会经济发达的程度紧密联系的。社会机遇是以经济必然性为基础的。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社会各方面之间的交往越频繁,对这个社会的主体来说,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发展机遇也就越多。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需求很简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很少,社会所能提供的发展机遇也很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出现,不同行业之间的不同需求、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的交往也就越来越频繁,社会发展的机遇也就逐渐增多起来。在现代,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通讯和交通等交往手段的越来越现代化,人们的社会需求愈来愈高,因此,社会交往就以过去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速度发展起来,因而也就为社会的人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发展机遇。

社会发展机遇的特点

社会发展机遇,实际上就是作为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在它存在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种特点。

随机性 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必然性的制约,某种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在大量的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确定的。这种情况可用概率表示:就是把必然发生的现象的概率规定为1,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概率规定为0,而一般的随机现象的概率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数。社会机遇的随机性说明在社会必然性的范围内,机遇具有不确定性。至于使机遇带上随机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也有社会主体本身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变动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它们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规定着社会运动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发展机遇就是在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构成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本身总是处于相互斗争的变化之中。社会机遇本身就是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偶然情况,当然,它必然也是个变化的动态过程。从生产力来看,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中,劳动者总是不满足现状,不仅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而且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和劳动管理,使生产活动具有连续性和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不管生产关系对它的反作用如何,生产力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总是不断开辟向前发展的道路,它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来看,它既依存于一定的生产力,两者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上层建筑来看,它虽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一旦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内部各种因素不断的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因而使社会机遇带上了变动性。这是从纵向来分析社会机遇的变动性。

从社会的横向即从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来看,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社会观念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当然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产生制约,使社会发展机遇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使机遇带有变动性的特点。

时效性 由于各种社会条件是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机遇只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之内存在,是转瞬即逝的。邓小平说,要抓住机遇,“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会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4]这就是说,社会机遇不是停滞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从它出现到消失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事物的性质、形成机遇的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机遇的这种时效性特点表明,它只在一定的时间界限内对特定的社会主体才是有效的,超出了这个时间界限,由于机遇存在的条件失去了,机遇也就不存在了。

社会机遇的时效性特点表明,社会发展是不可逆的。它标志着社会的变化,是一去不复返的。社会机遇的时效性说明,社会机遇的形成有一个时间参数,机遇是和时间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它不仅不会停留在某一时间,也不可能倒转,而总是向前发展的。因此,社会机遇一旦错过,就无法追回,无法弥补;即使抓住了这一次发展机遇,也是一次性的,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抓住下一次机遇。所谓相同的机遇,一般情况下是指不同社会主体同时面临同一具社会发展机遇而言的,而不是指同一个社会主体在不同时间遇到了相同的发展机遇。因此如能正确地把握住社会发展机遇,特别是把握住机遇的时效性特点,适时的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的发展,是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价值性 客观自然物的天然属性先于人(主体)而存在,但客体的价值属性却不是先于人(主体)而存在的。因为价值属性是指自然物的那种能满足社会主体某种需要的性质对主体的意义。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研究物体的天然属性,而且要研究它对社会主体的意义,应该对它作何评价,取何态度,一言蔽之,就是要研究客观事物属性和社会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发展机遇,就其本身而言,只是社会必然性在其展开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各种条件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某种偶然性。就这种偶然性本身来说,它只是表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多样性,并无价值可言。但是,这种偶然性跟特定的社会主体(为国家、民族、企业或个人等等)联系起来考察,它能满足某些社会主体在其存在和发展等方面的某些利益和需要,能为他们带来或创造某种发展机遇。也就是说,这种偶然性对某些社会主体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发展机遇的价值特性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主体而独立存在;其价值的大小,当然要视其满足特定社会主体需要的程度、状况、规模而定。

人类历史的实践表明,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在追求某种价值目标。马克思曾说,价值目标是“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5]而存在的,它可以诱发人们活动的动机和创造热情,把人们引导到某种社会活动中去,使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顽强性。

风险性 社会机遇除了为社会主体带来利益和发展的机会之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从社会机遇本身来看,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主体的努力,能够变成功的可能性为现实性。如果虽经努力,终因客观情况的变化或主观判断上的错误而失败,丧失机遇,造成损失和困难。社会机遇发展过程中两种可能性的存在,就表明任何社会机遇都是与风险并存的。

人们在认识社会机遇过程中,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在不是算命先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对其基本方向和趋势提出预测,而不可能预见机遇出现的种种细节。因为在它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人们在观察分析社会机遇时,往往有“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因此有了可能犯错误。恩格斯说,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极其困难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一旦人们真正认识了某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规律时,这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一大半已经过去了。[6]这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包括社会机遇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时,一定要有担风险、犯错误的思想准备。

把握社会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一些有利于国家、企业或个人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社会主体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这就需要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及时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机遇。

首先,要树立自觉的机遇意识。所谓机遇意识,就是社会主体在变化多端、利弊交错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自觉地寻找为国家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意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有的人往往把寻找发展机会的意识理解为“不安份”。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意识。在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必须把自己从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起善于捕捉有利时机,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意识。树立机遇意识,实质是要培养自己的“超前意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可以认识的,社会机遇是以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基础的,因此,社会机遇的出现和消失并非是神秘莫测的,只要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有关的信息,社会机遇是完全能够认识、能够预见、能够把握的。

其次,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体自身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求社会主体有坚定的信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这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主动地担当起国家民族的历史重任,积极地寻找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迎接机遇。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求社会主体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科学具有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从认识功能说,科学要求人们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蔑视任何教条,也不崇拜任何权威,能同一切迷信和陈腐观念决裂。生产力功能是指科学能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能促使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能扩展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杠杆。这个推动力不仅在于科学参与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在于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渗透到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巨大的科学精神,从而树立起崭新的信息观念、时效观点、价值观念等等新的观点,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说明普遍提高社会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机遇的重要意义。总之人的素质实际上反映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机遇的能力。

再次,要有科学方法论即唯物史观的指导。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认识社会历史机遇时要从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入手,这是认识社会历史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如果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我们研究和解决国家社会问题,就有了基本的出发点,把握社会发展机遇,也就容易找到了正确的契机。

唯物史观还要求我们辩证地观察和处理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对我们的实践有利的可能性,即通常说的发展的“机遇”;一种是对我们的发展不利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并采取积极措施,使事物(社会)向有利于我们的可能性方向发展。

要有担风险的思想准备。把握和利用社会发展机遇总是成功与失败并存的。有失败就意味着有风险。当然,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只要坚持大胆探索,善于总结,及时纠正实践中的错误,趋利避害,就能化险为夷。我们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坚信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通过反复的实践,从中得出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所谓安全、自由,是以对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的熟练运用为基础的。因此,只要坚持实践第一,就能把握住社会发展机遇并取得成功。

注释: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477、39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8页。

标签:;  ;  ;  ;  ;  

论社会发展的机遇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