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灵魂与民俗旅游发展_民俗论文

文化灵魂与民俗旅游发展_民俗论文

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旅游开发论文,灵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俗包括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如果人们到自己居住地以外的异地旅游,便会感受到一种与自己居住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那风味迥异的饮食、陌生的人生礼仪和祭祀仪典、五颜六色的衣饰、风韵独特的音乐舞蹈等等,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没有一种旅游行为能脱离开所到地区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谨对此问题略作探讨。

一、民俗旅游魅力无穷

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开展本国的民俗旅游活动。如何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意来吸引大量旅游者,已成为各国旅游事业相互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旅游者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又如,波士顿附近的“活人博物馆”,占地一百多英亩的普利茅垦殖园,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兴建的房屋、棚圈、碉堡、菜园等组成“移民村”,并有十六七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再现了三百多年前欧洲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这种使民间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色彩独具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风俗的形象再现,更能迎合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的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和寻根心理需求。因此,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主潮流之一。

我国民俗旅游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秀丽多姿的山川、丰富多采的胜迹,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名山奇峰,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以及各地的土特产,都孕育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长河中,又融合了许多原来各自独立的民族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又是丰富多采的。所以,开展民俗旅游是大有可为的旅游项目。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各地区友好往来的增加,这些有特色、有吸引力,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强的民俗旅游资源将会越来越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关注,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间文化宝藏是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

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因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

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而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文化意识的综合表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任何民俗都包蕴着一定人群的某种意愿,并由此而展现的文化形态。如中国渔船的龙鱼形貌、男女衣服的左右开襟、傣族人民的竹楼和沿海居民住房的龙脊、飞檐等,都以物质文化形态寄托人们的愿望,民俗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

民俗文化事象是旅游者们了解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材料。旅游者正是通过民俗旅游活动,才“入乡随俗”地较为捷径地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的民俗生活事象,才有可能了解和感悟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才有可能咀嚼体会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才能实现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它满足的是一种高层次文化需求。

旅游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般地说,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喜欢变换环境,乐于探险历奇,对于民俗旅游具有浓厚兴趣。鉴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侧重精神满足的倾向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科学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技能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越迫切,各民族的文化、科学、风俗在国内外传播越广泛,人们要求民俗旅游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民俗不是古代社会的“专利品”,而是社会永恒的伴生物,它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流传、变化、发展,凡是有人类群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民俗。不论是未开化民族、乡下人,还是开化民族、城里人,包括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其他上层人物,都不能免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据《史记》记载,元宵灯节始于汉家民间的祭祀,后发展成民间的娱乐,唐明皇时,每逢灯节,贵妃国戚互扎彩灯,争艳斗奇,反过来,又进一步为灯节民俗推波助澜,延续今日。圣诞节来临,欧美现代的总统元首、达官显贵,也从不忘记欢度佳节,参加五光十色的各种民俗娱乐活动。此外,民俗随社会的发展也会萌发新的产品,如都市民俗中服饰的“中西合壁”、饮食中的“五湖四海”等等。总之,民俗无所不在,无事不有。

一般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却是水乳交融,混为一体。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俗这种不脱离社会生活的特性,使得民俗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构成我国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且是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就我国现已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来看,无论是开发规模还是提炼深度,与中国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较,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比较,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使民俗旅游更出色地为旅游业作贡献,是一个看似轻而易举,却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3、民俗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进入80年代,我国各地先后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俗旅游活动项目。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管理有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然而,在随后掀起的民俗旅游热潮中,有经营不当者重经济轻文化,盲目建设,急功近利。如在桂林有的地方,以民族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行“捐献”,结果是游客大呼上当,敬而远之了。还有的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来的《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陋,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色情的东西招徕游客,最终也是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发掘比较好的地区和民族,往往成为那里顺利开展旅游事业的主要契机和条件,而只为追求票房价值,粗制滥造、盲目模仿的低品位的所谓民俗景观都是门庭冷落、难以维持。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无论就其“形”,还是“神”,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所达成的协议虽然是经济的,但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求满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民俗旅游活动恰好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中担任重要角色。

虽然在今天民俗已不只是单一的自娱娱人的文化事象,而应进一步开掘其经济价值,走市场经济之路,这无疑是给传统文化为现代生活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但是,民俗旅游要吸引游人驻足,要想传之久远,要想让他带来长盛不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重视旅游文化研究,以旅游文化研究来促进人文景观建设,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品位,经济这件小袍子裹不住日渐突出的“旅游文化”躯体了。

三、开发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策略

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

要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来人,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通过开办民俗旅游,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渐消除。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开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要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

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标签:;  ;  ;  

文化灵魂与民俗旅游发展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